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历史原因和互联网的广泛利用,英语已成为各种国际场合和科技交流的主要工作语言。因此,各国在知识经济到来之际,都在强化基础教育中英语的教学。
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呢?
一、培养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对学习内容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伴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学习需要动力,这种动力在最初往往是兴趣。学生是否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安排每节课的Leadin 环节时,应尽量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媒体,设计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体现对学生个性关怀的问题、讨论、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牛津高中英语M2 U3 Explorer和M4 U2 Sporting events为例,这两课倾向于人物和故事叙述,介绍的是著名航天员杨利伟和与奥运相关的一部分运动项目。在新课导入时我配置了一些宇宙飞船、航天员和同学们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的图片,一开始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阅读课文的浓厚兴趣。总体说来,现行牛津课本选材大多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较强,这也是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一种培养,使他们在阅读时不分心,不走神,将全部精力都集中于阅读理解,并保持长时间的思维热情,从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要想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还得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高中学生自尊心较强,需要多表扬,多鼓励,多赏识,让他们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艰苦的智力活动,使学习顺利进行,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在M8 U1 Appreciating literature的教学设计中,由于本课简要地介绍了什么是经典文学,伟大的英国作家狄更斯及他的一篇代表作《远大前程》,内容比较抽象,又有一些现代生活中不常接触的生词,因此我把fastreading 的问题设计为:What is classic literature? Who is Dickens? When and where is Great Expectations set in?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分别在文章三个部分的首段。所以虽然文章整体有难度,但通过第一遍的快速阅读,基本都能找到正确答案。我及时大力表扬,使学生们获得信心,为下面的detailedreading, postreading作了良好的铺垫。
三、树立主体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的知识准备
高中课文难度大, 抽象概念多, 形象思维内容少,语法现象较复杂,对学生来说, 做好课前的准备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并写出预习笔记,提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譬如预习 M1 U3 Dying to be thin一课时, 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问题回去思考:
① If you are a fat boy/girl,will you feel ashamed? Why or why not?
② What will you do to lose weight?
这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入课堂,学习就由被动变主动,从学生盲目地跟着老师跑,转变为教师要适应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围绕中心思想的问题;还应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基本事实;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开展辩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使课堂更具生气。这不仅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构思,还有利于发掘闪光点,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加强民主教学,倡导平等意识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赏识教育的手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师生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老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学生就会在积极的情感中学习,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同时绝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say no”,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给他们充分机会发表见解,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这种互动中,师生双方不断得到发展。
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务必切实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紧紧围绕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探索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裴娣娜.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J].学科教育,2000(1).
[3]陈旭远.新课程 新概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周侯辰)
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呢?
一、培养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对学习内容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伴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学习需要动力,这种动力在最初往往是兴趣。学生是否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在安排每节课的Leadin 环节时,应尽量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媒体,设计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体现对学生个性关怀的问题、讨论、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牛津高中英语M2 U3 Explorer和M4 U2 Sporting events为例,这两课倾向于人物和故事叙述,介绍的是著名航天员杨利伟和与奥运相关的一部分运动项目。在新课导入时我配置了一些宇宙飞船、航天员和同学们经常参与的体育活动的图片,一开始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阅读课文的浓厚兴趣。总体说来,现行牛津课本选材大多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较强,这也是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一种培养,使他们在阅读时不分心,不走神,将全部精力都集中于阅读理解,并保持长时间的思维热情,从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要想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兴趣,还得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高中学生自尊心较强,需要多表扬,多鼓励,多赏识,让他们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艰苦的智力活动,使学习顺利进行,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在M8 U1 Appreciating literature的教学设计中,由于本课简要地介绍了什么是经典文学,伟大的英国作家狄更斯及他的一篇代表作《远大前程》,内容比较抽象,又有一些现代生活中不常接触的生词,因此我把fastreading 的问题设计为:What is classic literature? Who is Dickens? When and where is Great Expectations set in?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分别在文章三个部分的首段。所以虽然文章整体有难度,但通过第一遍的快速阅读,基本都能找到正确答案。我及时大力表扬,使学生们获得信心,为下面的detailedreading, postreading作了良好的铺垫。
三、树立主体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的知识准备
高中课文难度大, 抽象概念多, 形象思维内容少,语法现象较复杂,对学生来说, 做好课前的准备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指导学生认真预习,并写出预习笔记,提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譬如预习 M1 U3 Dying to be thin一课时, 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问题回去思考:
① If you are a fat boy/girl,will you feel ashamed? Why or why not?
② What will you do to lose weight?
这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入课堂,学习就由被动变主动,从学生盲目地跟着老师跑,转变为教师要适应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围绕中心思想的问题;还应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基本事实;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开展辩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使课堂更具生气。这不仅使学生互相启发,共同构思,还有利于发掘闪光点,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3.加强民主教学,倡导平等意识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赏识教育的手段,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师生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老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学生就会在积极的情感中学习,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同时绝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say no”,欢迎他们与自己争论,给他们充分机会发表见解,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这种互动中,师生双方不断得到发展。
总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务必切实结合教材实际、学生实际,紧紧围绕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探索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裴娣娜.主动参与的教学策略[J].学科教育,2000(1).
[3]陈旭远.新课程 新概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