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学数学数运算规律为例谈结构教学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ymahoo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以往的数运算规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发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材点状的选择编排内容,导致教学的育人资源贫乏。
  许多数学教材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立场出发把数运算规律这个知识整体拆成一个个“点”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然而这样的内容选择使原本具有很强结构联系的知识链发生了断裂,容易让教师和学生只看见表面孤立的“点状”知识,而看不见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整体,缺乏把知识作为促进学生成长的丰富资源的意识。
  第二,教师忠实于教材的教学,导致教学的育人价值狭窄。
  大多数教师对教材持一种盲目遵从的态度,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数运算规律存在的前提、发展的来龙去脉,不注意让学生经历数运算规律从发现到形成的全过程,在教学中处于“见物不见人”的状态,教师是为教这些知识而存在的,学生是为学这些知识而存在的,导致数运算规律教学的育人价值的“窄化”现象。
  第三,教师局限于知识点的教学,导致教学的割裂与学生思维的被动。
  由于教师缺乏对知识整体背景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出现围绕某个知识点就事论事的现象,导致学生既不注意对各种数运算规律存在前提的思考和判断,也不注意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造成教学的割裂与学生思维的被动。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对教材文本知识进行深度开发,以提升教学内容的结构性和生命性。
  一、呈现结构,让研究内容走向“有向”
  为了打破教师们围绕一个规律的“探究”、一组练习巩固操练的匀速运动的教学方式,我们将所有数运算规律的内容看作一个条状的教学长程,采用“长程两段”的策略进行教学,即把这个教学长程分为“教结构”和“用结构”两个阶段。
  我们把加法运算规律教学作为“教结构”阶段。在教学结构阶段,主要目标是既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又着力于让学生了解探究规律从发现猜想、验证猜想到生成结论所要经历的一般过程,从而形成学习这类知识的方法结构。就一节课而言,归纳探究主要由两个层次构成。一是基本研究,指围绕基本问题和基本结论的研究,由提出问题,发现和猜想、验证或证明、概括结论四个步骤构成。二是拓展研究,指围绕第一层次获得的基本结论作纵向延伸性或横向扩展性研究。例如小学数学教学中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可以先研究自然数范围内三个加数之间的加法结合律是否存在,然后纵向延伸到研究自然数范围内n个加数之间的加法结合律是否存在,横向扩展到研究类比加法结合律,减法、乘法与除法运算中是否存在这个规律,随着学生认识数范围的扩大,还可以进一步扩展研究结合律在整数、小数、分数范围是否成立。在第一层次基础上对新问题展开的第二层次研究,一般要重复经历第一层次中的四个步骤(如果发现结论不成立则举出反例加以否定)。在一节课中,这种循环随着新问题的形成和不断深入可以重复多次,使课堂教学不断向纵深推进,从而在质和量上保证探究的效果。
  把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律的教学作为“用结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既要形成学生自觉合理猜想的意识与能力,又要形成学生严谨和周密的研究态度。教师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利用加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关系,充分展开全面的猜想与联想,另一方面要注意学生探究、发现是否积极和主动,方法运用是否自如和灵活,研究态度是否严谨和周密,考虑如何通过有效回应使学生的猜想更合理、研究更严谨、思维更周密、表述更严密。
  二、巧借资源,让研究内容走向“开放”
  在所有内容学习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整个教学长段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整理。为了帮助学生主动地开展知识整理活动,教师提供学生一张开放性的表格,如:
  表中的内在联系、运用举例和备注说明的表达都反映了学生个体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所有这些开放的设计,目的就是为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知识提供条件和搭建平台。通过学生课外整理和课内交流,通过学生个性的表现和创造的生成,通过学生资源的共享和思维的碰撞,学生就有可能对知识实现结构偕行的认识和多元化的表达。
  责任编辑 罗 峰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改革已跨入第十一个年头,小学语文教学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可喜变化。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似乎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习作教学的各种流派层出不穷,但在广大的一线教师中,由于受传统教学和对习作专题教研的投入不够等多方面的影响,“生写师改”这一分工明确的老套教学模式却“涛声依旧”,重批改轻讲评的现象普遍存在。  要打破高耗低效这一老套模式的“坚冰”,提高习作教学效率,关键要改变我
一、换位备课  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回归生活,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设计时,应有意识地进行换位备课,站在学生的角度,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备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生活体验的例子。一次我听一堂名为“实现人生的价值”的课,看得出教师课前是做了精心的准备,教学目标清晰,有精美的课件和经典、点击率较高的例子供学生讨论,课堂中也有互动教学法的渗透。但这一切似乎有些徒劳,课堂气氛沉闷,无法激活学生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做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学生对某一门课程不感兴趣.不仅会抑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会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确实是一大难题。一方面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使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感到拗口,口笨舌涩,语言的障碍,造成对文章理解分析、品评赏析的困难,久而久之,学生对古文产生陌
近些年来,不少职业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很多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生源组织、就业安置、条件改善和规模扩张等方面,对教育科研认识不高、定位不准、重视不
1995年8月,软式排球开始进入中国。软式排球具有质地柔软,手感舒适,免充气,球速慢,易掌握,趣味性强,不易伤害等优点。在2000年11月1日被正式列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使学生们又找回对排球运动的一种渴望。由于各地开展情况有很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对我区中学软式排球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了解软式排球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分析其内在联系,进一步研究软式排球运动开展的内在规律,使这项新兴的运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实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职业教
写意画是中国绘画特有的、最具中国画特点的绘画样式之一,注重笔墨,作品讲究“气韵生动”,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讲求“以形写神” “意在笔先”“缘物寄情”的创作原则。作画时注重造型概括洗练、黑白分明,用笔用墨灵活洒脱、刚柔相济、虚实相生。  写意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教材中大都是以写意画为开始。教材通过写意画教学,使学生认识写意画、喜欢写意画、会画写意画,产生美的
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应发挥自身服务三农、社区及县域经济的主力军作用,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并驱动普惠金融创新发展,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