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并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或群体。每个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品德的发展是首要也是关键。品德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人生价值观和对国家对社会的奉献程度。故而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便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思想品德》是一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在市场经济和物欲主义的影响下,许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自私自利,唯利是图。面对新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便是迫在眉捷尤为重要。思想品德课所具有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转化功能是其它科目所无法替代的。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不同的国家有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是一种超越理性的政治信仰。它是特定社会集体利益的反映,它对于事物的说明或解释总是受制于某一阶级的利益,以服务于这种利益为最高准绳。处于不同利益地位的社会集团必然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意识形态必然居于统治地位,即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象征着国家权威与统一,要求每个公民必须承认它、接受它、信奉它。所以,无论历史上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统治阶级都从未放松过对公民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尽管现今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国家制度,有多种多样的政治意识形态,但每个国家都在通过意识形态来控制社会,巩固统治,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所不同的只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别。但在对公民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有一点在各国又是相同的,即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途径,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去改造人、塑造人。《思想品德》课程要求便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中国共产党对未来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明确规范。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内容博大精深,贯穿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政党建设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不可能自觉认识的。国家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只能利用青少年可塑性强的特点加以诱导和灌输。因此,诱导和灌输便成为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便肩负着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它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劳动者规范和要求的集中体现。它在向青少年诱导和灌输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把握了学生的思想航向,排斥了异端思想,同时也为青少年积极进取提供了精神动力,促使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价值尤为突出。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和物欲主义的影响下,许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国家利益、集体荣誉感淡泊了,本位主义、利己思想逐渐滋生。加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发展和导向,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这就使得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所造成的精神危机、价值危机、信仰危机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因此,重视思想品德课程价值,切实抓好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便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内容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具有重大的导向价值
《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反映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求,是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和远景目标规划的集中体现。为此,国家在力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在学科设置和内容整合上下功夫的同时,还注重了人才品德修养的培养。我国在不断借鉴国外中学成功的教学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特点,就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积极的研究与探讨。重视科技教育与品德教育并举,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断加强中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及思想品德的学习。力图使中学生步入社会后,在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运用所学大显身手。而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设置则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学生各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更高。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有各种高技能的人,更需要有良好思想修养的建设者。
中学思想品德课综合性极强。从《思想品德》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包涵了公民常识、社会发展史、法律知识、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其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而且还涉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常识,以及现代高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思想品德》课程还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因而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思想品德课在对学生实施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教育的同时,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要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的宗旨。因此,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综合性特点代表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改革方向,在教育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价值。
三、中学《思想品德》课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方面价值巨大
《思想品德》是一门针对学生思想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是由思想品德课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从其教学性质看,《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符合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从其教学的任务看,《思想品德》课要通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使他们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思想品德》课还要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的目的。因此,思想品德课在教育价值上与其他课程有较大的差别和不同。在教学的实际工作中,教师要面对着许多的现实问题,包括学生大量的思想问题。所以《思想品德》课既要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又要解决学生情感、信念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思想品德》课还要求教育者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其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以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基础,自觉地选择,消化、吸收这些教学内容,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相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还要解决行与不行的问题。解决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所授知识的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以及这些知识在学生身上能否形成理论与行动的统一等。这些都给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思想品德课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问题,联系自然科学及其发展的实际,使学生能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以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以不断进步和提高。真正做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指导行动,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际能力方面价值巨大。
《思想品德》课在整个中学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充分重视其价值的存在和发挥,并想方设法将这种价值发挥到极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需要的建设者和优秀人才,才能真正达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不同的国家有各自不同的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是一种超越理性的政治信仰。它是特定社会集体利益的反映,它对于事物的说明或解释总是受制于某一阶级的利益,以服务于这种利益为最高准绳。处于不同利益地位的社会集团必然会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其意识形态必然居于统治地位,即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象征着国家权威与统一,要求每个公民必须承认它、接受它、信奉它。所以,无论历史上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统治阶级都从未放松过对公民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尽管现今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国家制度,有多种多样的政治意识形态,但每个国家都在通过意识形态来控制社会,巩固统治,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所不同的只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别。但在对公民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有一点在各国又是相同的,即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途径,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去改造人、塑造人。《思想品德》课程要求便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中国共产党对未来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明确规范。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内容博大精深,贯穿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政党建设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不可能自觉认识的。国家意识形态的相关内容只能利用青少年可塑性强的特点加以诱导和灌输。因此,诱导和灌输便成为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便肩负着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它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劳动者规范和要求的集中体现。它在向青少年诱导和灌输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把握了学生的思想航向,排斥了异端思想,同时也为青少年积极进取提供了精神动力,促使青少年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价值尤为突出。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和物欲主义的影响下,许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国家利益、集体荣誉感淡泊了,本位主义、利己思想逐渐滋生。加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发展和导向,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这就使得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所造成的精神危机、价值危机、信仰危机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因此,重视思想品德课程价值,切实抓好中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便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内容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具有重大的导向价值
《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反映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求,是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和远景目标规划的集中体现。为此,国家在力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在学科设置和内容整合上下功夫的同时,还注重了人才品德修养的培养。我国在不断借鉴国外中学成功的教学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特点,就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积极的研究与探讨。重视科技教育与品德教育并举,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断加强中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及思想品德的学习。力图使中学生步入社会后,在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运用所学大显身手。而中学《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的设置则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对学生各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是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更高。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有各种高技能的人,更需要有良好思想修养的建设者。
中学思想品德课综合性极强。从《思想品德》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包涵了公民常识、社会发展史、法律知识、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其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而且还涉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常识,以及现代高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同时,《思想品德》课程还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因而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思想品德课在对学生实施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教育的同时,还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要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的宗旨。因此,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在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综合性特点代表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育改革方向,在教育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导向价值。
三、中学《思想品德》课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方面价值巨大
《思想品德》是一门针对学生思想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其教学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是由思想品德课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从其教学性质看,《思想品德》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符合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从其教学的任务看,《思想品德》课要通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使他们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思想品德》课还要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的目的。因此,思想品德课在教育价值上与其他课程有较大的差别和不同。在教学的实际工作中,教师要面对着许多的现实问题,包括学生大量的思想问题。所以《思想品德》课既要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又要解决学生情感、信念等方面的问题。同时,《思想品德》课还要求教育者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其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以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基础,自觉地选择,消化、吸收这些教学内容,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相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还要解决行与不行的问题。解决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所授知识的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以及这些知识在学生身上能否形成理论与行动的统一等。这些都给思想品德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思想品德课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抓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问题,联系自然科学及其发展的实际,使学生能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评价能力以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以不断进步和提高。真正做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指导行动,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际能力方面价值巨大。
《思想品德》课在整个中学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价值。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充分重视其价值的存在和发挥,并想方设法将这种价值发挥到极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需要的建设者和优秀人才,才能真正达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