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经典”,搭建心灵彩桥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ajba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编的作品大都属于传统的经典之作,浅近平易,适合学习。新课改已对这些作品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就文言文来说,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展开合作探究,既重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教学,又不纠缠在字法、词法和句法上。对于古代诗词作品,则要求学生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我认为这样要求的提出,既是对古代优秀文学精髓的传承,更是时代、社会的发展之需,不应把对作品的学习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分离开来。
  
  一、探求“古仁人之心”
  
  新课改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修养”,这体现了时代的需求。那些既具有丰富的学识,又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才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而教师又常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品行修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韩愈在《师说》中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说法。对于一堂好课而言,“传道”不是讲道理,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是成全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教师的“传道”只能表现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表现为激励、唤醒和鼓舞。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每一个孩子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的世界。《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情感态度”问题。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内动力的问题,是一个非智力因素问题,也是人们常说的“情商”概念。这种“情感态度”的评价要始终贯穿到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尤其是其中的优秀古诗文作品能激励、感化学生,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自己的博大胸襟;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概括了古代仁人志士的宏伟抱负,也表达了作者的远大志向,体现了古代政治家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所倡导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对今天的我们仍有积极的借鉴和教育意义。具备同样主题的还有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在经历了“屋漏偏遭连夜雨”的凄楚悲凉之后,并没有为自己的哀苦而彻夜悲吟,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天下寒士”,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一饱含忧国忧民、济世救人的佳句。
  在教学这些名篇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融入情感教育,组织学生作类似如下的讨论、交流:回首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杜甫、范仲淹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接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此时,学生们定然会想到很多,如:唐朝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白居易的“今我何公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南宋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如在此过程中,学生不能作更多的回忆,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这样,不仅能很好地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一定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让他们的思想品德有所提高,理想志向有新的跨越。这也正符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置于语文教学评价首位的新语文的特点。
  此外,《赵普》、《晏子使楚》、《出师表》等这些作品,同样可以配合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集体、社会责任感。教学过程中,只要适时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交流,让学生把诸如儒家学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代东林党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名句与所教学文中人物命运相联系,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说法。《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质疑和思考的能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应善于探究,善于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因此,鼓励质疑,引导探索,丰富想象,于无疑处生疑,从平淡处见疑,可促进学生发现和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事实上,我国古代的教育也同样倡导积极、主动的思考。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说的便是这个道理。教材中每篇文言文后都安排了“探究·练习”。这些题目从语言文字入手,通过学生的理解感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同时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只要我们能把这些问题适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定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教益。可是,我们也应注意: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作积极的思考,绝不应仅限于文本所提供的问题,我们应善待学生在学习中所提出的更多的问题。
  曾记得在教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时,一名学生突然就文中的“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一句话提出了疑惑:究竟是用泉水来酿酒,还是以泉水代酒?其他同学一听,立即议论纷纷,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也颇感意外,但没有立即对此问题作出回答,而是让学生继续讨论。之后,综合起学生的看法,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①指的是用泉水酿酒,因为前边已有:“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这样的语句,而且根据我国悠久的酒文化可知“好泉酿好酒”这一道理。学生们还例举了本地名酒“姑婆佳酿”就是采用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中清澈甘甜的山泉水酿造出来的。还有学生指出,享誉全球的中国国酒茅台,酿酒用的水便取自赤水河,当地至今仍有“九月九,下河挑水煮新酒”的说法。
  ②指的是以泉水代酒,因为在提出问题的句子后边有“泉香而酒冽”一句,何况文末又有“已而夕阳在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这样的句子,即不可能在一天内把酒酿好的。
  我们在此且不对学生的理解作对错的评判。不可否认的是,学生那种各抒己见的好学表现,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这也同样正顺应了新课标“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取其精华”练就“生花妙笔”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据研究证明,人类能有效记诵的最佳年龄是十多岁时,初中阶段更是文言文及古诗词记诵的好时机。教师应注意教会学生实用有效的背诵技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达到学以致用,形成语文能力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古代文学作品可谓篇篇都是精品力作,文章语言大都清新自然、简练生动,写法上也各有独到之处。如《三峡》的描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文章布局匠心独运;《桃花源记》的写法曲折回环,真假结合,虚实相生,构思精巧,引人入胜;《与朱元思书》景物刻画角度多变,手法多样……这些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荟萃了丰厚的文笔精髓,只要学生能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加以含英咀华,写作时也自然能模仿、应用其中的优美佳句或独特写法,出口成章,从而使他们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趋向准确生动,语言技巧逐步提高。
  经典古诗文流传了千百年,积淀了国人传统的思想、感情、审美和才智。学习它们,可以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前人的非凡智慧,这无异在学生心中架起一座融贯古今的壮丽彩桥,他们必将成为传承古代文明的新生力量。
  (责编 覃亮生)
其他文献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0.1二元一次方程一节内容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某球员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共得35分(其中罚球得10分),问他分别投中了多少个两分球?多少个三分球?设他投中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那么2x 3y=35-10,即2x 3y=25.请你设计一张表格,列出这名球员投中的两分球和三分球的各种可能情况,根据你所列的表格,回答下列问题:(1)这名球员最多投中了多少个三分球?(2)这名球员最多
摘 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第一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作者阐述了在科学教学中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习惯、学会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关键词:科学教学 观察能力 观察兴趣 观察习惯 观察方法观察是人的个体心理特征,虽然观察的心理过程是每个人所固有的,而观察能力则并不是人脑
学困生是多数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学生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措施,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转化学困生.首先,要对症下药,采取相应措施.由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因而我们就不能把所有学困生都简单归结为“脑子笨”或“不用功”,教学中应针对学困生的特点进行帮助和教育,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转化效果.对于暂时性困难的学生,这类学困生的能力及个性特征正常
建国的五十年间,福建的造纸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从手工制纸到机制制纸的跨越,造纸原料也从原来的单一品种增加到多种,并以木材原料为主.在此过程中,福建的纸业形成了以
介绍了网站开发中基于ASP.NET结构的三层系统和ADO.NET数据库原理,针对传统的网站新闻静态管理的缺陷,结合当前较为成功的UML的层次化系统需求分析方法,给出了系统需求分析、系统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就每一位英语教师来说,它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基础教育的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更要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 反思课堂 探讨对策    纵观本人的教学实践,发现了一些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现就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反思及对策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  1.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确定存在缺失  有些英语老师课堂教
任何一种语言首先是有声的语言,只有听懂了才能表达正确。听力是理解口头信息的交际能力。听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语言信息的吸收。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离不开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听”位于首位,并在中考里占了总分的五分之一,说明了听力的重要性。要学好英语,就要有较好的听的能力。怎样才能在中考听力中取得好成绩呢?    一、读准字音,辨清词形    单词辨音是听力测试中的基础题型。考查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