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了,应该说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确实给老师很大的自主权,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于是,众多新颖的教学设计出来了,教材不曾涉足的内容出来了……,令人眼花瞭乱,我也在困惑着,面对脑子里闪现出的各种设计思路,我该选择哪种设计进行教学呢?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两点:1、预设的探究目标是否合理,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实现;2、设计的活动能否让学生愿意学、学得有乐趣、有收获。下面从我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四上《加热与冷却》中液体、气体加热后体积的变化这一内容,比较一下两种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设计一(30分钟)
1、提出问题:铜球的加热冷却后的体积有变化,水、空气冷热、冷却后会有体积变化吗?生进行猜想。
2、提供材料:小瓶(有瓶盖),毛细管、注射器、塑料瓶(有盖)、气球、线,加热冷却的水缸,小组讨论,围绕水或空气中的一个,自主选择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希望出现不同的方案),交流汇报,完善方案。
3、实验验证,观察水、空气加热、冷却后有体积变化的性质。
设计二(20分钟)
1、提出问题:铜球的加热冷却后的体积有变化,液体、气体冷热后会有体积变化吗?生进行猜想。
2、提供部分实验器材、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每组一个不同实验)
液体:(1)观察酒精温度计加热、冷却后的现象;(2)水银温度计加热、冷却后的现象;(3)小瓶装满水(有瓶盖),插入毛细管,加热、冷却,观察毛细管内水柱的高度。
气体:(1)气球内吹三口气,加热、冷却,观察气球大小变化;(2)塑料瓶上套气球,加热、冷却,观察气球变化;(3)稍稍压扁塑料瓶,装盖子,加热、冷却,观察瓶子的变化。(注:加热、冷却用热水和冷水),每个小实验同时进行,要求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
3、汇报交流:实验中各自的现象,分析现象。
一、两种设计思路,预设目标能实现吗,目标定位合理吗?
设计一把探究目标定位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上(设计、實验、观察、分析等),力求体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很显然,设计一采用了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根据材料及已有经验主动构建探究过程,去探索事物的规律。但事实上,学生对体积变化方面的经验很少,很难激活,大多数学生只能从开发材料入手,对材料的构建中获得经验,而且还得思考各种材料的作用,排除出对探究没用的材料,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挑战,增加了探究的难度。就算选对了材料,也会涉及到很多操作方面的细节,需要通过交流、论证来完善方案,这将耗费很长的时间,30分钟很难完成整个过程。因此,这种设计不能满足探究式学习的条件:充足的时间做保证;相应的知识、方法技能作为基础。预设的目标难以实现。
设计二把探究目标定位在观察和分析上,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体验液体、气体受热、冷却后体积变化。这种设计用操作提示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难度,力求体现学生的观察与分析,交流各自的实验现象,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0分钟内完成这一目标难度不大,但是总觉得对学生来说也容易了一点。
反观两种设计,有一共同之处,将液体、气体加热和冷却的实验并列进行的,没有前后之分。但的教材上的编排是先探究水的热胀冷缩,再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我也作了一个思考,水的体积变化比较小,必须要借助一些检测细微变化的器材(细玻璃管),为什么要用细玻璃管,学生还缺乏相应的经验,操作技能方面还有欠缺,故教材采用了指导性探究,随后出示了气体加热冷却后的体积变化,只有两种材料,塑料瓶、气球,由于材料简单,气体的体积变化幅度大,加上学生有了做水的热胀冷缩的实验的经验,这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探究式学习,设计不同的办法进行探究。所以我认为还可以对设计二的探究目标还可以提高一点,让预设的目标不但要实现,而且要让目标更贴近学生的发展,从而使探究目标更有效。
二、两种设计思路,学生能愿意学吗?能学好吗?
教学目标只是一个指导方向,接下来就是安排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学生愿意这样学吗,能学好吗?基于以上目标分析,设计一,学生学习的难度大,要探究好并不容易,万一学生设计不出来,对教师的指导能力也是一个考验,一旦教师的指导出问题,学生的学习会变得很吃力,对其心理的变化也较大,随之探究的兴趣、主动性会大大的下降,对后面的实验探究来说,不仅时间缩短,学生也会丧失探究的激情,影响了整个探究的效率。设计二,在认识固体的体积变化后,学生非常渴望对液体、气体的体积变化进行研究,这时提供材料和方法,可让他们去主动地学、主动地去做,观察和分析实验的现象,交流中,学生的做法不同,现象也很奇特、有趣,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汇报交流中,不仅能探究好,而且也很有趣,还会有一种成功感。所以设计二更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使探究活动更有效。
试教出现的情况和以上分析基本一致,看来,要构建一个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必须从设计入手,我们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刻领悟教材的意图,对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的价值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制订切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充分设计学生学,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有乐趣。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江苏】
设计一(30分钟)
1、提出问题:铜球的加热冷却后的体积有变化,水、空气冷热、冷却后会有体积变化吗?生进行猜想。
2、提供材料:小瓶(有瓶盖),毛细管、注射器、塑料瓶(有盖)、气球、线,加热冷却的水缸,小组讨论,围绕水或空气中的一个,自主选择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希望出现不同的方案),交流汇报,完善方案。
3、实验验证,观察水、空气加热、冷却后有体积变化的性质。
设计二(20分钟)
1、提出问题:铜球的加热冷却后的体积有变化,液体、气体冷热后会有体积变化吗?生进行猜想。
2、提供部分实验器材、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每组一个不同实验)
液体:(1)观察酒精温度计加热、冷却后的现象;(2)水银温度计加热、冷却后的现象;(3)小瓶装满水(有瓶盖),插入毛细管,加热、冷却,观察毛细管内水柱的高度。
气体:(1)气球内吹三口气,加热、冷却,观察气球大小变化;(2)塑料瓶上套气球,加热、冷却,观察气球变化;(3)稍稍压扁塑料瓶,装盖子,加热、冷却,观察瓶子的变化。(注:加热、冷却用热水和冷水),每个小实验同时进行,要求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
3、汇报交流:实验中各自的现象,分析现象。
一、两种设计思路,预设目标能实现吗,目标定位合理吗?
设计一把探究目标定位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上(设计、實验、观察、分析等),力求体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很显然,设计一采用了探究式学习,让学生根据材料及已有经验主动构建探究过程,去探索事物的规律。但事实上,学生对体积变化方面的经验很少,很难激活,大多数学生只能从开发材料入手,对材料的构建中获得经验,而且还得思考各种材料的作用,排除出对探究没用的材料,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挑战,增加了探究的难度。就算选对了材料,也会涉及到很多操作方面的细节,需要通过交流、论证来完善方案,这将耗费很长的时间,30分钟很难完成整个过程。因此,这种设计不能满足探究式学习的条件:充足的时间做保证;相应的知识、方法技能作为基础。预设的目标难以实现。
设计二把探究目标定位在观察和分析上,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体验液体、气体受热、冷却后体积变化。这种设计用操作提示让学生明白实验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实验操作的难度,力求体现学生的观察与分析,交流各自的实验现象,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0分钟内完成这一目标难度不大,但是总觉得对学生来说也容易了一点。
反观两种设计,有一共同之处,将液体、气体加热和冷却的实验并列进行的,没有前后之分。但的教材上的编排是先探究水的热胀冷缩,再探究空气的热胀冷缩,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我也作了一个思考,水的体积变化比较小,必须要借助一些检测细微变化的器材(细玻璃管),为什么要用细玻璃管,学生还缺乏相应的经验,操作技能方面还有欠缺,故教材采用了指导性探究,随后出示了气体加热冷却后的体积变化,只有两种材料,塑料瓶、气球,由于材料简单,气体的体积变化幅度大,加上学生有了做水的热胀冷缩的实验的经验,这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探究式学习,设计不同的办法进行探究。所以我认为还可以对设计二的探究目标还可以提高一点,让预设的目标不但要实现,而且要让目标更贴近学生的发展,从而使探究目标更有效。
二、两种设计思路,学生能愿意学吗?能学好吗?
教学目标只是一个指导方向,接下来就是安排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学生愿意这样学吗,能学好吗?基于以上目标分析,设计一,学生学习的难度大,要探究好并不容易,万一学生设计不出来,对教师的指导能力也是一个考验,一旦教师的指导出问题,学生的学习会变得很吃力,对其心理的变化也较大,随之探究的兴趣、主动性会大大的下降,对后面的实验探究来说,不仅时间缩短,学生也会丧失探究的激情,影响了整个探究的效率。设计二,在认识固体的体积变化后,学生非常渴望对液体、气体的体积变化进行研究,这时提供材料和方法,可让他们去主动地学、主动地去做,观察和分析实验的现象,交流中,学生的做法不同,现象也很奇特、有趣,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汇报交流中,不仅能探究好,而且也很有趣,还会有一种成功感。所以设计二更能符合学生的学习、发展,使探究活动更有效。
试教出现的情况和以上分析基本一致,看来,要构建一个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必须从设计入手,我们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刻领悟教材的意图,对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的价值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制订切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充分设计学生学,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有乐趣。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