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似乎越来越便利,然而,这些便利所带来的并不总是交流的通畅。在这中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就其切身经历,将他所了解的文化进行了分层解析,揭示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无声的语言》 文化差异
《无声的语言》是跨文化传播(交际)学的奠基之作①。而霍尔则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交际)的奠基人”。霍尔为什么会研究跨文化传播领域?又是什么促使他创作了这本书?针对这两个疑问,笔者从其他学者的研究资料以及霍尔的其他几部著作中找到了相应的答案。
一、背景介绍
1、霍尔为何涉足该书所属学术领域
跨文化传播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由于二战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美国在欧洲实施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为了拉拢和控制亚、非、拉三洲的国家,杜鲁门在1949年抛出了一个“第四点计划”,即所谓“在技术上援助和开发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计划”。
而《无声的语言》的作者霍尔,正是在1950-1955年期间担任了“第四点计划”培训主任,从此涉足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而在此前,尽管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交流早已有之,但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则一直处于空白阶段。因此,霍尔担任“第四点计划”培训主任这一契机,为他在新墨西哥、地中海等地进行实际考察和深刻体验提供了便利,而《无声的语言》中的实例和线索均取得于此。正是这些实例的展现,才使得人们相信,跨文化传播也是可以分析和探讨的。
2、霍尔创作该书的学术思想来源
霍尔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交际)的奠基人”。而在他之前并无“跨文化传播学”这一说,那他的这一套学术思想的来源是什么呢?
(1)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霍尔的主修专业,而其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弗朗茨·博厄斯(Fanz Boas)和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et)两位学者的思想对其的影响很大,博厄斯是杰出的人类学家,他首先将语言学引入人类学研究。本尼迪克特是博厄斯的学生,关注的是人类文化和行为模式的差异性。
在《无声的语言》中,霍尔提到:我无缘深知鲁思·本尼迪克特,但他的两部极具创新精神的著作《文化模式》和《菊与刀》给我们提供了思想典范。②
虽然他并没有指出本尼迪克特具体给他带来了影响,但是从其在著作中不断提到需要“以当地人文化来进行交流”的信息可以看出他对文化差异的重视;此外,霍尔在研究方式的选择上也采取了本尼迪克特所注重的实地调研法。
(2)语言学。在外事服务学院工作期间,霍尔的不少同事都是语言学者,尤其是与他长期共事的乔治·特雷格(George L. Trager),给他的创作带了很大的影响。
这在其《无声的语言》中就有提到:因为语言学的术语太专业、太复杂,特雷格和我就创制了一套新的术语,使之适用于一切类型的交流,包括语言。这些宽泛的术语被用来表示讯息的三个要素:集合、元素和模式。③由此可以看出,霍尔接受了语言学的观点,将利用它来理解人类的文化行为。
(3)生理学及动物行为学。霍尔在其著作中,根据动物领地及空间分配习惯,提出了人类的“个人空间”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的空间关系机制。这在《无声的语言》对空间的语言描述中就非常明显:每一个生物体都有一个身体的边界,借以和外界分离。从细菌和单细胞起直到人类,每个有机体都有一个可以查知的界限,借以标志身体的起始点。然而,除了种系发生的尺度之外,还有一个超乎身体的非身体边界。和身体边界相比,这个新的边界难以划定,但的确存在。我们称之为“有机体的领地”④。
(4)精神分析理论。这方面,霍尔主要是受弗洛伊德和埃里克·弗洛姆(Erich Fromm)和沙利文的影响。其在《无声的语言》导论中就提到了弗洛姆对其的鼓励和启发。也提到沙利文“贡献卓著”:有助于驱散精神分析领域中的许多迷雾,拓宽了研究人际交往过程的视野。⑤
精神分析理论对霍尔的影响就体现在,他在著作中关注之前传播和文化研究中人们所忽视的潜意识层面,特别是时间和空间等非言语传播因素。
二、《无声的语言》解读
霍尔在担任“第四点计划”培训主任期间与不同文化直接的交流和碰撞以及他之前的跨文化经历,让他意识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再加上四个学术领域的专业影响,让他在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聚焦点,到了“文化”一词。他认为,正是大家对不同文化的解读的不同,才导致跨文化交流中种种问题的出现;因而他在这部著作中,就尝试对“什么是文化”进行解读。
人类学家把文化定义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霍尔沿用这个定义,但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潜意识”理论对其的影响,让霍尔在对不同文化的研究中,开始观测“潜意识”的层面,发现文化有其“隐形层面”,因而借助该分析理论,霍尔根据文化的知觉程度将文化分为显形文化、隐形文化和技术性文化三个层面。
对于三个层次文化的解释,霍尔在书中举了滑雪的例子。他提到落基山脉的西坡的格兰德湖的边上有个小镇,冬季被冰雪覆盖,人人都会滑雪来代步。新到当地学校的教师必须学会滑雪,小孩子学会走路的同时也会学会滑雪。当地人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很合心意,觉得理所当然,这就是显形的传统和文化。因而,我就将显形文化理解为觉得理所当然的又是切实可见的文化。
而在同一时期,丹佛也有一群业余的滑雪爱好者,如果你问这些爱好者里技术较好的人,问他们是怎样滑的,用了什么技巧,或者如何传授这些技巧,他们都不甚清楚,只是说:“瞧我的动作”,或“这样滑”⑥。这是因为他们的滑雪概念是隐形的,对这个观点的最佳表述莫过于“这样滑,你会找到窍门的”这句话了。因此,我把隐形文化理解成那些仅为感知,但是你又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无声的语言》 文化差异
《无声的语言》是跨文化传播(交际)学的奠基之作①。而霍尔则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交际)的奠基人”。霍尔为什么会研究跨文化传播领域?又是什么促使他创作了这本书?针对这两个疑问,笔者从其他学者的研究资料以及霍尔的其他几部著作中找到了相应的答案。
一、背景介绍
1、霍尔为何涉足该书所属学术领域
跨文化传播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由于二战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美国在欧洲实施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为了拉拢和控制亚、非、拉三洲的国家,杜鲁门在1949年抛出了一个“第四点计划”,即所谓“在技术上援助和开发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计划”。
而《无声的语言》的作者霍尔,正是在1950-1955年期间担任了“第四点计划”培训主任,从此涉足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而在此前,尽管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交流早已有之,但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则一直处于空白阶段。因此,霍尔担任“第四点计划”培训主任这一契机,为他在新墨西哥、地中海等地进行实际考察和深刻体验提供了便利,而《无声的语言》中的实例和线索均取得于此。正是这些实例的展现,才使得人们相信,跨文化传播也是可以分析和探讨的。
2、霍尔创作该书的学术思想来源
霍尔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交际)的奠基人”。而在他之前并无“跨文化传播学”这一说,那他的这一套学术思想的来源是什么呢?
(1)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是霍尔的主修专业,而其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弗朗茨·博厄斯(Fanz Boas)和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et)两位学者的思想对其的影响很大,博厄斯是杰出的人类学家,他首先将语言学引入人类学研究。本尼迪克特是博厄斯的学生,关注的是人类文化和行为模式的差异性。
在《无声的语言》中,霍尔提到:我无缘深知鲁思·本尼迪克特,但他的两部极具创新精神的著作《文化模式》和《菊与刀》给我们提供了思想典范。②
虽然他并没有指出本尼迪克特具体给他带来了影响,但是从其在著作中不断提到需要“以当地人文化来进行交流”的信息可以看出他对文化差异的重视;此外,霍尔在研究方式的选择上也采取了本尼迪克特所注重的实地调研法。
(2)语言学。在外事服务学院工作期间,霍尔的不少同事都是语言学者,尤其是与他长期共事的乔治·特雷格(George L. Trager),给他的创作带了很大的影响。
这在其《无声的语言》中就有提到:因为语言学的术语太专业、太复杂,特雷格和我就创制了一套新的术语,使之适用于一切类型的交流,包括语言。这些宽泛的术语被用来表示讯息的三个要素:集合、元素和模式。③由此可以看出,霍尔接受了语言学的观点,将利用它来理解人类的文化行为。
(3)生理学及动物行为学。霍尔在其著作中,根据动物领地及空间分配习惯,提出了人类的“个人空间”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类的空间关系机制。这在《无声的语言》对空间的语言描述中就非常明显:每一个生物体都有一个身体的边界,借以和外界分离。从细菌和单细胞起直到人类,每个有机体都有一个可以查知的界限,借以标志身体的起始点。然而,除了种系发生的尺度之外,还有一个超乎身体的非身体边界。和身体边界相比,这个新的边界难以划定,但的确存在。我们称之为“有机体的领地”④。
(4)精神分析理论。这方面,霍尔主要是受弗洛伊德和埃里克·弗洛姆(Erich Fromm)和沙利文的影响。其在《无声的语言》导论中就提到了弗洛姆对其的鼓励和启发。也提到沙利文“贡献卓著”:有助于驱散精神分析领域中的许多迷雾,拓宽了研究人际交往过程的视野。⑤
精神分析理论对霍尔的影响就体现在,他在著作中关注之前传播和文化研究中人们所忽视的潜意识层面,特别是时间和空间等非言语传播因素。
二、《无声的语言》解读
霍尔在担任“第四点计划”培训主任期间与不同文化直接的交流和碰撞以及他之前的跨文化经历,让他意识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再加上四个学术领域的专业影响,让他在对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聚焦点,到了“文化”一词。他认为,正是大家对不同文化的解读的不同,才导致跨文化交流中种种问题的出现;因而他在这部著作中,就尝试对“什么是文化”进行解读。
人类学家把文化定义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霍尔沿用这个定义,但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潜意识”理论对其的影响,让霍尔在对不同文化的研究中,开始观测“潜意识”的层面,发现文化有其“隐形层面”,因而借助该分析理论,霍尔根据文化的知觉程度将文化分为显形文化、隐形文化和技术性文化三个层面。
对于三个层次文化的解释,霍尔在书中举了滑雪的例子。他提到落基山脉的西坡的格兰德湖的边上有个小镇,冬季被冰雪覆盖,人人都会滑雪来代步。新到当地学校的教师必须学会滑雪,小孩子学会走路的同时也会学会滑雪。当地人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很合心意,觉得理所当然,这就是显形的传统和文化。因而,我就将显形文化理解为觉得理所当然的又是切实可见的文化。
而在同一时期,丹佛也有一群业余的滑雪爱好者,如果你问这些爱好者里技术较好的人,问他们是怎样滑的,用了什么技巧,或者如何传授这些技巧,他们都不甚清楚,只是说:“瞧我的动作”,或“这样滑”⑥。这是因为他们的滑雪概念是隐形的,对这个观点的最佳表述莫过于“这样滑,你会找到窍门的”这句话了。因此,我把隐形文化理解成那些仅为感知,但是你又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