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艺术 语言艺术 提问艺术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egw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对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寄予了应有的重视,似乎也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可事实上,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习主要是一个汲取知识的过程,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处于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随着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艺术也日趋完善。本文在自己十余年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艺术谈几点看法。
  一、导入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引课”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课,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激起学生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自觉地投人到教学活动中;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破除教学以自我为中心,促使教师在探究中“自我发展”。根据数学课程的自身特征,如下几种导人方法值得关注:
  1、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法就是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纲要式地交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又叫“开门见山”。例如在讲《角的画法》的内容时,可这样引入:“借助于量角器以及直尺,画已知度数的角,我们已经掌握了它们的度量方法,那么如何用量角器来画给定度数的角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角的画法。”这样的导人,直截了当,促使学生迅速集中到新知识的探索追求中。这种方法能强化学习的意向性,提高学习的注意力,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2、悬念导入法。悬念是触发激情和热情的情境之一,悬念设于课头,在于尽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使之产生非知不可之感。例如,在讲授3的倍数的特征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下,不通过计算如何知道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提出问题后,学生们积极思考起来,过一段时间,教师又问:“321”是3的倍数,对不对?学生觉得似对非对,带着疑问等老师回答。接着老师让学生计算,通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此时,老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计算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说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是3的倍数。瞬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似乎都想来难倒老师。但老师对同学们所报的多位数又快又准地判断出是否是3的倍数,同学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又快又准地看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这时教师就可马上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讲3的倍数的特征,即学习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此时,学生们求知欲望极强,会带着疑问认真听教师讲课。
  3、直观演示导入法。直观导人法是讲课之前利用实物、教具(图片、模型、投影片、幻灯片、电视等),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分析,引出新知识的导人方法,它使学生将新知识与模型联系起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增加对新知识的认识。
  二、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基本上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数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只有用严谨的语言,才能使“传道、授业、解惑”准确无误,否则将会导致概念模糊,推理矛盾,甚至遗患无穷。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教师还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
  2、教学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还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人美的意境。陈景润的老师曾经用诗一般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哥德巴赫猜想:“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中的一位同学了不得,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这句话产生了神奇的力量,激励陈景润开始摘取皇冠明珠的万里长征,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终于创造了数学的辉煌。
  3、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恰当有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而适当地运用幽默语言,不仅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而且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有助于去理解、接收、记忆新知识。值得一提的是,不可滥用幽默,如果有意无意地贬损了学生人格,挫伤了学生的自尊,那就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幽默必须与教学语言的知识性、教育性、深刻性相结合,不能追求趣味而喧宾夺主,更不可使教学庸俗化。
  三、提问艺术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好的问题常常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也最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善问”是教学启发性的集中表现,为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宝殿提供桥梁和阶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艺术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提问要目标明确,层次分明。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科学。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是研究每列数列趋向无穷时的特征,还是考虑每列数列之和趋向某一常数?这种指向不明确的提问只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此外,提问还要做到层次分明。提问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复习性提问,诱导性提问,重点性提问,总结性提问。课堂提问要讲求渐进性,先易后难,由表及里,不断加大难度,把思维引向深入。
  2、提问要标新立异,寓奇于问。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这样是吸引不了学生的。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寓奇于问,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这可以激发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讲等比数列的时候,可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在赏赐一个聪明人时,问他要什么,他说:“在棋盘上,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二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国王听了认为不会有多少米,就一口应允。结果,弄得国王倾尽国家所有的米也不够。然后问:“同学们,你们说怎么会这样呢?”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进而认真听课。这样的问题具有震动学生心弦的作用,也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3、提问要形式多样,面向全体。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问,形式也应多种多样,不一定都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既可以是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甚至也应允许学生在适当时机向老师发问。“不问不知,不问不识”,好问是学习数学的可贵品质,要精心加以保护。提问还应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以利于全方位的提高。教师所提问题,应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平均分配给全班的学生。
  总之,面对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课堂教学,我们只有善于探索,善于挖掘,才能成功地把一节节的课堂教学,变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只有真正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我们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学质量也才能稳步提高。
  【作者单位:灌南县长茂镇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随着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四基”后,数学活动经验逐渐成了老师们探讨研究的主题,尤其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成了老师们研究的热点。经过研究,让学生经历有明确数学目标的数学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逐渐成了老师们的共识。但对于如何在数学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老师们的描述就相对模糊了。因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既有外显的行为操作活动,如“画一画”、“摸一摸”等,也有内隐的思维活动,如“推理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关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本文从教师“从台前走向幕后”和“从旁观走向参与”这两个角度感悟教师角色的变化带来的“一群声音”的生机与活动,感受生命课堂中学生的成长。  “一群声音”是指课堂中学生们的声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学生的声音,然而近几年来,传统的数学课堂却被“一个声音”(教师的讲授)占据主导位置,以“标准答案”为信仰不动摇,忽视了“一群声音”的力量。课堂原本属于学生,课堂是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翻翻书、读一读就能学会的,它确实有许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才能领会并掌握的东西。后人在总结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特点时,第一点便提到其“来源的实践性”。对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能从中发现教育的契机,并加以归纳概况,逐步引导人们从切实简单的真实中认识更深层次的理论或是道理,然后由这些主观形成的理念影响之后的其他行为,最终形成全社会的教育氛围。  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预设和生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同时,只有智慧地处理两者的关系,课堂才会更流畅,生成才会更精彩。  案例:  这是我自己在刚工作不久上的一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的《找规律》。课前我完全按照教学参考书上预设好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设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产生了许多“突发事件”。课堂伊始就问题
传统的音乐教学常以唱歌为主,学生则经常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这样的教学活动缺乏灵活性,学生较为被动。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堂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学
人们常把字典看作无声的教师,自学的益友,是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教会学生查字典,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必须予以重视。以现有的状况来看,大部分小学生查字典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