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寄予了应有的重视,似乎也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事实上,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主要是一个汲取知识的过程,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随着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艺术也日趋完善。本文在自己十余年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艺术谈几点看法。
一、导入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引课”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课,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激起学生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自觉地投人到教学活动中;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破除教学以自我为中心,促使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根据数学课程的自身特征,如下几种导人方法值得关注:
1、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法就是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纲要式地交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又叫“开门见山”。例如在讲《角的画法》的内容时,可这样引入:“借助于量角器以及直尺,画已知度数的角,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度量方法,那么如何用量角器来画给定度数的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角的画法。”这样的导人,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这种方法能强化学习的意向性,提高学习的注意力,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悬念导入法。悬念是触发激情和热情的情境之一,悬念设于课头,在于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之产生非知不可之感。例如,在讲授3的倍数的特征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下,不通过计算如何知道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提出问题后,学生们积极思考起来,过一段时间,教师又问:“321”是3的倍数,对不对?学生觉得似对非对,带着疑问等老师回答。接着老师让学生计算,通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此时,老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计算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说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是3的倍数。瞬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似乎都想来难倒老师。但老师对同学们所报的多位数又快又准地判断出是否是3的倍数,同学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又快又准地看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这时教师就可马上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讲3的倍数的特征,即学习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此时,学生们求知欲望极强,会带着疑问认真听教师讲课。
3、直观演示导入法。直观导人法是讲课之前利用实物、教具(图片、模型、投影片、幻灯片、电视等),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分析,引出新知识的导人方法,它使学生将新知识与模型联系起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增加对新知识的认识。
二、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基本上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只有用严谨的语言,才能使“传道、授业、解惑”准确无误,否则将会导致概念模糊,推理矛盾,甚至遗患无穷。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教师还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
2、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还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人美的意境。陈景润的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了神奇的力量,激励陈景润开始摘取皇冠明珠的万里长征,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终于创造了数学的辉煌。
3、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恰当有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而适当地运用幽默语言,不仅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而且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有助于去理解、接收、记忆新知识。值得一提的是,不可滥用幽默,如果有意无意地贬损了学生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幽默必须与教学语言的知识性、教育性、深刻性相结合,不能追求趣味而喧宾夺主,更不可使教学庸俗化。
三、提问艺术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好的问题常常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也最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善问”是教学启发性的集中表现,为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宝殿提供桥梁和阶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艺术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提问要目标明确,层次分明。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科学。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是研究每列数列趋向无穷时的特征,还是考虑每列数列之和趋向某一常数?这种指向不明确的提问只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此外,提问还要做到层次分明。提问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复习性提问,诱导性提问,重点性提问,总结性提问。课堂提问要讲求渐进性,先易后难,由表及里,不断加大难度,把思维引向深入。
2、提问要标新立异,寓奇于问。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这样是吸引不了学生的。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寓奇于问,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这可以激发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讲等比数列的时候,可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在赏赐一个聪明人时,问他要什么,他说:“在棋盘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国王听了认为不会有多少米,就一口应允。结果,弄得国王倾尽国家所有的米也不够。然后问:“同学们,你们说怎么会这样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认真听课。这样的问题具有震动学生心弦的作用,也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3、提问要形式多样,面向全体。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问,形式也应多种多样,不一定都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既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甚至也应允许学生在适当时机向老师发问。“不问不知,不问不识”,好问是学习数学的可贵品质,要精心加以保护。提问还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以利于全方位的提高。教师所提问题,应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
总之,面对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课堂教学,我们只有善于探索,善于挖掘,才能成功地把一节节的课堂教学,变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只有真正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我们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学质量也才能稳步提高。
【作者单位:灌南县长茂镇中心小学 江苏】
一、导入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引课”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课,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激起学生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自觉地投人到教学活动中;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破除教学以自我为中心,促使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根据数学课程的自身特征,如下几种导人方法值得关注:
1、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法就是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纲要式地交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又叫“开门见山”。例如在讲《角的画法》的内容时,可这样引入:“借助于量角器以及直尺,画已知度数的角,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度量方法,那么如何用量角器来画给定度数的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角的画法。”这样的导人,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这种方法能强化学习的意向性,提高学习的注意力,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悬念导入法。悬念是触发激情和热情的情境之一,悬念设于课头,在于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之产生非知不可之感。例如,在讲授3的倍数的特征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下,不通过计算如何知道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提出问题后,学生们积极思考起来,过一段时间,教师又问:“321”是3的倍数,对不对?学生觉得似对非对,带着疑问等老师回答。接着老师让学生计算,通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此时,老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计算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说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是3的倍数。瞬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似乎都想来难倒老师。但老师对同学们所报的多位数又快又准地判断出是否是3的倍数,同学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又快又准地看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这时教师就可马上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讲3的倍数的特征,即学习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此时,学生们求知欲望极强,会带着疑问认真听教师讲课。
3、直观演示导入法。直观导人法是讲课之前利用实物、教具(图片、模型、投影片、幻灯片、电视等),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分析,引出新知识的导人方法,它使学生将新知识与模型联系起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增加对新知识的认识。
二、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基本上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只有用严谨的语言,才能使“传道、授业、解惑”准确无误,否则将会导致概念模糊,推理矛盾,甚至遗患无穷。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教师还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
2、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还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人美的意境。陈景润的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了神奇的力量,激励陈景润开始摘取皇冠明珠的万里长征,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终于创造了数学的辉煌。
3、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恰当有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而适当地运用幽默语言,不仅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而且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有助于去理解、接收、记忆新知识。值得一提的是,不可滥用幽默,如果有意无意地贬损了学生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幽默必须与教学语言的知识性、教育性、深刻性相结合,不能追求趣味而喧宾夺主,更不可使教学庸俗化。
三、提问艺术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好的问题常常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也最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善问”是教学启发性的集中表现,为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宝殿提供桥梁和阶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艺术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提问要目标明确,层次分明。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科学。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是研究每列数列趋向无穷时的特征,还是考虑每列数列之和趋向某一常数?这种指向不明确的提问只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此外,提问还要做到层次分明。提问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复习性提问,诱导性提问,重点性提问,总结性提问。课堂提问要讲求渐进性,先易后难,由表及里,不断加大难度,把思维引向深入。
2、提问要标新立异,寓奇于问。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这样是吸引不了学生的。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寓奇于问,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这可以激发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讲等比数列的时候,可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在赏赐一个聪明人时,问他要什么,他说:“在棋盘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国王听了认为不会有多少米,就一口应允。结果,弄得国王倾尽国家所有的米也不够。然后问:“同学们,你们说怎么会这样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认真听课。这样的问题具有震动学生心弦的作用,也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3、提问要形式多样,面向全体。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问,形式也应多种多样,不一定都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既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甚至也应允许学生在适当时机向老师发问。“不问不知,不问不识”,好问是学习数学的可贵品质,要精心加以保护。提问还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以利于全方位的提高。教师所提问题,应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
总之,面对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课堂教学,我们只有善于探索,善于挖掘,才能成功地把一节节的课堂教学,变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只有真正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我们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学质量也才能稳步提高。
【作者单位:灌南县长茂镇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