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是资源,生活就是教材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ru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那么如何让思品课堂真正贴近学生、回归生活呢?笔者结合之前参加的常州市省级思品课标培训活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挖掘学生自身资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把握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性,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尤其是正在接受自己教育的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倾听、尊重学生,鼓励他们敢于想象、敢于表达。
  如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王莉老师在执教《多彩的情绪》这一课时,让学生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然后请学生回答:你在哪些情况下会产生积极情绪?在哪些情况下会产生消极情绪?这两个问题的提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很多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谈起了自己在不同境遇中的情绪体验。在此,王老师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自身资源,把课本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相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精选来自生活的素材,引导学生评判生活
  中学生作为社会时尚的代表和追求者,他们的价值观在当代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增强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两难判断情景,使学生产生道德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大胆辩论,积极弘扬真、善、美,坚决抵制假、丑、恶。
  如南通市启秀中学孙丽燕老师在执教《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这一课时,展示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位穿着得体、外表美丽的女子,右手持刀,左手拿叉,将食物切成小块,很文明地用西餐。刚开始学生觉得她很有教养,可是接下來见到她不雅的行为举止、谈吐表情时,就感到心里不舒服。孙老师结合情景提问:“这位女子很注重礼仪,可是你觉得她有教养吗?”
  三、善于捕捉社会焦点问题,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应该亲自去尝一尝。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将贴近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引入课堂,创设情境。在提问时可以采取角色互换,让学生融入已发生的新闻故事中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以积极的态度去感悟生活。
  如王莉老师在执教“同一个人在不同境遇中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一教学内容时,引入了社会焦点新闻:患者杨某,男,66岁,上海人。患者2013年4月6日经检测被确诊为H7N9禽流感病例,当日转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诊治。经过积极治疗,今天(2013年4月18日)康复出院。然后提出问题:(1)如果你是患者杨某,当你被确诊感染了H7N9禽流感,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经过积极治疗后康复出院,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2)从上述问题中,你感悟出什么道理?学生经过上述问题的思考与回答,理解了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四、积极引导学生去践行,让感悟得以内化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我们强化实践,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通过不断实践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既已获得的道德观点,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内化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南通市启秀中学孙丽燕老师在执教《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这一课时,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教养进行反思,并给自己提出改正措施。
  反思自己的行为
  在学习和实践中进步
  值得自我肯定的地方需要改进的方面具体改进措施
  与老师的交往
  与父母的交往
  与同学的交往
  学生在交流改进措施时,就说出了很多想法。这样,学生在教师、家长和他人的监督中,不断实践中获得体验、感悟,不断培养优秀品质。
  总之,思想品德课应该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责任编辑 袁 妮)
其他文献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妙用修辞手法更会使诗词的表达效果出神入化,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感,从而使整首诗词形神兼具,文采飞扬。  “愁”本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然而中国古诗词中的“愁” 却写得具体可感,深刻动人。究其原因,是诗人将抽象的、不易为读者所把握的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情绪——“愁”外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或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留下了一句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句,在
想象力是一种创造力,“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同样,也是文学创作的起点。一篇文章,从灵感的触发到它的构思到材料组织,到对事物的描述,都离不开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和艺术。想象是文章写作者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想象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写作者产品的成色和价值的高下。我们的学生在作文中往往觉得无所可写,或者作文形象苍白,语言平直,其实这都是想象能力差或没有很好地运用
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以三集的形式,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以及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下面,我们会从人物、故事、思考三个角度,进行该纪录片的素材解读与运用。  【故宫·人物】  “男神”王津  随着这部记录片的播出,55岁
语文课运用故事教学可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愿意亲近教师。我在上课时就经常运用故事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明显提高,趣味故事不愧是语文教学的好帮手。  一、运用趣味故事能巧妙导入课堂,引人入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是否有好的开场白,直接关系到课堂的精彩程度以及教学效率。我认为趣味故事导入是诸多导入法中较佳的一种,能达到引人入胜、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咬文嚼字》时
[摘要]改变语文选修课课堂学习模式,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10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要求,我校高二语文科的教师在高二上学期第1学段完成了必修课程5个模块的上课任务,接下来将进入
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除了教好教材以外,还尝试将时事热点融入英语课堂教学,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信息,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极大地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效果。  一、将时事热点作为激趣手段导入英语教学  兴趣是激发学习个体强烈的求知欲和巨大的内驱力的内在动力。教师选取近期国内外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既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
[摘要]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常新问题,近期的研究强调在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统筹发展。陕西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的原因相互闻经济流量和社会流量少,关联性不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推进三大区域的互动协调发展。缩小差距。就成为“十一五”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陕西经济发展的要务。为此,应坚持多元发展、同时推进、政府主导、城市群带动、科技渗透等战略思路
“作文是慢工”这是很多老师给学生灌输的错误思想。受这一思想影响,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难的心理,甚至丧失了写好作文的信心。事实上,只要遵循写作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训练方法得当,作文能力完全可以短时间内培养起来。说到底,写好作文必须兼顾思想积累,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和联想能力这三方面的因素。  一、 作文的思想源于分析和思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很多学生抱怨自己没有思想,写作
如何正家风?一要修己身。“欲治国者,先正其家;欲正其家,先正其身。”领导干部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在家庭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管理好自己和家人。二要贤内助。妻贤夫祸少,要及时教育提醒妻子树立正确价值观,要经常倒吹“枕邊风”,要求妻子及时提醒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三要严子女。要立法三章,树立好家规,对子女严加管理,及时提出批评和教育,绝不能任意纵容子女、不加管制。
传承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如今洋流来袭,洋文化扩张之势咄咄咄逼人,网络“快餐式文化”又纷至沓来,部分学生趋之若鹜,相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对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不屑一顾。眼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不断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