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研究B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不仅能够丰富历史课堂,也能够真正实现智育与德育的有机整合。因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法来为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并在授课过程中逐步向学生渗透德育,进而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民族精神与人格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德育;渗透研究
  作为实施德育的主要阵地,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不仅要为学生传授新颖、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进而为德育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教师应科学、灵活地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使学生能够懂得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发挥历史人物榜样作用,加强德育
  发挥榜样的力量也是渗透德育内容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众多杰出人物。在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教学内容与需要,选择一些恰当的正面人物,為学生生动、具体地讲解其突出贡献,并给予一些积极点评,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其优秀的一面。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都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讲解完榜样人物的基础贡献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讲解内容思考,这些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给我们实际生活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自己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发。并且还要引导学生将榜样力量融入实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利用榜样作用不断激励、完善自己。
  二、通过讲解实施来增强德育效果
  新课程理念强调,初中历史应以唯物历史观作为教学指导,并积极向学生传授以创新改革和爱国主义为中心的社会精神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主要指的是个人或集体对所属国家一种积极认可、行为与态度,其中也包含了对祖国同胞的认可,并积极的传承国家的传统文化,并对国家的成就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而在历史教材中蕴含了大量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设计和组织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为学生讲解生动、具体的史实来渗透爱国主义德育内容,并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受到一定启发。通过为学生生动讲解史实,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轻松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振兴中华的决心,通过发扬先烈的优秀品质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获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德育
  恰当、灵活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将历史知识更加生动、直观、具体地呈现给学生,同时也可以不断增强德育效果。利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生动再现某个时期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这样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其更深刻地认识、理解史实,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通过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责任感与高尚的道德品质,从而获得更好的德育效果。比如,在讲解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中日黄海大战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爱国将领邓世昌与全体船员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事迹,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全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四、通过讨论法来渗透德育
  由于历史教学大多都为理论知识,如果教师一味给学生灌输,或是频繁带领学生观看视频,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分清是非,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针对人物的功绩与过失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有更全面的了解,还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的优点,同时也要摒弃其人物的缺点。
  总之,历史教材中具有十分丰富的德育素材,而怎样结合历史教学内容与要求,开展德育活动也是当前广大历史教师应考虑的重要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挖掘和钻研历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使德育功能充分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够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不断完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志峰.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4(8):144-145.
  [2]丁瑞甫.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J].成才之路,2013(22):12-13.
  编辑 孙玲娟
其他文献
问题: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你认为是于勒还是菲利普夫妇?并说明你的理由。  我认为小说中的主人公是 ,因为 。  参考答案:菲利普夫妇。因为他们最能揭示文章的主题,通过他们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使人唯利是图,金钱至上。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是高度统一而且十分肯定,他们认为《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就是于勒。“对呀!我也这么认为,但是我们都错了。”于是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文章的标题是《我的
摘 要:美术作为具有文化传承性的一门课程,也就奠定了美术课堂开设的重要性。所以,为了能够使美术与传统的艺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传统艺术以多元化的形式渗入美术课堂中,然后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及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发现传统艺术的眼睛。  关键词:传统艺术;小学;美术教学  如何才能在课堂上融入传统艺术的知识已经成为现在一线教师的挑战。在新的教学
摘 要:区域游戏是幼儿的一种自发性学习活动,教师可以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依据,在观察分析幼儿行为的基础上,与幼儿一起引发讨论,帮助幼儿发现游戏的生发点,提供开放性材料,让幼儿个性化地表达和表现,来推进幼儿在区域中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文学活动;区域游戏;多维操作  区域游戏是幼儿的一种自发性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如果没有教师的介入,幼儿在游戏中也能有所发现,但
摘 要: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所以每篇课文往往都包含很多的教学价值,那么,如何对文本的这些价值进行选择呢?必须从“语言积累”价值、“话语形式”价值、“语感培养”价值、“情感熏陶”价值、“引向生活”价值等方面对文本价值进行教学选择,把握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并利用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本价值;语文素养;语感  一节阅读教学课之前,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
摘 要:游戏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的重要性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关,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游戏,游戏为幼儿提供了“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机会,游戏促进幼儿的积极主动、好奇探究,这是幼儿最重要的学习品质,也是在游戏中最鲜明的行为特质。教师创造出舒适的游戏环境,积极开展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活动,并进行适时的指导,将会使游戏活动起到更好的作用。  关键词
摘 要: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是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原则的集中体现,针对小学数学课堂如何组织开展自主学习的策略进行几方面研究。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方式;小学数学  小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独立学习的意识,教师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和设计教学
摘 要:开展学龄前儿童的国画教学不仅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现实意义,也有利于发展幼儿欣赏美的能力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  关键词:国画;艺术修养;兴趣  国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形象性、愉悦性、可操作性和自主性,因而深受幼儿喜爱。幼儿通过学习不仅可以促进艺术审美、手眼协调及各种能力的发展,而且能萌发爱国主义情感。  一、幼儿园国画教学的实践问题  幼儿园国画教学一般会针对中大班的幼儿,但
一、早读现状  通过多方面了解,我发现早读课存在以下现象。一些学校安排老师上早读课,有的老师只在教室看着学生读,有的讲解家庭作业,有的将早读课当成语文课新授课;一些学校早读没有安排教师,学生有的读书,有的交作业,有的打扫卫生,有的发呆……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以上现象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反思,这样流于形式而收效甚微的早读课亟须改进。  二、早读作用举足轻重  早读课最主要的任务当然是朗读与背诵。朗
归有光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其中《项脊轩志》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文情并茂的佳作。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入质朴的语言中,读来让人感动不已。  作为一篇抒情散文,情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项脊轩志》中有一句话是理解文章情感的重要依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有些教参中提到由“喜”到“悲”是全文的情感脉络,甚至有人认为全文是“悲”多于“喜”。再次细读这个句子:“多可喜,亦
【课程开发缘起】  2013年7月,第十三届新教育年会在杭州举办,闭幕式上朱永新教授说:如果把教室比作河道,课程则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才会有教育的精彩涌现。就课程而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北京十一学校因生而异的个性课程表、成都草堂小学的诗意课程、华德福学校的师本化教材等举措都和学校特性紧密相关,可以广泛“借鉴”,但不可以随意“拿来”。  当我校确立了“丰富绿色内涵、激活发展因子”的办学目标,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