从设计入手构建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了,应该说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确实给老师很大的自主权,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于是,众多新颖的教学设计出来了,教材不曾涉足的内容出来了……,令人眼花瞭乱,我也在困惑着,面对脑子里闪现出的各种设计思路,我该选择哪种设计进行教学呢?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两点:1、预设的探究目标是否合理,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实现;2、设计的活动能否让学生愿意学、学得有乐趣、有收获。下面从我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四上《加热与冷却》中液体、气体加热后体积的变化这一内容,比较一下两种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设计一(30分钟)
  1、提出问题:铜球的加热冷却后的体积有变化,水、空气冷热、冷却后会有体积变化吗?生进行猜想。
  2、提供材料:小瓶(有瓶盖),毛细管、注射器、塑料瓶(有盖)、气球、线,加热冷却的水缸,小组讨论,围绕水或空气中的一个,自主选择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希望出现不同的方案),交流汇报,完善方案。
  3、实验验证,观察水、空气加热、冷却后有体积变化的性质。
  设计二(20分钟)
  1、提出问题:铜球的加热冷却后的体积有变化,液体、气体冷热后会有体积变化吗?生进行猜想。
  2、提供部分实验器材、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每组一个不同实验)
  液体:(1)观察酒精温度计加热、冷却后的现象;(2)水银温度计加热、冷却后的现象;(3)小瓶装满水(有瓶盖),插入毛细管,加热、冷却,观察毛细管内水柱的高度。
  气体:(1)气球内吹三口气,加热、冷却,观察气球大小变化;(2)塑料瓶上套气球,加热、冷却,观察气球变化;(3)稍稍压扁塑料瓶,装盖子,加热、冷却,观察瓶子的变化。(注:加热、冷却用热水和冷水),每个小实验同时进行,要求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
  3、汇报交流:实验中各自的现象,分析现象。
  一、两种设计思路,预设目标能实现吗,目标定位合理吗?
  设计一把探究目标定位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上(设计、實验、观察、分析等),力求体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很显然,设计一采用了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根据材料及已有经验主动构建探究过程,去探索事物的规律。但事实上,学生对体积变化方面的经验很少,很难激活,大多数学生只能从开发材料入手,对材料的构建中获得经验,而且还得思考各种材料的作用,排除出对探究没用的材料,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挑战,增加了探究的难度。就算选对了材料,也会涉及到很多操作方面的细节,需要通过交流、论证来完善方案,这将耗费很长的时间,30分钟很难完成整个过程。因此,这种设计不能满足探究式学习的条件:充足的时间做保证;相应的知识、方法技能作为基础。预设的目标难以实现。
  设计二把探究目标定位在观察和分析上,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体验液体、气体受热、冷却后体积变化。这种设计用操作提示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难度,力求体现学生的观察与分析,交流各自的实验现象,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0分钟内完成这一目标难度不大,但是总觉得对学生来说也容易了一点。
  反观两种设计,有一共同之处,将液体、气体加热和冷却的实验并列进行的,没有前后之分。但的教材上的编排是先探究水的热胀冷缩,再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我也作了一个思考,水的体积变化比较小,必须要借助一些检测细微变化的器材(细玻璃管),为什么要用细玻璃管,学生还缺乏相应的经验,操作技能方面还有欠缺,故教材采用了指导性探究,随后出示了气体加热冷却后的体积变化,只有两种材料,塑料瓶、气球,由于材料简单,气体的体积变化幅度大,加上学生有了做水的热胀冷缩的实验的经验,这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探究式学习,设计不同的办法进行探究。所以我认为还可以对设计二的探究目标还可以提高一点,让预设的目标不但要实现,而且要让目标更贴近学生的发展,从而使探究目标更有效。
  二、两种设计思路,学生能愿意学吗?能学好吗?
  教学目标只是一个指导方向,接下来就是安排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学生愿意这样学吗,能学好吗?基于以上目标分析,设计一,学生学习的难度大,要探究好并不容易,万一学生设计不出来,对教师的指导能力也是一个考验,一旦教师的指导出问题,学生的学习会变得很吃力,对其心理的变化也较大,随之探究的兴趣、主动性会大大的下降,对后面的实验探究来说,不仅时间缩短,学生也会丧失探究的激情,影响了整个探究的效率。设计二,在认识固体的体积变化后,学生非常渴望对液体、气体的体积变化进行研究,这时提供材料和方法,可让他们去主动地学、主动地去做,观察和分析实验的现象,交流中,学生的做法不同,现象也很奇特、有趣,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汇报交流中,不仅能探究好,而且也很有趣,还会有一种成功感。所以设计二更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使探究活动更有效。
  试教出现的情况和以上分析基本一致,看来,要构建一个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必须从设计入手,我们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刻领悟教材的意图,对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的价值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制订切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充分设计学生学,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有乐趣。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儿童是本课程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处在价值多元化社会,应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善于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使学生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下面就結合执教的《
“亲其师,信其道。”想必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学生非常重视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肯定、赞扬或激励,说得通俗一点,即老师的评价很重要。老师的一个赞赏的眼神、手势或一句肯定的话,学生会牢牢记住,并会以此为动力。  以前,我们往往在语文课上能听到精辟、充满文学色彩的语言。可能是因为数学更注重思维的训练,严密的推理。在数学课上,一般不会有老师注重语言的精彩,数学老师的语言简洁、明了。而听了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
我的妹妹可爱极了。她长得白白胖胖的,胖乎乎的小手和肉肉的腿,像一节节的莲藕(ǒu)。她的肚子圓滚滚的,好像一个大皮球。她的小脸蛋肉嘟(dū)嘟的,像刚出炉的大馒(mán)头。她整齐的刘海好像蘑(mó)菇(gu)的那把“伞”,盖在饱满的额(é)头上。她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一闪一闪地眨巴着,笑的时候眼睛、鼻子挤成一堆,发出的咯咯声能传出好远。  我到她家去玩,有时候她是一位好客的小主人,我一进门,就拿出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求会写200到300字左右的连贯通顺的话,为三年级开始的作文训练奠定基础,一二年级阶段,如何培养孩子的写话能力?我认为训练孩子的写话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为写话打下基础;其次要进行多方面的写话练习,为培养孩子的写作创造条件。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谈这两方面。  一、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  (一)教师以身作则,示范小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情达意。  一年级刚入学的儿童
镜头特写一  开学初,我最先记住的便是他,一个如此显眼的男孩。当别的孩子都安安静静地趴在桌子上静息时,只有他一个人高抬小脑袋;当其他孩子都稍息立正站好时,只有他在手舞足蹈。他的调皮让初为人师的我束手无策:窜上跳下,大声嚷嚷,随意走动;更有甚者,在我低头插U盘时会跑上来拍我的头,还会在我经过他座位边时冷不防伸出一只脚。课上经常被提到,课后总是被找去谈话,还是无济于事,他依旧我行我素。自认为我给了他很
“爸爸,你看,树叶都掉光了,鸟儿也都不来了,树好孤单呀!聪明的好爸爸,想个办法让树高兴一下,好不好?”  “嗯,让我想想。给树一个大大的红气  球?这个主意算不上好。用圣诞彩带把树打扮一下?这个主意也不怎么样。啊,我想到啦,我们做一串玉米风铃挂在树上吧!金灿灿的玉米风铃,风儿一吹叮当响的玉米风铃。这样的话,鸟儿们也会回来的。要是鸟儿把玉米粒啄(zhuó)光了,我们就再挂上一串新的!怎么样?”  “
从我转学到我们班上起,到现在已经三个多月了,看了前面大家写的数学日记,我觉得我和班上的同学已经熟悉了。今天轮到我来写,写什么呢?我想就写写我“狡猾”的爸爸吧。  今天中午,我坐在阳台的秋千上津津有味地吃雪饼时,爸爸下班回来了。  可能是爸爸肚子很饿了,他先到厨房去想偷吃妈妈刚做好的红烧肉,眼明手快的妈妈一筷子打在他手上。他转了一圈,又盯上了我手里的雪饼。  爸爸对我说:“乖女儿,来,分爸爸一块吧。
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数学教学“重点”在哪?这已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成为我们教学实践的方向。    一、内化《纲要》理念,“重”数学活动的科学性  数学具有抽象性、系统性、逻辑性。我们必须内化《纲要》理念,走进新课程。幼儿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幼儿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将数学和科学的有机融合,让
2010年9月17日,这一天,我不能忘记,我也忘不了。那天,我参加了江阴市教学新秀课堂教学决赛。上课的内容是前一天通知的,课题是苏教版四年级教材《空气中有什么》。由于我是兼职科学老师,实验操作是我致命的一个弱项,加上时间仓促,准备不足,我上了一堂失败的科学课。  下面就结合那堂课,谈谈在教学中如何真诚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一、细心观察营造氛围  华东师大吴刚平教授说过:“真实的教学情景是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很多老师常抱怨自己的“苦口婆心”对学生收效甚微,甚至是适得其反、背道而驰。然而老师们可曾反思过,自己的“逆耳忠言”在批评教育时是否已经让学生无地自容,成为使学生产生“恶语伤人六月寒”的心态。  一、如何正确认识批评的内涵  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保护学生的自尊,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其加以评判,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把探索研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