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345395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善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陶冶心灵、启迪思想。培养良好素质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情感教育,在语文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中,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也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即注重情感体验、广积语言、培养语感、启迪思想。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语文课程特有的,深广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领域,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孩子好学、善思、乐美、求真等良好素质不可或缺。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因选文文质兼美,既有时代气息又具典范性,语言规范且富有童趣,孩子们都喜欢,凭借它的这些优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顺势而为,正如一泓清泉,泉水无声却汩汩流淌进学生的心田,蓄就一池春水,潜移默化,让阅读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挖掘、点拨,以情动情
  蕴含丰富的情感,本来就是语文教材的显著特征。在读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时,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景气势、内在含蓄、感情色彩 等,在人的大脑产生作用,激发人对语言文字的“内在视像”,即脑海中再现栩栩如生的画面,这就是语言的形象再现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汉语言文字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正是需要这种对语言形象的再现感。我想,教学中,教师应经常挖掘教材中的蕴含情感因素,讓学生在理解、感悟、想象、美读的过程中,在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与形象的再现画面间架起桥梁,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的意境,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顺势引导,令他们如入其境、观其景、闻其声、嚼其味……《草原的早晨》勾勒了动人的画面:鞭响、羊涌、人欢,奏响了欢快的晨曲,创设了人畜喧腾、相映媲美的感人意境,情与境交融和谐,十分感人。我没有对课文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与音乐,在“草原牧歌”的天籁中闭眼想象,放飞思绪,驰骋在草原上……学生心驰神往,沉浸于草原的美,诵出了无尽的欢乐。
  《长城和运河》:让我们与作者一起俯瞰雄伟壮观的长城、秀丽灵动的运河,惊叹于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
  《庐山的云雾》:云雾姿态万千、瞬息万变,文字优美传神,顿觉飘飘欲仙,遐想无限。
  《赶海》:让我们这些生活在海边的孩子,重温了赶海的无穷乐趣,使我们更加热爱大海、热爱生活。
  《槐乡五月》:让我们心醉于花海,心动于槐乡孩子的美善,领略生活的甜美……
  一篇篇美好的文字、一幅幅鲜活的场景,如梦幻长卷般展现在学生面前,孩子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起伏,文字与心中的形象融合,悲喜爱恨与作者共鸣,笔端奇幻美丽文字的领略,读者情感的不断升华……此时,老师应尽量免去繁琐的分析与讲解,而是培养学生通过形象去感悟,把握文章内在心灵的东西,从而诱发出丰富的想象和情味来。
  二、激情、导趣,以情促学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若触及儿童的情绪,触及儿童的精神需要,教学便能取得高效。儿童天真敏感,犹如明镜的湖面,投入一颗细细的石子,便会水波荡漾。要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学活动就成为学生的主观需要,教师应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活动合二为一。
  首先,教师授课时自身应充满情感,进而才能唤醒、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营造自然、和谐的情感交流的氛围。这种氛围,师生之间的情感能相互交融和影响,生生之间也能相互感染。当然这就需要教师要深谙传情的艺术,以情动情,教师既可以从语言的“示范”“抒情”“沟通”“激励”等方面努力,充分应用,有效提高教学语言的感染力,也可以通过动作、姿态、谈吐、表情,不露痕迹地牵引,引发学生相应的情绪反应。
  其次,让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学生如能主动投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沉香救母》《木兰从军》前,组织学生观看《宝莲灯》《花木兰》的动画片,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便会感到亲切,学习课文的兴趣倍增;学习《鸟岛》《跟踪台风的卫星》前,兴致勃勃地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做手抄报;学习《水上飞机》《恐龙》后,不拘形式地办一回小小科技展览活动;学习《微笑着承受一切》一课,学生被桑兰坚强不屈的精神折服,主动表示要写一封信给桑兰姐姐,鼓励并感谢她,我便趁机指导学生写信……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创造了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学生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学习起来不仅主动,而且富有创造性。
  三、唤醒、感悟,以情育人
  古人云:“文以载道。” “道”既有作品呈现出来的生活的本质规律,也是作者领悟到的人生哲理,或对人生的态度。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饱含丰富、生动的德育因素,引导学生透过感性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净化情感、陶冶心灵。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思想教育,重在一个“情”字。
  《春笋》一课,仅仅是让学生感到春笋娃娃的可爱吗?当然不是,作者赋予春笋人的性格,“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冒”出来,多么难以阻遏的生命力啊!课文收篇处,“向上,向上,再向上”,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春笋节节拔高、腾腾直上的特点,感受到春笋锐意进取、不断向上的精神,从而产生联想,由物及人,获得有益的启示。如《小河与青草》《三个小伙伴》《这儿真好》等都是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告诫小朋友:“人类要保护生态环境,否则,会失去动物朋友,毁灭人类自己!”另外,《谁的本领大》《做什么事最快乐》《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些课文都生动有趣,理寓事中,学生所受到的思想教育不言而喻。
  只有在语言文字和具体形象合一的情况下,被感知的对象才能自然融入学生的心灵,去感受文字所描述的情境,去体味作者表达的情感,进而陶冶思想情操。   四、品读、体验,培养语感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部分。
  (一)悟性
  教材饱含着感情,语言文字承载着情感,只有让学生进入文字间所描绘的情境,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才能真正水乳交融、内化成为精神力量。语言的感悟就是要通过感知、理解、品悟,去把握字里行间的袅袅情丝。《雨点》是一篇富有意趣的小诗,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写到了雨,作者却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雨点落在不同地点的不同形态。“池塘→小溪→江河→海洋”是地点的转换;“睡觉→散步→奔跑→跳跃”是雨点的动态,把这一自然现象写得变化多姿、耐人寻味,富有审美意义。学生爱上了文中可爱的小雨点,与诗人的心境产生了共鸣,他们由衷地进行创作:“雨点落在湖面上,在湖面上微笑。”“雨点落进田野里,在田野里睡觉。”“雨点落在荷叶上,在荷叶上翻筋斗。”……这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声音!作品以情动人,学生因情入景,脉脉情怀成为作品与小读者之间的纽带。
  (二)积累
  语感的表达既要借助语言就要先獲得语言,“情动而辞发”,因而不少篇幅短小、语言规范、富有童趣的课文,我都要求学生背诵。一年级的小短文最童趣,《北风和小鱼》《大海睡了》《秋姑娘的信》《草原的早晨》……春的柔媚、秋的华美、沉睡的大海、苏醒的草原……一幕幕优美动人的图景,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文学形象,这一切,无不让孩子们激动、陶醉。孩子们在朗读、感受、体味和领会中,不也正是在学习他人语言的精妙之处吗?
  (三)品读
  培养语感能力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是指导朗读。要想学生朗读好,前提是揣摩词句、领会意境。
  一是图文对照,反复诵读。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都配有优美的插图,请学生边读文,边看图,充分借助图画,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意境。引导学生代入角色,深入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例如《奶奶的白发》中祖孙俩相偎的画面,加上孙子稚嫩的问题——要是不让奶奶操心,这白发还会变黑吗?这让孩子们深有感触,因为我们班不少孩子是由老人带大的。再让孩子们熟读成诵,学生体会到了祖孙之间心意相通的亲情流溢,他们幼小的心弦被拨动了,当然,这时的读,已不仅是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了,而是孩子的真情流露了。
  二是抓关键词,咬文嚼字。加强重点字词的朗读,切实领悟课文的情境和意境,语感训练得以强化。如《小池塘》一课,开篇是小池塘像一只“明亮的大眼睛”,这只映现了白云、太阳、月牙、星星的“明亮的大眼睛”,幻化出一个“五彩的世界”,一脉贯通,融意传情。抓住这几个关键词,读出重音、节奏、语调,也就把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表现出来了。
  三是读出个性。引导学生在对课文有所感受的基础上,学会欣赏与表现。比如自由朗读、同伴互读、听示范读、给画面配音、配乐朗诵、嘴跟着吟和、表演读等,让学生多感官参与,进而通过自己多种形式、无拘无束地朗读,快乐、自由地把自己的独特体验展现出来;还可以配上表情动作,朗读成诵;也可以对课文进行二次创造加工,开展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或创造性阅读。学了《荷花》这一课,可仿说:“ 过来,告诉我 。”;学了《做什么事最快乐》,要求“改编这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学了《台湾的蝴蝶谷》,进行“最佳小导游”评选,请每位学生当小导游,比比谁介绍得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品尝学语文的“滋味”,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逐步提高语感能力。
  由此看来,在课堂上,活用教材,把“理解”“领会”“品味” “感悟”“表现”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的课堂阅读活动发自内心,溢于言表,巧妙地在阅读教学中以情育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
  作者简介:陈洁慧,女,1971年生,广东省普宁人,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群文阅读是当下小学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教学中已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在分析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意义的基础上,依据小学语文课堂实践,总结多元化的阅读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课堂;创新思维;培养方法;能力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阅读教学实践。所谓群文阅读,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
【摘要】想象力培养对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为习作开辟崭新的天地,为习作提供无限的资源,为习作注入灵动与生气。因此,教师在习作指导过程中,应该保护想象力,释放儿童的天性,以生活体验为源泉激发想象力,以广泛阅读为手段提升想象力。  【关键词】三年级作文;写作水平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想象力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指导学生写作,就要给学生插上想象
【摘要】在文言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中,我们逐渐认识到通过诵读,重视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文言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培养语感的基础上深入文本的情感,享受文言文的美感,这才是文言文教学的理想模式,才算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文言文的迷人魅力。  【关键词】文言文;语感;情感;美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高考改革下,高考压力依然存在,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还是呈现异化——文言文
【摘要】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语文姓语,小语姓小。语文在于它的工具性,如果工具性做好了,人文性也就跑不了了。”阅读教学要带给学生什么?学生的阅读就犹如摘玉米比赛,我们希望孩子们在阅读中收获的是知识和快乐,而不是在这场比赛中,反被玉米秆或叶子割得伤痕累累。关键在于,阅读教学要重在阅读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由于多媒体设备不仅可以减少教师写板书浪费的时间,且其能生动地呈现出语文知识,因此在当前教学中各学校都积极引入了多媒体设备,虽然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存在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觉障碍,但是合理使用仍具有积极意义。为此,笔者就提出几点多媒体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期望可以为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
【摘要】新体验作文新在从学生的生活中摄取素材,它强调亲身经历,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关注学生的即时体验,通过整合课文  资源,从文本中挖掘写作方法,然后在活动中巧妙地渗透,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再依据提示单进行写作、评价!本文以《心灵之旅——心理活动描写指导》习作指导为例,对新体验作文教学进行探讨,力求为语文作文教学寻求一种思路。  【关键词】作文;教学;新体验;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
【摘要】伴随教育制度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后作业设计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阅读课课后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本文便对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后作业设计的实效性进行了分析,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课;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科目,小学语文阅读课课后作业能使学生掌握
【摘要】中小学生多读名著这不仅是语文学科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经典阅读历程中满足其探究世界、探究人生的好奇心,体验到审美和发现的乐趣,获得愉悦和满足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部编本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家曹文轩在《让孩子更全面地感应世界》一文中也说道:“一个孩子必须阅读大规模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应当如此,因
【摘要】作文相关的教学,即语文这一教学内关键的一大板块,其负责了训练学生自身的写作技能这一工作。并对达成语文相关的教学目标、全方位训练新兴人才及促使社会内部精神文明得以构建而言无可或缺。本文将对职业学校创意写作课程建设可行性加以研究,以此促进职业学校写作课程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职业学校;创意写作;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长时间以来,作文有关教学变成了给语文教师带
【摘要】人们的日常表达方式包括口语交际、肢体动作、书写表达三大方面,而口语交际又是其中最基础的技能。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中生的人际交往、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水平都有很重要的帮助,它对初中生未来的人生生活和工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农村学校口语的现状以及如何提升农村学校学生的口语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农村学校;口语交际;训练  【中途分类号】G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