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语文之根,教习语文之法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raks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课之前,看过薛法根老师登在杂志上的课堂实录,心里暗暗期盼着今天的课堂能精彩重现。然而,世界上真的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个课堂都是动态的,不可复制的。因为学生不同,上课的环境不同,教师教学的顺序与节奏自然要随之变化。也许,这就是现场观课所不可替代的巨大吸引力吧!因为变化,因为生成,所以永远有魅力。
  今天,薛老师的课演绎得别样精彩。说实在的,今天上课的学生没有我们希望的优秀和出彩,一开始总是提不出问题,对答也不很如流,甚至有学生连概括文意、提取信息都做不好。但薛老师就是凭借他的教学智慧和功力,逐步打破教学僵局,让学生一步步地打开思路,一步步地释放潜力,一步步地发现问题,让教学渐入佳境。在我看来,教学的精彩不一定是妙语连珠,不一定要创意无限,像薛老师这样,让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升,把不懂的学生教会了,让不懂的学生开窍了,这才是教学的本真,这就是真实的课堂,有效的教学。
  抓住语文之根,教习语文之法,是薛老师语文教学的精髓。我们先来简单回顾薛老师都教习了哪些语文内容:
  
  (一)你们做了哪些预习?
  一上课,薛老师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一方面了解学情,一方面边归纳边总结,提醒学生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学会预习。
  
  (二)会写课文的词语吗?
  接下来,薛老师通过听写和默写课文的生字新词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听写的词语是教师精心提取的文章的关键词语。要求分两行来写。
  第一行:洗澡水玫瑰花机械师逆时针
  第二行:领域
  …………
  第二行还要写三个词语,薛老师特意留空,让学生自主默写三个在这篇课文中新出现的词语,写自己最有印象的。检查后我们发现,把学生各自默写的词语集合起来,就是本课最值得学习和积累的词语——司空见惯、无独有偶、锲而不舍、见微知著、追根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
  这样的形式,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程度,也简化了词语的教学,让教学做到从学情出发,很好地检测了学生是否具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习惯和能力。
  
  (三)能把课题读好吗?
  薛老师的朗读指导,贵在精要。本课的题目比较长,先指导在哪里停顿,读出节奏——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题目是文眼,通过指导把“真理”和“一百个问号”两个重点词语重读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目标明确,对点训练,简简单单,清清爽爽。
  
  (四)词语的意思弄懂了吗?
  师:“司空见惯”理解吗?
  师: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
  师:为什么叫“司空见惯”,而不是“司马见惯”呢?
  薛老师的这三个追问,指向文本解码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在似懂非懂的问题中追寻新知。将学生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词语、现象作追根溯源的深入学习,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就是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把理解文意与培植学生刨根问底的学习品质巧妙融合。
  
  (五)文章写了哪三个事例?你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吗?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者两个不行吗?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
  薛老师的这几个提问,指向文本写作的表达奥秘。对于初学议论文的学生,有关议论文选材和表达的特点都是新知,是需要教师特别指导和讲述的语文学习要点。薛老师通过提问,集中简约地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定位在关注事例的内容与表达上,定位在关注事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上。让学生发现叙事要素因文体而异,引用事例的详略取合视论点而定。根据不同的文体,教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方法和方式,是薛老师阅读教学的追求。
  薛老师说:“我一直主张阅读教学有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课堂教学就要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在那些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上。”我们看到,在今天的课堂上,薛老师所提取的教学内容就是学生不懂、或者似懂非憧的有价值的语文内容:提取信息的能力、解释词句的能力、概括分析文意的能力、辨析与鉴赏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其实,能否提取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本质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反思今天学生的表现,我们就要做这样的反思:为什么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达到六年级学生应有的水准呢?我们平时的语文课教了哪些语文的内容?我们的阅读教学尽职尽责了吗?
  培养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学习的起点和主线,是这一课的教学精髓。让教于学,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让学生获得真实的进步,是薛老师教学成功的秘诀。
  第一,以问引问。教会学生提问。
  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有疑问吗?(学生沉默,摇头)
  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真理一定要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能诞生吗?
  生:有没有一些发明是从梦中来的?
  生: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呢?
  师:对呀,为什么一定要是“一百个”问号呢?99个不行吗?101个也不行吗?
  生:“一百个”并不指真的是100个问号,而是说很多问号,无数个问号。
  师: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学生沉默无语)
  师: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常常失去好奇心、探究欲,也就没有问号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重头戏,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我们看到,面对教师突如其来的发问,学生沉默无语;让学生提出质疑,大家纷纷摇头。这不正好从反面照见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吗?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总是要让学生“学会相信”,而不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我们的学生往往以为书本、教材所写的都是金玉良言,教师所讲的都是至理名言,从来少有怀疑和追问。
  庆幸的是,在薛老师锲而不舍的追问下,学生呆滞的思维渐渐被激活了。这节课,薛老师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提问中,提升思维品质。例如在比较三个事例有何相同之处时,学生总共找到了八处:一是都有问号有真理;二是发现都出于偶然;三是都经过反复研究;四是最后都获得成功;五是三个段落的结构和写法相同,都是发现问题——反复研究——得出结论:六是发现者都具有锲而不合的精神;七是都是善于观察和善于提问的人,问题都写得很具体;八是三个发现者都是外国人。果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薛老师的教学就是最鲜活的例证。
  期待的是,我们的教师也要有薛老师一样强烈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的思维火花能持续地被点燃,让我们的学生从不会问、不敢问逐步变得会问、敢问。
  第二,以问导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本课教学,教师以疑问开篇:“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有疑问吗?”以追问收束:“这是不是一个真理呢?有待你课后去用事实来证明!”这两个问题,指向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言犹尽,意无穷。最后,薛老师特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文章隐含的“矛盾”处质疑——文章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味着科学发现是不容易的,结尾为什么却说是并不难呢?教师这意味深长的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渗透辩证的思维方法,揭示文章的主旨:科学发现并不难,是激发人们探究科学真理的勇气与信心;科学发现并不易,是告诉人们探究科学要有准备的头脑,要独立思考,要有锲而不合的科学精神。
  特别有意思的是,学生在回答薛老师的追问“你们是这样的人吗”时,有学生这样答:“我觉得现在说还太早,以后的路还很长,需要时间去证明。”你看,用心的激发,民主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区区的一个多小时内发生了可喜的逆转——由开课时的唯诺沉默变为结课时的敢想敢说。细品学生的回答,从中透射出哲理的光芒,表现出不媚俗、不虚言的做人态度,让人不得不慨叹薛老师的教学功力果真妙不可言。
  本课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发现语言奥秘和文章结构特点中读懂内容,了解议论文的写作特点;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因为课堂上学和练的主体都是学生,因此教学的效率最终就落实在学生的明显进步上了。
  可见,薛老师的教学致力于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致力于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的怀疑、求证的科学精神。教书育人,站得高,就会看得远。“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对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薛老师是自觉的、有力的践行者。
  教学应从问题开始,就如朱熹所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语文教育要抓住语文之根,教习语文之法,就像薛法根老师这样,让言语学习与精神成长同构共生。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课时目标的细化构建,不仅体现出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的规定。所以,课时目标的细化构建直接关乎一堂课质量的高低,关乎整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材的单元目标、整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以及学段目标能否达成。同时,课时目标也是构成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一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课时目标的细化,更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立足的根基。  笔者最近听了一些小学语文课,发现教
关键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教学;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7-0006-02  七月的海拉尔鲜花盛开、阳光明媚。在内蒙古草原最美丽的季节里, 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名体育教师、体育教研员们相聚在呼伦贝尔,相会在美丽的大草原,一起进行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教学实践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何为身体功能训练?其特点都有哪些?  什么是
随着多媒体的使用,板书似乎渐渐淡出了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在上课时要么一字不写,要么用打印好的字条一贴,要么用鼠标“潇洒”一点……最近,笔者观察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课堂,特意留心了他的板书,在细赏后,不禁感慨万千:王老师不愧为大师!  一、“画”的艺术——一笔一画总关情  【课堂观察与思考】《慈母情深》(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1.教师板书课题,并在“深”字下面打一三角符号,朗读时强调“深”重音、给“深”组
有效课堂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毋庸讳言,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许多新型的课堂教学方式初见端倪。但是一些低效、无效的教学现象还是隐约可见。如有些教师不注重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只把它当做“摆设”;有些课堂教学则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眉毛胡子一把抓;有些课堂甚至出现课内损失课外补、主课损失综合科补的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对
网络语言即网上交流、游戏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这是人们为了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和追求个性张扬的表现欲而产生的一种新奇语言,迎合了青少年追求新奇、与众不同的个性,因此在青少年中大受欢迎。网络语言的日益流行,学生大量接触不规范语言,给当前语文作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一、 直视网络语言,了解冲击  (一) 词汇混乱  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根据“先入为主”的教学经验,书写正确的
漫画是一种特殊的图像信息。它带有一定的讽刺性或幽默性,题材紧贴社会,多来源于生活的趣点、焦点或争议点。画家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漫画借助这种融趣味性和生活性为一体的特性,成为小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生从小就接触各种漫画,对漫画有一种熟悉感。在作文教学中,漫画往往能凭借其熟悉的图像形式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学生想说的冲动,调动学生想写
编者按:  神话类文本该如何教学  神话类文本有别于其他体裁的文本,其独特的文体特征决定着教学侧重点也应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但纵观多年来的教学状况,神话类文本混同于其他类文本展开教学还是主流。近年来,基于对文本类型和教学设计关系认识的逐步加深,一些教师对神话类文本的教学做了积极探索,本刊特组织一组文章,供大家学习讨论。    新课程改革以后,在课标版的教材中明显增加了神话类的文本,对于这类题材比较
摘 要:笔者代表江苏队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并作为指导教师参与了第二届比赛,总结两次比赛的经历与经验,本文主要描述了模拟上课的特点,介绍了具有“苏派”特征的模拟上课的模式,并从指导教师的角度分享指导教师模拟上课的心得与体会。  关键词:指导;模拟上课;苏派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1-0028-02  第二届全国
经常听同事抱怨:批一叠作文本圈圈点点,总要花五六天的课余时间,耗时费力,可作文本发下后,学生并不领情,总是看看分数就作罢,有些甚至连评语都懒得看。是呀,语文教师把许多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教师的精批细改,学生的视而不见,造成了教师人力资源的浪费、学生对写作责任感的减退。  传统的观念中,坚持“精批细改”的教师都是一些“老黄牛”式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他们埋头苦批,从眉批到总评,圈圈画
张化万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全国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市第五、六届政协常务委员,《现代小学语文》主编,杭州市小学语文研究会副理事长。现被聘为浙江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语文学科组组长,浙江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宣首席导师。现任张化万浙派名师培养工作站站长。发表论文60多篇,编写学生和教师教育教材10多本。著有《我的语文人生》。1981年开始创设“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