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语言学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现代汉语尤其是其中的一门主干课程。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对已经熟练掌握汉语的人应该如何进行现代汉语教学? 对一个中文系的学士学位获得者来说,应该要求他具有怎样的运用和研究自己母语的能力?
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几点体会。
一、转换审视角度,准确理解现代汉语课程的学科地位
在理论上,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是很清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但是,翻开现代汉语课本,从前至后泛泛地讲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等基本知识,其中的理论精华往往被表面的琐碎陈述所淹没,给人一种支离破碎、为学而学的印象,导致学生对该学科的理论价值、实用意义认识严重不足。这就要求教师有正确的语言观,对所教课程的学科地位有清醒、理性的认识。因为“语言观总是直接间接地影响语言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①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廓清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才能引领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使我们身陷其中的语言景观。
我们都会说中国话,而且有些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很强。但是,我们之前的听、说、读、写,是运用“汉语”表达“语言”之外的世界。那么,现在,我们学习现代汉语,是把它作为一个语言体系学习和研究的,此时我们仍然要运用“汉语”这个工具。学习语言,就像用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是需要一个转换过程的。我们从小就学习写作文,但你写过“我的语言历程”这个作文吗?大多数学生对这个题目表现得措手不及,这说明我们对天天使用的汉语这个工具了解并不多。会说汉语,只是知其然,学好现代汉语课程,才是知其所以然,才能对那些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语言事实充分自觉,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文章鉴赏能力。学生只有对现代汉语课程的工具性特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完成这个转换,才能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认识到语言类课程的天地原来是如此宽广和丰富多彩!
洪堡特说:“语言是世界观”。我们眼中的世界其实是语言包装过的世界。因为世界是一个客观的、连续的、多维的整体,可语言却是由一个个参有主观色彩的、离散的、线形的符号构成。所以不同语言社团对对象世界的切分、概括角度都会有差异,表现为各语种对对象世界的反映是不完全相同的,甚至差异很大。这样,当语言如此形影不离地跟定我们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被它俘虏:我们的所见、所思、所感无不深刻地打上了该语言的烙印。这束缚如此之深,以至我们更多的时候都不能自觉。所以,学习语言,是一个反观自己民族意识文化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世界、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辨别真理、走进真理的过程。
在这样的定位之下,再走进现代汉语课程,就不会眼中只有陈旧琐碎的知识,而是可以提纲挈领,反观丰富的言语事实,透视其背后深广的人文意识和哲学意识,准确领悟现代汉语课程的学科精髓所在。
二、改革教学内容,重塑现代汉语学科形象
综观目前比较通行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有两种主要倾向:一种教材内容条块清晰、但体系比较陈旧,基本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思想体系,对这一点,许多学者和教师都已经注意到并提出质疑和批评;另一种教材(多是新出版的)内容体系新颖,纳入较多新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教材使用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因为语言教学体系毕竟不同于语言科学体系,如果把语言研究内容(甚至一家之言)不加选择地照搬进语言教学体系,就会造成某些内容过于艰深,与教材整体关系缺乏科学合理的协调和观照,导致与高师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原则有某些抵牾,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近年高师院校的语言类课程教学课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减,完成基本内容的讲授任务还显紧张,教师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语言运用能力训练,更遑论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了。只有从现代教学理论的高度认清现代汉语教学内容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的界限,才能很好地解决现代汉语教学内容陈旧和更新之间的矛盾。
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应该和中学阶段的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衔接起来,有个起承转换的过程。既不能没有必要的呼应,也不能重笔运作。中小学的基础知识教学基本上是比较零散的,不系统的,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学生从小学就能熟练使用汉语拼音方案了, 但不知道“ji”组和“zi”组音节中的“i”其实是不同的音位,不知道jqx和ü相拼时为什么可以省略两个点? 学生一直在分析句子结构,却不知道为什么可以说“我把衣服洗洗”,却不可以说“我把东西买买”? 所以语言类教师,尤其是现代汉语教师,要有兼顾基础教育阶段和大学中文专业基础知识的全局意识,注意衔接、延伸和提升的过程;还要在提高其语言理论修养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语言现象、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分析句子结构时,中学课本一般是按照从小到大的方式划分的,而大学的现代汉语教学一般采用从大到小的方式,使得学生一头雾水,转不过弯来。他们往往要问:本来我们学习句法分析方法是为了明确句法意义和句法结构,可实际情况却是如果你不明白这个句子的意义和结构,你就无法分析。那么我们一直在练习划分句子结构,为划而划,有什么意义呢?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角度,在教授具体知识点的时候,避免陷入简单枯燥的语言知识的中学生似的演练,而要引领学生了解该项理论产生的背景,它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所在。
对于以现代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调整知识难度,注意知识体系的宏观性和完整性,激发学生的调查研究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具体理论的学术分歧及研究进程,介绍现代汉语研究面临的困惑和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好胜心和学习热情,埋下学术研究的种子。
三、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要由演绎式的教变为归纳式的学。
语言类课程多是理论的演绎与阐释,其理论来自于丰富的语料,但同时又抛弃了生动活泼的言语事实。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依章按节、按部就班地讲,容易使课堂气氛单调沉闷。不如反其道而行之,针对某些概念和理论,先举证,再讨论,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多角度地理解并掌握知识点。比如在讲“修辞”的概念和性质时,针对学生容易把“修辞”理解为针对语言表达的一种人为、外在修饰,或狭隘地把“修辞”仅仅理解为修辞格的使用,在讲解前,教师可适当举一些例子。比如:
(1)邻居的小孩儿对爸爸说:“亲爱的父亲,我能出去玩一会儿吗? ”
(2)她急急忙忙(风风火火)跑进来。
(3)她像一阵风似的刮进来。
……
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就会很轻松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修辞是渗透于语言表达全过程的活动,是为使表达确切、生动而进行的一切有关语言手段的选择和变异的总和。不仅包括语音的调配与选择、词语的运用与配合、句式的长短与变换、甚至包括文章的布局谋篇。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课外自己搜集语言材料,关注方言事实,用作业或课堂讨论的方式探讨其中蕴含的语言问题。如果养成了这样一种良好的习惯,将使学生练就一双敏于发现问题的双眼。
下面几个例子即是学生从身边搜集来的语言事实:
(4)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儿跟别人说:“我爸懒是懒点,就是有点馋。”
(5)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儿问道:“包江舅舅是谁,我叫他小弟弟吗?”
(6)“你妈妈小时候打你吗?”(脑筋急转弯儿问题)
类似的材料积累多了,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事实的敏感性,其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也自然会有所提高。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了对语言与逻辑、语言与哲学、语言与世界观等问题的思考。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语言类课程往往缺乏生动、形象的声像资料,难于取得直观的教学效果,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理论付诸实践,亲自模拟、体会、揣摩,同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汉语中语音一章是公认的难点,其中调值、调类又是难中之难,学生往往对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调值、调类关系缺乏直观、感性的认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按照书中所列的关于普通话与方言调值比较表给某段话标出某方言的调值,如“我是山东人”,标出方言的字调后,就能读出“我是上动认”的效果。按照这种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性地体会各方言之间的调值、调类区别,在不知不觉中调值、调类知识已烂熟于心。
再比如,朗读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又是语音一章的基本内容。如果集中时间来讲授停顿、换气、共鸣等知识点,不见得会有好的效果。不如布置学生自学,然后鼓励他们结合名家名篇仔细体会、练习。把两课时分散在各节之中,即每节课留出几分钟来让学生表演朗诵,由同学、老师点评,或者播放这些名篇的录音带,如《啊,友情》《风流歌》《故乡的榕树》等,学生在比较中既受到熏陶,又激发了训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语言的根本”②。科学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这些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本应该是最令人心旷神怡的享受。好的讲课方式应该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满怀喜悦地走进知识的殿堂,分享成果,乐于钻研,继续探索,这是现代汉语课程,也是所有其他课程应该努力的方向。
注释:
①胡明扬.语言观和语言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4,(4):2-7.
②陆丙甫.语言教学门内谈[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秦海燕,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几点体会。
一、转换审视角度,准确理解现代汉语课程的学科地位
在理论上,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是很清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但是,翻开现代汉语课本,从前至后泛泛地讲语音、词汇、文字、语法等基本知识,其中的理论精华往往被表面的琐碎陈述所淹没,给人一种支离破碎、为学而学的印象,导致学生对该学科的理论价值、实用意义认识严重不足。这就要求教师有正确的语言观,对所教课程的学科地位有清醒、理性的认识。因为“语言观总是直接间接地影响语言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①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廓清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才能引领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使我们身陷其中的语言景观。
我们都会说中国话,而且有些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很强。但是,我们之前的听、说、读、写,是运用“汉语”表达“语言”之外的世界。那么,现在,我们学习现代汉语,是把它作为一个语言体系学习和研究的,此时我们仍然要运用“汉语”这个工具。学习语言,就像用自己的刀削自己的把,是需要一个转换过程的。我们从小就学习写作文,但你写过“我的语言历程”这个作文吗?大多数学生对这个题目表现得措手不及,这说明我们对天天使用的汉语这个工具了解并不多。会说汉语,只是知其然,学好现代汉语课程,才是知其所以然,才能对那些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语言事实充分自觉,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文章鉴赏能力。学生只有对现代汉语课程的工具性特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完成这个转换,才能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认识到语言类课程的天地原来是如此宽广和丰富多彩!
洪堡特说:“语言是世界观”。我们眼中的世界其实是语言包装过的世界。因为世界是一个客观的、连续的、多维的整体,可语言却是由一个个参有主观色彩的、离散的、线形的符号构成。所以不同语言社团对对象世界的切分、概括角度都会有差异,表现为各语种对对象世界的反映是不完全相同的,甚至差异很大。这样,当语言如此形影不离地跟定我们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被它俘虏:我们的所见、所思、所感无不深刻地打上了该语言的烙印。这束缚如此之深,以至我们更多的时候都不能自觉。所以,学习语言,是一个反观自己民族意识文化的过程,是一个认识世界、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辨别真理、走进真理的过程。
在这样的定位之下,再走进现代汉语课程,就不会眼中只有陈旧琐碎的知识,而是可以提纲挈领,反观丰富的言语事实,透视其背后深广的人文意识和哲学意识,准确领悟现代汉语课程的学科精髓所在。
二、改革教学内容,重塑现代汉语学科形象
综观目前比较通行的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有两种主要倾向:一种教材内容条块清晰、但体系比较陈旧,基本是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思想体系,对这一点,许多学者和教师都已经注意到并提出质疑和批评;另一种教材(多是新出版的)内容体系新颖,纳入较多新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教材使用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因为语言教学体系毕竟不同于语言科学体系,如果把语言研究内容(甚至一家之言)不加选择地照搬进语言教学体系,就会造成某些内容过于艰深,与教材整体关系缺乏科学合理的协调和观照,导致与高师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原则有某些抵牾,教学目标不能很好地贯彻实施。近年高师院校的语言类课程教学课时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减,完成基本内容的讲授任务还显紧张,教师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语言运用能力训练,更遑论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了。只有从现代教学理论的高度认清现代汉语教学内容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的界限,才能很好地解决现代汉语教学内容陈旧和更新之间的矛盾。
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应该和中学阶段的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内容衔接起来,有个起承转换的过程。既不能没有必要的呼应,也不能重笔运作。中小学的基础知识教学基本上是比较零散的,不系统的,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学生从小学就能熟练使用汉语拼音方案了, 但不知道“ji”组和“zi”组音节中的“i”其实是不同的音位,不知道jqx和ü相拼时为什么可以省略两个点? 学生一直在分析句子结构,却不知道为什么可以说“我把衣服洗洗”,却不可以说“我把东西买买”? 所以语言类教师,尤其是现代汉语教师,要有兼顾基础教育阶段和大学中文专业基础知识的全局意识,注意衔接、延伸和提升的过程;还要在提高其语言理论修养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语言现象、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分析句子结构时,中学课本一般是按照从小到大的方式划分的,而大学的现代汉语教学一般采用从大到小的方式,使得学生一头雾水,转不过弯来。他们往往要问:本来我们学习句法分析方法是为了明确句法意义和句法结构,可实际情况却是如果你不明白这个句子的意义和结构,你就无法分析。那么我们一直在练习划分句子结构,为划而划,有什么意义呢?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角度,在教授具体知识点的时候,避免陷入简单枯燥的语言知识的中学生似的演练,而要引领学生了解该项理论产生的背景,它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所在。
对于以现代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调整知识难度,注意知识体系的宏观性和完整性,激发学生的调查研究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具体理论的学术分歧及研究进程,介绍现代汉语研究面临的困惑和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好胜心和学习热情,埋下学术研究的种子。
三、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要由演绎式的教变为归纳式的学。
语言类课程多是理论的演绎与阐释,其理论来自于丰富的语料,但同时又抛弃了生动活泼的言语事实。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依章按节、按部就班地讲,容易使课堂气氛单调沉闷。不如反其道而行之,针对某些概念和理论,先举证,再讨论,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多角度地理解并掌握知识点。比如在讲“修辞”的概念和性质时,针对学生容易把“修辞”理解为针对语言表达的一种人为、外在修饰,或狭隘地把“修辞”仅仅理解为修辞格的使用,在讲解前,教师可适当举一些例子。比如:
(1)邻居的小孩儿对爸爸说:“亲爱的父亲,我能出去玩一会儿吗? ”
(2)她急急忙忙(风风火火)跑进来。
(3)她像一阵风似的刮进来。
……
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就会很轻松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修辞是渗透于语言表达全过程的活动,是为使表达确切、生动而进行的一切有关语言手段的选择和变异的总和。不仅包括语音的调配与选择、词语的运用与配合、句式的长短与变换、甚至包括文章的布局谋篇。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课外自己搜集语言材料,关注方言事实,用作业或课堂讨论的方式探讨其中蕴含的语言问题。如果养成了这样一种良好的习惯,将使学生练就一双敏于发现问题的双眼。
下面几个例子即是学生从身边搜集来的语言事实:
(4)一个四岁的小男孩儿跟别人说:“我爸懒是懒点,就是有点馋。”
(5)一个两岁的小女孩儿问道:“包江舅舅是谁,我叫他小弟弟吗?”
(6)“你妈妈小时候打你吗?”(脑筋急转弯儿问题)
类似的材料积累多了,可以增强学生对语言事实的敏感性,其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也自然会有所提高。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了对语言与逻辑、语言与哲学、语言与世界观等问题的思考。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语言类课程往往缺乏生动、形象的声像资料,难于取得直观的教学效果,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理论付诸实践,亲自模拟、体会、揣摩,同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汉语中语音一章是公认的难点,其中调值、调类又是难中之难,学生往往对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调值、调类关系缺乏直观、感性的认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按照书中所列的关于普通话与方言调值比较表给某段话标出某方言的调值,如“我是山东人”,标出方言的字调后,就能读出“我是上动认”的效果。按照这种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性地体会各方言之间的调值、调类区别,在不知不觉中调值、调类知识已烂熟于心。
再比如,朗读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又是语音一章的基本内容。如果集中时间来讲授停顿、换气、共鸣等知识点,不见得会有好的效果。不如布置学生自学,然后鼓励他们结合名家名篇仔细体会、练习。把两课时分散在各节之中,即每节课留出几分钟来让学生表演朗诵,由同学、老师点评,或者播放这些名篇的录音带,如《啊,友情》《风流歌》《故乡的榕树》等,学生在比较中既受到熏陶,又激发了训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语言的根本”②。科学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这些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本应该是最令人心旷神怡的享受。好的讲课方式应该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满怀喜悦地走进知识的殿堂,分享成果,乐于钻研,继续探索,这是现代汉语课程,也是所有其他课程应该努力的方向。
注释:
①胡明扬.语言观和语言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4,(4):2-7.
②陆丙甫.语言教学门内谈[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秦海燕,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