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青少年时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期,语文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承担者。本文主要探讨了渗透情感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情感教育 教学方法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寻求精神航向、形成价值观的时期,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人的行动的这种内部动因就是人自身的需求,这种需求通过理性表现为价值评价,通过非理性的方式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情感—价值系统与人的行为密切相联,构成了人文系统的又一个重要子系统”[1]。由此可见,学生的精神需求为价值观与情感教育的输入提供了契机。
应试教育过多关注青少年智能的开发,而忽视了其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兴趣等在个人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并不低于智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情感、意志等因素会影响智力因素的作用。“情感教育与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存在直接关系,而满足心理需求能促进学习效果”[2]。
从社会角度来说,情感教育与个体生命的幸福休戚相关,甚至可以说关乎社会的繁荣兴衰。如果亲情、友情、爱情等社会关系体等都有序谐恰,人人有正确的荣辱情、生命观、民族感,那么就难以得见青少年漠视生命的轻生与犯罪现象。由此,我们可以说情感教育是促进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根本,是民族兴旺的非物质动力。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课可以说是青少年最好的情感交流、培育的空间。因为语文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以文字跳跃、涌动而形成的心灵交汇、情感饱含的大海。文字中的情感多是深蕴的,不是直白的;是丰腴的,而不是干枯的;是形象的,而不是概念的、抽象的。所以语文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作用。贺拉斯在《上奥古都斯书》中说:“诗人使牙牙学语的小孩知耻识礼,教他们听到粗鄙的话则掉首掩耳;诗人能谆谆善诱,使人默化潜移,矫正粗暴行为,排除愤怒和嫉妒;诗人能歌功颂德,立模范以教后世,给悲观失望的心灵带来慰藉。”[3]贺拉斯虽说的是诗人,但这些却是诗,是和文学及其他文艺的教育作用的最好概括。因为“一切艺术,作为在者真理之到来的那个让发生,本质上都是诗”[4]。所以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学生能从文字艺术中领略、体悟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分享其内心的哀乐喜恶,从而产生共鸣,激发自身心灵深处的爱与善。
既然学生有情感教育的需求和必要,语文又具有潜在的情感培育功能,那么语文教师就应该承担起学生情感、价值引导的任务。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把教师、教材、学生这三个独立的要素以情感为纽带连接起来,使三者相通。唯有情感相融、共鸣,才能较好地净化、提升学生的情感。可以说,在教学中达到此种境界较难,但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研究反思积累的经验,以期集腋成裘。
一、利用教师独特的言说方式打动和感染学生
语言是情感的符号,而“语言在生存论及存在论上的根基是言说”[5]。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言说方式惑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这种真情来自教师对教材文章的理解和个人人生体验的融合,而不是凭空造情、煽情。教师应传达教材和自身的情感来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人的教学目的。
二、透过形象,获取真情
每篇文章都包含着作家的真挚情感,深切的生命体验和睿智的人生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人物形象在文字的舞台共舞,在想象的空间对话,从而使学生与作者的精神产生共鸣,最终使情感得以感化、心灵得到净化。
学生可能不能深切地领悟形象背后的情感,这需要教师认真剖析文章,教给学生常见的洞穿形象的方法。
(一)抓住关键词,反复渲染,激发情感。文中的个别词语是作家强烈情感的流露,也是把握情感的重要手段。如《纪念刘和珍君》,文中反复出现描写刘和珍的形象的词“始终微笑着的和和蔼的”、“无端”。反复咀嚼这几个词,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善良、柔弱的女大学生被无罪杀害”的意识更能激发情感的是这样的人物被杀之后竟然诬之为“暴徒”,这是多么荒谬、可悲的事。如果教师能够把握这几词,学生会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从而抗争意识和正义感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抓住典型意象,体会人物情感。如《呼兰河传》(课文没选,仅以为例)的“大水坑”,这就是整个社会麻木、愚昧的象征,所以要把握这一关键意象,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注意特殊艺术手法,深悟文章内涵。如词语的倒错,事物的悖谬,形象的夸张变形,等等。如《静静的顿河》中“黑色的太阳”,又如《如梦令》中“人比黄花瘦”,再如《诗经·河广》中的“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此外环境描写和语言的色彩、风格等文学要素都能引领学生深入到作品灵魂深处。学生只有深入才能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情感,才能为其所动,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教化。所以说洞穿教材是情感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和过程。
三、“相类形象”拓展,赋予情感以理性
相类的形象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比较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形象蕴涵着一个哲理,从而情感中就多了理性的思考。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教参说她是被封建礼教杀死的。但封建礼教是什么,如何杀人?学生都不是非常理解,那么对封建礼教的痛恨也就无从说起。如果再把《阿Q正传》中的阿Q集中在一起,学生就会发现这些人物的行动都是不自觉的,都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行动”,由此可见封建礼教已渗透到了人的思想深处,在人的潜意识中无形地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动。经过思考,学生的情感得到理性的升华,情感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长期的过程,是点滴积累、时时渗透的感化过程。教学方法是多样的、灵活的,但是语文学科的任务、目标却是相同的。“殊途”是要“同归”的,即知识的传授、情感的培育。
参考文献:
[1]项贤明.泛教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474.
[2]黄月霞.情感教育与发展性辅导.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中华民国78:78.
[3]章安祺.缪灵珠美学译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67.
[4][5]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110,59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情感教育 教学方法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寻求精神航向、形成价值观的时期,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人的行动的这种内部动因就是人自身的需求,这种需求通过理性表现为价值评价,通过非理性的方式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情感—价值系统与人的行为密切相联,构成了人文系统的又一个重要子系统”[1]。由此可见,学生的精神需求为价值观与情感教育的输入提供了契机。
应试教育过多关注青少年智能的开发,而忽视了其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意志、兴趣等在个人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并不低于智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情感、意志等因素会影响智力因素的作用。“情感教育与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存在直接关系,而满足心理需求能促进学习效果”[2]。
从社会角度来说,情感教育与个体生命的幸福休戚相关,甚至可以说关乎社会的繁荣兴衰。如果亲情、友情、爱情等社会关系体等都有序谐恰,人人有正确的荣辱情、生命观、民族感,那么就难以得见青少年漠视生命的轻生与犯罪现象。由此,我们可以说情感教育是促进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根本,是民族兴旺的非物质动力。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课可以说是青少年最好的情感交流、培育的空间。因为语文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以文字跳跃、涌动而形成的心灵交汇、情感饱含的大海。文字中的情感多是深蕴的,不是直白的;是丰腴的,而不是干枯的;是形象的,而不是概念的、抽象的。所以语文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作用。贺拉斯在《上奥古都斯书》中说:“诗人使牙牙学语的小孩知耻识礼,教他们听到粗鄙的话则掉首掩耳;诗人能谆谆善诱,使人默化潜移,矫正粗暴行为,排除愤怒和嫉妒;诗人能歌功颂德,立模范以教后世,给悲观失望的心灵带来慰藉。”[3]贺拉斯虽说的是诗人,但这些却是诗,是和文学及其他文艺的教育作用的最好概括。因为“一切艺术,作为在者真理之到来的那个让发生,本质上都是诗”[4]。所以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学生能从文字艺术中领略、体悟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分享其内心的哀乐喜恶,从而产生共鸣,激发自身心灵深处的爱与善。
既然学生有情感教育的需求和必要,语文又具有潜在的情感培育功能,那么语文教师就应该承担起学生情感、价值引导的任务。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把教师、教材、学生这三个独立的要素以情感为纽带连接起来,使三者相通。唯有情感相融、共鸣,才能较好地净化、提升学生的情感。可以说,在教学中达到此种境界较难,但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研究反思积累的经验,以期集腋成裘。
一、利用教师独特的言说方式打动和感染学生
语言是情感的符号,而“语言在生存论及存在论上的根基是言说”[5]。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言说方式惑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这种真情来自教师对教材文章的理解和个人人生体验的融合,而不是凭空造情、煽情。教师应传达教材和自身的情感来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人的教学目的。
二、透过形象,获取真情
每篇文章都包含着作家的真挚情感,深切的生命体验和睿智的人生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人物形象在文字的舞台共舞,在想象的空间对话,从而使学生与作者的精神产生共鸣,最终使情感得以感化、心灵得到净化。
学生可能不能深切地领悟形象背后的情感,这需要教师认真剖析文章,教给学生常见的洞穿形象的方法。
(一)抓住关键词,反复渲染,激发情感。文中的个别词语是作家强烈情感的流露,也是把握情感的重要手段。如《纪念刘和珍君》,文中反复出现描写刘和珍的形象的词“始终微笑着的和和蔼的”、“无端”。反复咀嚼这几个词,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善良、柔弱的女大学生被无罪杀害”的意识更能激发情感的是这样的人物被杀之后竟然诬之为“暴徒”,这是多么荒谬、可悲的事。如果教师能够把握这几词,学生会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从而抗争意识和正义感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抓住典型意象,体会人物情感。如《呼兰河传》(课文没选,仅以为例)的“大水坑”,这就是整个社会麻木、愚昧的象征,所以要把握这一关键意象,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注意特殊艺术手法,深悟文章内涵。如词语的倒错,事物的悖谬,形象的夸张变形,等等。如《静静的顿河》中“黑色的太阳”,又如《如梦令》中“人比黄花瘦”,再如《诗经·河广》中的“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此外环境描写和语言的色彩、风格等文学要素都能引领学生深入到作品灵魂深处。学生只有深入才能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情感,才能为其所动,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教化。所以说洞穿教材是情感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和过程。
三、“相类形象”拓展,赋予情感以理性
相类的形象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比较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形象蕴涵着一个哲理,从而情感中就多了理性的思考。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教参说她是被封建礼教杀死的。但封建礼教是什么,如何杀人?学生都不是非常理解,那么对封建礼教的痛恨也就无从说起。如果再把《阿Q正传》中的阿Q集中在一起,学生就会发现这些人物的行动都是不自觉的,都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行动”,由此可见封建礼教已渗透到了人的思想深处,在人的潜意识中无形地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动。经过思考,学生的情感得到理性的升华,情感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长期的过程,是点滴积累、时时渗透的感化过程。教学方法是多样的、灵活的,但是语文学科的任务、目标却是相同的。“殊途”是要“同归”的,即知识的传授、情感的培育。
参考文献:
[1]项贤明.泛教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474.
[2]黄月霞.情感教育与发展性辅导.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中华民国78:78.
[3]章安祺.缪灵珠美学译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67.
[4][5]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1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