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孩子不会沉迷网游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19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中小学生接触手机和网络游戏的数量日益增长,引发了全社会对网络游戏及中小学生教育、成长的广泛关注。日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小学生网络游戏的认知、态度、行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项研究主要采用实证法,在北京、广州、合肥、成都、宝鸡、辽阳6个城市,通过目的抽样与随机抽样,对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在校生,获得有效問卷3202份。
  调查发现,51.5%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喜欢玩网络游戏。76.3%的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其中以小学五六年级开始接触网络游戏的比例最高(30.3%)。
  买装备、比等级、打团战,游戏中的术语成为不少青少年的口头语,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断增强。那么,青少年又是如何看待和认识网络游戏的?
  调查显示,91.6%的中小学生认为网络游戏使自己业余时间更愉快。网游拓展视野和思维、交友、培养自控力和丰富生活的功能也受到较多学生认可。超过六成学生(66.6%)认为玩网络游戏的影响利弊相当,23.3%的学生认为利大于弊,10.2%的学生认为弊大于利。
  数据显示,学习成绩处于上游的学生是最早玩网络游戏的那群人,他们在学前及小学阶段开始玩网络游戏的比例为82.6%;其次是学习成绩中上游的学生(81.4%),而成绩下游的学生在学前及小学阶段开始接触网络游戏的比例合计为73.3%。《报告》分析,学习好的学生在玩网络游戏方面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可能是因为在同龄人和长辈们眼里,成绩好可以“一俊遮百丑”。
  研究发现,虽然很多父母担心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但其监管和控制的手段并不高效。本次调查显示,规定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时间是父母最普遍采取的措施(66.6%),其次是监督孩子玩游戏的时间(55.7%),再次是限制孩子玩网络游戏费用(52.7%)。而能告诉孩子网络游戏信息、与孩子一起玩网络游戏的比例仅为15.6%和13.8%。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田丰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让孩子完全脱离游戏,会让孩子跟时代出现割裂,家长要改变态度,以商量取代指使,走近孩子、陪伴孩子,从心理上理解和了解孩子,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网络习惯。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显示,四类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用网过度,即亲子活动少的家庭、父母抗拒网络的家庭、教育粗暴的家庭、父教缺位的家庭。
  本次《报告》同样发现,家庭教养的方式与孩子的网络游戏行为有着一定关系。民主型家庭亲子关系较和谐,父母更能理解孩子的想法,同时孩子对父母的接纳程度高,也更乐意听父母的意见或建议。所以,孩子有可能对网络游戏的一些负面影响有较深刻的认知。而溺爱型、忽视型和专制型教养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对网络游戏的看法受父母的影响较少,受同伴、同学等影响较大,因而对网络游戏的一些好处更认同。
  《报告》认为,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学生接触网络游戏的高峰时期,要在中小学生刚开始接触网络时就立规矩、养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朱枫岭)
其他文献
语气真的很重要  我女儿今年14岁,上初二。本来,她与妈妈感情很好,什么心里话都跟妈妈讲,但是前不久,她与妈妈冷战了整整一周。  那天是周末,又是我妻子的生日,全家都在张罗中午的生日宴。上午11点半,女儿风风火火地进门,怀里抱着一大束鲜花,郑重地送到妈妈的手里。从女儿激动的表情里,我看出她期待妈妈的积极回应。可是,还没等女儿把祝词说完,妈妈就开始数落了:“这孩子!自己一分钱不挣,倒是很舍得花钱啊!
6岁那年,有一天我在屋子里玩打火机,不小心把沙发上的一捆丝绵点着了。我想用水把火浇灭,再把烧坏的部分扔掉,这样可以糊弄妈妈,因为万一被妈妈发现了,一定會狠狠地骂我一顿的。没想到,那些丝绵是易燃物,一下子全烧起来,把我家的门窗和妈妈借邻居的几个塑料凳子也烧坏了,吓得我赶快去大门外喊爸爸妈妈来救火。他们十分警觉,马上用灭火器把火扑灭了。事后,爸爸严厉地批评了我,说我的行为就是所谓的“玩火自焚”。差点做
编者按:家长唠叨孩子,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家长越唠叨,孩子越厌烦,唠叨就越没有效果,而唠叨越没有效果,家长就越觉得需要再唠叨一遍……不难发现,唠叨是无效的教育手段,甚至有可能伤害亲子关系。那么,与唠叨相反的沟通方法是什么呢?本期,我们邀请心理咨询师杜伟国先生,与家长朋友们聊聊这个话题。  心理暗示对孩子是否管用,让科学家用实验来说话  周建英(9岁男孩的妈妈):我承认,我是一个爱唠叨的妈妈,但唠叨
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患眼疾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多家长深为不安。此时,网上出现了一些关于孩子视力的“知识”,给这些家长带来了“希望”。殊不知,这些“知识”不仅不能给家长提供有用的帮助,还可能会误导家长。比如下面这三个关于视力的谣言,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轻信。  谣言一:不戴眼镜,近视会慢慢变好  孩子一旦患上近视,如果不及时佩戴近视眼镜,看东西就会视野不清,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若长时间不戴近视眼镜,则容
问:现在,家家户户都舍得为孩子的教育投资。我们也为孩子报了N个兴趣班,每天忙着接送。出钱又出力,算是对孩子尽力了,有个交代。没想到,最近接连几个朋友又开始抢学区房了。我们有心追赶,可能力有限。请问,我们有必要为孩子买学区房吗?  李文静  答:为孩子买学区房就够了吗?这样家长的责任就尽到了吗?我看不是。  送孩子去培训班当然不是坏事,但很多家长只是满足于形式上的尽力,至于孩子在培训班学到东西没有,
四川的政治文化由于这些政治人物的出现也在发生变化,那就是对于这些“拔尖”人物的宽容。这也许与其强烈的市民文化以及“西部大省”情结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这种市民文化具有现代意义,另一方面“西部大省”情结使当地公众和媒体乐于把当地的“英雄”推出去。    指导性与自发性    《决策》:四川和浙江都是基层民主改革比较活跃的地区,从历届“中国政府创新奖”入选的情况看,四川和浙江两地可以说是最大的赢家。这
靠勇气和实力进入施一公研究团队  小时候,万爸万妈从不在课业上给万蕊雪过多要求,因此她总是有很多时间玩。万爸万妈非常支持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家里的气氛轻松愉快。在祥和的氛围里,万蕊雪每一次做选择都遵从自己的内心。  幼儿时期,万蕊雪和同龄的孩子一样,活泼好动。有一天,看邻居小哥哥骑着一辆小自行车跑来跑去,万蕊雪很是羡慕,回家央求妈妈给她也买一辆。到了商店,妈妈按照小蕊雪的身高挑好了自行车,给售货员
领导者在做决定时,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    谈到决策失误,人们往往习惯从决策的方式去考察失误的发生机制,其实,对于地方领导者来说,决策最大的敌人不是方式,而是决策者本身。如果我们仔细梳理2007年地方公共决策案例,就会发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决策陷阱,这些陷阱显然无关方式和步骤,却关乎决策思维和心理。  陷阱一:官员“勤
不让女儿学习手语,是这位坚毅母亲做出的大胆决定。通过感知震动的方式,女儿花了几年时间学会说话和唇语。母亲陪伴她一起北漂,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女儿成为北舞建校60年来第一位听障学生,在无声世界中翩然起舞。  死磕发音学会说话  “你这是何苦呢?还不如将孩子送入聋哑学校学习手语。”身边的亲戚朋友们,都劝说她放弃这个大胆的想法。丧失听力,等于告别有声世界,还有可能学会说话吗?看着漂亮、可爱的女儿,王芳宁愿
最近一位父亲的微博刷爆了朋友圈。  和妻子离婚后,十多年来这位父亲独自抚养女儿,满足女儿的一切要求。他原本以为含辛茹苦会换来女儿的孝顺懂事,没想到迎接他的却是被拉黑和被背弃。  他为女儿留学存下300万积蓄,结果却被女儿在加拿大肆意住高档酒店买奢侈品挥霍。这位寒心的父親,希望通过微博、微信规劝女儿回头。结果女儿不但不知悔改,还将全家亲友拉黑。无奈,他只能在网上曝光。  这是一场“双输”的较量,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