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教学的反思应当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无论是教学前的组织与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实践,还是教学完成后的反思与总结,这些过程中都应当有合理有效的思考。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实践;探索
对于教学过程有积极的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理念,能够引导教师们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而言,教学反思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展开,对于每一个过程都做出及时的反思才能够推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教学实施前的有效反思将能够帮助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这个过程的反思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的反思中重点思索应当如何让课堂教学更为高效的展开,如何有效设置课堂教学的提问来深化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课堂提问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好的提问模式与提问内容将会非常有效的推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多教师在教学提问上都缺乏思考,问题的设置往往十分程式化,任何课程的教学中都可以用这几个问题来套,这样的提问形式明显不具备任何含金量。教师要在教学实践前的反思中有针对性的设置课堂中的问题,让好的提问模式来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更为高效的展开。
在学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这一课时,我会有意识的对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进行了反思。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常有模式化通病,如:背景是什么?内容是什么?过程怎样?影响如何?这些问题设计得过大,过于模糊,使学生一时不知从何思考,从何答起。不仅如此,这种问题也十分缺乏针对性,思考过程难以突出教学重点。针对这些现状在教学反思中我有意识的对于提问过程做出了改善,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思考问题:美国为什么要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能否用具体史实说明美国在会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华盛顿会议的实质是什么?这次会议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什么?我会要求学生们在预习时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对于课本的探究。这几个问题不仅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思考的过程中也能够给予学生们很多有效的引导。这将会对课堂教学给予很有效的推进。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不仅应当体现在课程的设计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里也应当让反思渗透其中,这将会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中慢慢发现,设计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收获的效果并不佳,学生们对于课堂的参与性也不够积极。这些都很直观的体现了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与缺陷。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可以灵活处理,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有效反思慢慢转换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事先设置的教学目标,也能够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更多收获。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由于这节课程在知识含量上十分饱和也较为庞杂,如果按照原计划的教学进度可能有些知识点会有遗漏。意识到这一点后我立刻转变了教学方法与教学节奏,我会有意识的尝试挖掘一些有价值的隐性课程,让学生们对于这节内容的重点有更好的领会。我给学生们提出了如下思考问题: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针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在课本中找出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这几个问题不仅重点十分突出,对于这一个历史阶段中的一些核心事件也有了较为深刻的反思。这种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不仅能够让教师更灵活的对于课堂教学做出调整与改变,也能够更好的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堂教学的结束不代表课程教学的完结,教学实践后的反思同样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有意识的对于本课做出有效的归纳总结,课堂上学生们有哪些收获,哪些教学环节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下次教学中可以采取何种模式提升教学效率……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教师去思考,这些反思总结也能够让教师的施教水平不断提升。
多年的执教经验让我意识到,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其实肩负着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为了给予学生们更多正确的引导,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情感目标有更为合理的设置。可以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来增进大家对于历史的发展与演进的认识,例如,“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应选择典型事件, 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这些典型事件都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认识历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很有帮助。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教学的反思应当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无论是教学前的组织与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实践,还是教学完成后的反思与总结,这些过程中都应当有合理有效的思考。这些思考不仅能够让教师们意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哪些教学环节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下次教学中可以采取何种模式提升教学效率,这些反思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在课堂中有更多有益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吕玉燕.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之探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2]许莉莉.试论高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3]杨冬明.高中历史反思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08
[4]祁金莉.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研究[D]. 苏州大学 2008
[5]王映兰.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析[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
【关键词】 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实践;探索
对于教学过程有积极的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理念,能够引导教师们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而言,教学反思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展开,对于每一个过程都做出及时的反思才能够推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教学实施前的有效反思将能够帮助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这个过程的反思有着很重要的实际意义。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的反思中重点思索应当如何让课堂教学更为高效的展开,如何有效设置课堂教学的提问来深化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课堂提问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好的提问模式与提问内容将会非常有效的推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多教师在教学提问上都缺乏思考,问题的设置往往十分程式化,任何课程的教学中都可以用这几个问题来套,这样的提问形式明显不具备任何含金量。教师要在教学实践前的反思中有针对性的设置课堂中的问题,让好的提问模式来不断推动课堂教学更为高效的展开。
在学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这一课时,我会有意识的对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进行了反思。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常有模式化通病,如:背景是什么?内容是什么?过程怎样?影响如何?这些问题设计得过大,过于模糊,使学生一时不知从何思考,从何答起。不仅如此,这种问题也十分缺乏针对性,思考过程难以突出教学重点。针对这些现状在教学反思中我有意识的对于提问过程做出了改善,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思考问题:美国为什么要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能否用具体史实说明美国在会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华盛顿会议的实质是什么?这次会议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什么?我会要求学生们在预习时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对于课本的探究。这几个问题不仅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思考的过程中也能够给予学生们很多有效的引导。这将会对课堂教学给予很有效的推进。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反思性教学不仅应当体现在课程的设计中,在课堂教学的过程里也应当让反思渗透其中,这将会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中慢慢发现,设计的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收获的效果并不佳,学生们对于课堂的参与性也不够积极。这些都很直观的体现了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与缺陷。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可以灵活处理,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有效反思慢慢转换教学模式。这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事先设置的教学目标,也能够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更多收获。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这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由于这节课程在知识含量上十分饱和也较为庞杂,如果按照原计划的教学进度可能有些知识点会有遗漏。意识到这一点后我立刻转变了教学方法与教学节奏,我会有意识的尝试挖掘一些有价值的隐性课程,让学生们对于这节内容的重点有更好的领会。我给学生们提出了如下思考问题: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针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在课本中找出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这几个问题不仅重点十分突出,对于这一个历史阶段中的一些核心事件也有了较为深刻的反思。这种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不仅能够让教师更灵活的对于课堂教学做出调整与改变,也能够更好的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堂教学的结束不代表课程教学的完结,教学实践后的反思同样非常重要。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有意识的对于本课做出有效的归纳总结,课堂上学生们有哪些收获,哪些教学环节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下次教学中可以采取何种模式提升教学效率……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教师去思考,这些反思总结也能够让教师的施教水平不断提升。
多年的执教经验让我意识到,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其实肩负着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为了给予学生们更多正确的引导,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情感目标有更为合理的设置。可以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来增进大家对于历史的发展与演进的认识,例如,“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应选择典型事件, 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这些典型事件都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认识历史,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很有帮助。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对于教学的反思应当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无论是教学前的组织与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实践,还是教学完成后的反思与总结,这些过程中都应当有合理有效的思考。这些思考不仅能够让教师们意识到教学过程中的哪些教学环节还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下次教学中可以采取何种模式提升教学效率,这些反思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在课堂中有更多有益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吕玉燕.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之探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2]许莉莉.试论高中历史的反思性教学[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3]杨冬明.高中历史反思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08
[4]祁金莉.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研究[D]. 苏州大学 2008
[5]王映兰.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析[D]. 福建师范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