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把教材作为解读对象,教师要基于成人、教师、学生三种眼光来吃透教材。教材大到整体结构,小到图文细节,无不蕴含着编者意图及教学策略。因此,教师要养成研读教材的良好习惯,读懂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读懂教材明晰教学策略,读懂教材反思教学得失,切实提高常态课教学质量,实现“用教材教”的基本课程理念。
【关键词】教材解读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把教材作为解读的对象,教师要基于三种眼光。第一种成人眼光,教材中知识的创造者是成人;第二种教师眼光,教师看待数学问题重点是如何转化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第三种学生眼光,站在学生的角度,遵循的不是“教师逻辑”,而是“学生逻辑”。通过调研听随堂课、教研活动听试教课、校本教研听常态课等,发现教师备课习惯于换情境、改材料、变例题等。很少意识到教材内容的重要性,缺乏研读教材意识,疲于寻找课件及相关素材,课堂效果不尽人意。教材大到整体结构,小到图文细节,无不蕴含着编者意图及教学策略。因此,充分解读教材,准确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是实现“用教材教”课程理念的基本前提,是提高常态课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下面是“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教学过程
于是教师归纳共同点是:都是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都有国徽,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
此时,听课老师才明白这一教学环节是为了进行思想教育,显然目标定位是对的,教什么是知道的。
【思考一】怎么教?
教师以“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国徽”作为材料来教育学生要尊重人民币、爱护人民币。这是解读教材的第一种“成人眼光”,这样教学“人民币”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以成人的高层面的理解是可以的,但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根本没有这些概念。任教老师有没有很好地去研读教材。
第一幅图女孩子买书一共花了多少钱,第二幅图男孩子买碰碰船票,第三幅图阿姨买晚报,第四幅图姐姐与存钱罐,小精灵说“买东西用到人民币,我们要爱护人民币”。教材编者考虑问题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以解读教材第三种“学生眼光”来思考问题,对知识进行了教材化的重组,作为教师还要进行以“教学转化”为目的的二次重组,站在学生的角度,遵循“学生逻辑”进行教学。
【片段二】
师:小朋友,课前我们已经认识学习单上的人民币。
(1)出示1元纸币:这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
(2)出示1元硬币:这又是多少?
(3)两个都是1元,有什么不同?(纸币,硬币)
(4)出示1元、1角、1分硬币,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出人民币的单位。(板书:元,角,分)
(5)这么多人民币,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生:看单位和数字。
【思考二】怎么问?
这一教学片段教师是为了引出课题,并没有展开记忆人民币教学。像“这么多人民币,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这样的问题比较随意,学生对于教师的随意提问可以选择不回答,久而久之,学生会在课堂上表现出随性的行为,难以专注、认真地投入学习。课堂提问教师需要慎重,课前能认真思考备课的教师才能上出有思考力的课堂,才能培养出有学习力和责任感的学生。
【片段三】
学习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1)1元、1角、1分这三个硬币的面值一样大吗?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生:元比角大,角比分大。
(2)1元有多大,有2个1角那么大吗?
生:1元=10角,10角=1元。
师出示下图:
(3)要求数出10张1角换1元。
(4)买1元的东西怎么付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生:5角 5角=1元。
生:2角 2角 2角 2角 2角=1元。
生:1角 1角 1角 1角 1角 1角 1角 1角 1角 1角=1元。
生:2角 2角 2角 1角 1角 1角 1角=1元。
有一位學生没举手,也没经老师邀请冷不丁地问:1个东西要10角,我带1元可不可以买?(教师没有理会,继续自己的课堂教学)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什么?
生:都是1元。
生:都是10角。
师:10角换1元。
【思考三】要什么?
知道1元=10角,10角=1元,是学生这一节课要掌握的一个基本目标,但不应该仅仅是记住,因为学习认识人民币不仅仅是为了满10角去换1元,或者说拿1元换10角的技能考试,真正的价值在于体会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可惜的是有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问:1个东西要10角,我带1元可不可以买。教师没理采,课后从老师那里了解到这孩子很聪明,反应比较快。那么这么聪明的孩子会有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说明他对价值对等有所感觉;另一方面说明教师对进率教学的目标是欠缺的。真正明白等价互换是很有必要的,必须通过买卖与实物交换体会价值对等。 【片段四】
1.写出下面的钱数。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校对答案。
作业完成情况如下:
第一幅图基本正确。
第二幅图多数学生填6角9分,正确答案应该是7角8分。
第三幅图基本正确。
第四幅图基本正确。
【思考四】练什么?
有一些公开课,教师让学生独立练习时间并不多,往往一节课精彩不断,学生觉得思考好累。以上是校本研讨课,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做习题,体现常态,符合教学常规的要求。学生可以有自主学习思考做题的时间了,当然在肢体上可以稍自由些、放松些。教师是否同时终止了思考和有效教学?以上片段教学中,学生完成作业,该老师校对即可,够了吗?特别是对于大部分学生做错的题目。不难发现,学生在前面回答如何认识各种币值的时候,学生说看“数字”与“单位”,教师非常认同别无想法。可是从这一题看出来学生并没有真正关注数字与单位,因为颜色与材质给学生造成的刺激要强于数字符号,所以学生还是会受材质与颜色的影响。第四幅图的人民币摆法与前面三幅不一样,作为教师是否要思考,这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没有摆好。作为普通教师不用去怀疑编者的不小心或印刷厂的失误,依照教材原有的呈现研读教材,查阅教学参考用书,领会编者意图,用好教材。
2.填一填。
(1)学生独立完成。
(2)校对,教师重点分析20分=( 2 )角。
师:20分=( 2 )角,你是怎么想的?
生:10分=1角,20分等于2角。
师(引导):20里面有2个10,所以20分=2角。
关于分与角之间的关系及元与角之间的关系,道理是相通的,1角=10分,10分=1角,学生确实已经记住,也会进行这些简单的角、分之间的换算。对于简单的换算不成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让学生记住进率,记住方法: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而学生往往是看已知数据较大就用除法解决,看已知数据较小就以乘进率,难以暴露学生的思考痕迹。那么在这节课里,如果只做这些是不够的。当学生说1元=10角,10角=1元的时候,脑子里有什么?是空白的?只有干巴巴的1元=10角,10角=1元,有没有一定的表象支撑?需不需要有表象支撑?答案肯定是需要的,这是数形的结合,这是理性思维的提升,这是理性的思考,同时为后面学习其他相关进率知识积累一定的表象支撑与学习活动基本经验。那么如何操作值得我们思考。1角=10分,回忆图是怎么样子?20分=( )角,想象图又是什么样子的?使学生在换算的同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图像支撑的。
二、教学思考
反观教学片段,发现课堂上的种种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师还是比较模糊,在盲目地搬用、模仿,比较注重形式、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归根结底教师缺乏教材观,没有真正去研读教材,充分认识教材的可用性。下面笔者就如何读懂教材,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读懂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最基本载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也是专家同一线教师多次研究、实践、再三审核的一种文本呈现。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教学目标。
例1教材上呈现左边是1元、1角、5角的纸币和硬币,右边有1分、2分、5分的硬币。显然作为教师在备课时,必定先看教材上印刷着怎样的图文。非常明确地告诉教师,通过学习,学生必定要认识这些纸币和硬币的。由此可以确定其中教学目标是:认识人民币元、角、分(包括纸币、硬币)。
例2教材上呈现的是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有1元的硬币和10枚1角硬币的直观图,直观图下还有1元=10角。有1角的硬币和10枚1分硬币直观图,下面同样配有1角=10分。由此可以确定教学目标是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但不只是图下的关系式,要关注直观图的展示:用元作为单位的量感只有1个,而用角作为单位的量感有10个…所以目标应该还要关注数形结合,建立元、角与角、分等关系的表象。
根据例题与课后习题编排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人民币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并会进行简单换算。
(2)经历观察、兑换元、角、分等活动,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和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渗透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等思想。
(二)读懂教材,明晰教学策略
教材不仅呈现教师要教什么,其实认真研读你会发现,教材其实蕴含着怎么教,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思路。
教材在呈现主题图时,总会有简短的语句或不完整的提示语,但它足以反映编者的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如教材中的主题图(见图1),这四幅图在揭示爱护人民币教学目标的同时,已经提供怎么教学的基本思路。通过一系列学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知道买东西要用人民币,以此揭示人民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功能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存零钱的示意图,对学生进行一些理财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合理用钱,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读懂教材,用好教材,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人民币有用才会珍惜才会爱护,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三)读懂教材,反思教学得失
认真备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课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一堂课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是学生与学习素材的思维碰撞。在交流过程中总会有令人激动、沮丧、迷茫的感受,课后很需要我们好好反思,整理成功的经验,寻找失败的原因。
1.读教材,反思教什么。
课始,教师用绘本故事描述《钱是怎么来的》,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听课老师也觉新鲜。反观教材的主题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买卖场景,比较而言,学生更喜欢绘本故事。但是绘本故事用了14张PPT足足花了5分钟时间,学习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15~20分钟,而故事占去了25%~30%的时间;再思考,主题图编排编者的意图是什么,而呈现钱是怎么来的意图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课初情境,第一,改变情境要与教材意图吻合;第二,创设情境要与学生口味吻合。课中重点,学生冷不丁冒出的问题“1个东西要10角,我带1元可不可以买”,教师当堂没有搭理,在课后必须要好好思考,第一,理还是不理,为什么?第二,如何应对课堂生成。课后弥补、思考,在后续课堂中需要改进什么?
2.读教材,反思怎么教。
教学参考用书有教材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目标等内容安排,给予一线教师提供很好的教学参考和依据。稍有关注教学参考用书的老师,教什么应该不成问题。但怎么教不一定方法得当。例如上文举的爱护人民币教学的例子,顯然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还有教学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时,学生冒出的问题,“1个东西要10角,我带1元可不可以买”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其实教学元、角、分关系,记住进率是重点,真正理解才是关键。10角与1元是等价的,必须让学生明白,拿1元的人民币去买是可以的,拿10个1角去买同一个东西也是可以的,拿2个5角去买也是可行的,通过练习不断强化。让学生真正明白量感的不同而不影响实际价值。
教师上课时需要一种蹲的姿态,备课时就应换位思考,想象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会想些什么。就像刘加霞老师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一书中讲道,教师不恰当的教学设计的根源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追问学科的本质,二是没有真的了解学生。形式上描述的是了解学生,要读懂学生,其实读懂教材也是读懂学生的一条很好途径,因为教材是通过实验再三定格的教学载体。说到底教师要有读教材的意识和研读教材的能力。只有读懂教材,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切实提高常态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斯苗儿,俞正强.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小学数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李政涛.教育常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刘加霞,刘琳娜.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4.
(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 325100)
【关键词】教材解读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把教材作为解读的对象,教师要基于三种眼光。第一种成人眼光,教材中知识的创造者是成人;第二种教师眼光,教师看待数学问题重点是如何转化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最终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方法;第三种学生眼光,站在学生的角度,遵循的不是“教师逻辑”,而是“学生逻辑”。通过调研听随堂课、教研活动听试教课、校本教研听常态课等,发现教师备课习惯于换情境、改材料、变例题等。很少意识到教材内容的重要性,缺乏研读教材意识,疲于寻找课件及相关素材,课堂效果不尽人意。教材大到整体结构,小到图文细节,无不蕴含着编者意图及教学策略。因此,充分解读教材,准确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是实现“用教材教”课程理念的基本前提,是提高常态课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下面是“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教学过程
于是教师归纳共同点是:都是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都有国徽,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
此时,听课老师才明白这一教学环节是为了进行思想教育,显然目标定位是对的,教什么是知道的。
【思考一】怎么教?
教师以“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国徽”作为材料来教育学生要尊重人民币、爱护人民币。这是解读教材的第一种“成人眼光”,这样教学“人民币”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以成人的高层面的理解是可以的,但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根本没有这些概念。任教老师有没有很好地去研读教材。
第一幅图女孩子买书一共花了多少钱,第二幅图男孩子买碰碰船票,第三幅图阿姨买晚报,第四幅图姐姐与存钱罐,小精灵说“买东西用到人民币,我们要爱护人民币”。教材编者考虑问题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以解读教材第三种“学生眼光”来思考问题,对知识进行了教材化的重组,作为教师还要进行以“教学转化”为目的的二次重组,站在学生的角度,遵循“学生逻辑”进行教学。
【片段二】
师:小朋友,课前我们已经认识学习单上的人民币。
(1)出示1元纸币:这是多少?你怎么知道的?
(2)出示1元硬币:这又是多少?
(3)两个都是1元,有什么不同?(纸币,硬币)
(4)出示1元、1角、1分硬币,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出人民币的单位。(板书:元,角,分)
(5)这么多人民币,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
生:看单位和数字。
【思考二】怎么问?
这一教学片段教师是为了引出课题,并没有展开记忆人民币教学。像“这么多人民币,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这样的问题比较随意,学生对于教师的随意提问可以选择不回答,久而久之,学生会在课堂上表现出随性的行为,难以专注、认真地投入学习。课堂提问教师需要慎重,课前能认真思考备课的教师才能上出有思考力的课堂,才能培养出有学习力和责任感的学生。
【片段三】
学习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1)1元、1角、1分这三个硬币的面值一样大吗?你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生:元比角大,角比分大。
(2)1元有多大,有2个1角那么大吗?
生:1元=10角,10角=1元。
师出示下图:
(3)要求数出10张1角换1元。
(4)买1元的东西怎么付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生:5角 5角=1元。
生:2角 2角 2角 2角 2角=1元。
生:1角 1角 1角 1角 1角 1角 1角 1角 1角 1角=1元。
生:2角 2角 2角 1角 1角 1角 1角=1元。
有一位學生没举手,也没经老师邀请冷不丁地问:1个东西要10角,我带1元可不可以买?(教师没有理会,继续自己的课堂教学)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什么?
生:都是1元。
生:都是10角。
师:10角换1元。
【思考三】要什么?
知道1元=10角,10角=1元,是学生这一节课要掌握的一个基本目标,但不应该仅仅是记住,因为学习认识人民币不仅仅是为了满10角去换1元,或者说拿1元换10角的技能考试,真正的价值在于体会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可惜的是有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问:1个东西要10角,我带1元可不可以买。教师没理采,课后从老师那里了解到这孩子很聪明,反应比较快。那么这么聪明的孩子会有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说明他对价值对等有所感觉;另一方面说明教师对进率教学的目标是欠缺的。真正明白等价互换是很有必要的,必须通过买卖与实物交换体会价值对等。 【片段四】
1.写出下面的钱数。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校对答案。
作业完成情况如下:
第一幅图基本正确。
第二幅图多数学生填6角9分,正确答案应该是7角8分。
第三幅图基本正确。
第四幅图基本正确。
【思考四】练什么?
有一些公开课,教师让学生独立练习时间并不多,往往一节课精彩不断,学生觉得思考好累。以上是校本研讨课,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做习题,体现常态,符合教学常规的要求。学生可以有自主学习思考做题的时间了,当然在肢体上可以稍自由些、放松些。教师是否同时终止了思考和有效教学?以上片段教学中,学生完成作业,该老师校对即可,够了吗?特别是对于大部分学生做错的题目。不难发现,学生在前面回答如何认识各种币值的时候,学生说看“数字”与“单位”,教师非常认同别无想法。可是从这一题看出来学生并没有真正关注数字与单位,因为颜色与材质给学生造成的刺激要强于数字符号,所以学生还是会受材质与颜色的影响。第四幅图的人民币摆法与前面三幅不一样,作为教师是否要思考,这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没有摆好。作为普通教师不用去怀疑编者的不小心或印刷厂的失误,依照教材原有的呈现研读教材,查阅教学参考用书,领会编者意图,用好教材。
2.填一填。
(1)学生独立完成。
(2)校对,教师重点分析20分=( 2 )角。
师:20分=( 2 )角,你是怎么想的?
生:10分=1角,20分等于2角。
师(引导):20里面有2个10,所以20分=2角。
关于分与角之间的关系及元与角之间的关系,道理是相通的,1角=10分,10分=1角,学生确实已经记住,也会进行这些简单的角、分之间的换算。对于简单的换算不成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总是让学生记住进率,记住方法:小单位化大单位除以进率,大单位化小单位乘以进率,而学生往往是看已知数据较大就用除法解决,看已知数据较小就以乘进率,难以暴露学生的思考痕迹。那么在这节课里,如果只做这些是不够的。当学生说1元=10角,10角=1元的时候,脑子里有什么?是空白的?只有干巴巴的1元=10角,10角=1元,有没有一定的表象支撑?需不需要有表象支撑?答案肯定是需要的,这是数形的结合,这是理性思维的提升,这是理性的思考,同时为后面学习其他相关进率知识积累一定的表象支撑与学习活动基本经验。那么如何操作值得我们思考。1角=10分,回忆图是怎么样子?20分=( )角,想象图又是什么样子的?使学生在换算的同时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图像支撑的。
二、教学思考
反观教学片段,发现课堂上的种种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师还是比较模糊,在盲目地搬用、模仿,比较注重形式、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效果不好,归根结底教师缺乏教材观,没有真正去研读教材,充分认识教材的可用性。下面笔者就如何读懂教材,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读懂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最基本载体,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也是专家同一线教师多次研究、实践、再三审核的一种文本呈现。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教学目标。
例1教材上呈现左边是1元、1角、5角的纸币和硬币,右边有1分、2分、5分的硬币。显然作为教师在备课时,必定先看教材上印刷着怎样的图文。非常明确地告诉教师,通过学习,学生必定要认识这些纸币和硬币的。由此可以确定其中教学目标是:认识人民币元、角、分(包括纸币、硬币)。
例2教材上呈现的是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有1元的硬币和10枚1角硬币的直观图,直观图下还有1元=10角。有1角的硬币和10枚1分硬币直观图,下面同样配有1角=10分。由此可以确定教学目标是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但不只是图下的关系式,要关注直观图的展示:用元作为单位的量感只有1个,而用角作为单位的量感有10个…所以目标应该还要关注数形结合,建立元、角与角、分等关系的表象。
根据例题与课后习题编排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人民币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并会进行简单换算。
(2)经历观察、兑换元、角、分等活动,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和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3)通过模拟购物活动,渗透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等思想。
(二)读懂教材,明晰教学策略
教材不仅呈现教师要教什么,其实认真研读你会发现,教材其实蕴含着怎么教,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思路。
教材在呈现主题图时,总会有简短的语句或不完整的提示语,但它足以反映编者的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如教材中的主题图(见图1),这四幅图在揭示爱护人民币教学目标的同时,已经提供怎么教学的基本思路。通过一系列学生熟悉的情景,让学生知道买东西要用人民币,以此揭示人民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功能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存零钱的示意图,对学生进行一些理财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合理用钱,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读懂教材,用好教材,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人民币有用才会珍惜才会爱护,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三)读懂教材,反思教学得失
认真备课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课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每一堂课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是学生与学习素材的思维碰撞。在交流过程中总会有令人激动、沮丧、迷茫的感受,课后很需要我们好好反思,整理成功的经验,寻找失败的原因。
1.读教材,反思教什么。
课始,教师用绘本故事描述《钱是怎么来的》,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听课老师也觉新鲜。反观教材的主题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买卖场景,比较而言,学生更喜欢绘本故事。但是绘本故事用了14张PPT足足花了5分钟时间,学习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15~20分钟,而故事占去了25%~30%的时间;再思考,主题图编排编者的意图是什么,而呈现钱是怎么来的意图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思考。课初情境,第一,改变情境要与教材意图吻合;第二,创设情境要与学生口味吻合。课中重点,学生冷不丁冒出的问题“1个东西要10角,我带1元可不可以买”,教师当堂没有搭理,在课后必须要好好思考,第一,理还是不理,为什么?第二,如何应对课堂生成。课后弥补、思考,在后续课堂中需要改进什么?
2.读教材,反思怎么教。
教学参考用书有教材说明、教学建议和教学目标等内容安排,给予一线教师提供很好的教学参考和依据。稍有关注教学参考用书的老师,教什么应该不成问题。但怎么教不一定方法得当。例如上文举的爱护人民币教学的例子,顯然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还有教学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时,学生冒出的问题,“1个东西要10角,我带1元可不可以买”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其实教学元、角、分关系,记住进率是重点,真正理解才是关键。10角与1元是等价的,必须让学生明白,拿1元的人民币去买是可以的,拿10个1角去买同一个东西也是可以的,拿2个5角去买也是可行的,通过练习不断强化。让学生真正明白量感的不同而不影响实际价值。
教师上课时需要一种蹲的姿态,备课时就应换位思考,想象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会想些什么。就像刘加霞老师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一书中讲道,教师不恰当的教学设计的根源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追问学科的本质,二是没有真的了解学生。形式上描述的是了解学生,要读懂学生,其实读懂教材也是读懂学生的一条很好途径,因为教材是通过实验再三定格的教学载体。说到底教师要有读教材的意识和研读教材的能力。只有读懂教材,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切实提高常态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斯苗儿,俞正强.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小学数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李政涛.教育常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刘加霞,刘琳娜.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4.
(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 32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