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资产管理系统是面向资产密集型企业的一种商品化应用软件,在电力、采矿、制造业应用广泛。目前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深圳等地的轨道交通企业均已采用信息化系统作为其资产管理的主要手段,通过建立企业数据库,实现对资产、维修、物资等的管理。
一、轨道交通资产管理组织结构
目前,轨道交通行业内的组织结构设计主要可分为紧密的分公司管理模式和相对宽松的子公司管理模式。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集团对下属公司的控制模式。以广州、深圳等地的轨道交通企业为例,在企业核心业务资产——交通类资产的管理上,采用了分公司管理模式;在延伸类资产的管理上,则采用了子公司合作经营,集团统一核算的模式,总体上体现了集团总体管控的紧密型资产管理特点。
而在北京,由于建设、投资、运营、资源开发等各业务板块分属京投公司下属的不同参控股企业,所以表现为相对宽松的子公司管理模式。
二、国内外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发展现状
随着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运营设备折旧高的特点体现得较为明显。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企业资产规模已超过千亿,因此资产管理的精细化要求也日趋紧迫,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资产规模要求,因此借助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大势所趋。
1.国外发展现状。国外先进的信息系统以IBM公司的Maximo系统和加拿大的Senergy 系统为代表,此外还有IFS、MRO、Infor、Indus等其他品牌的一些类似产品。以Maximo系统为例,该系统包含多个功能模块,分别为设备、工单、采购、库存以及系统管理等,同时还包含工作流和决策分析的模块。而Senergy系统则侧重物质流和信息流的过程设计,包含设备、供应商、生产商、维护、预算以及备品库存管理等模块,该系统可以与财务、销售、生产等其他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对接,进而精细测算设备的维护维修成本,从而提高设备、人员等资源配置决策分析的可靠性。
但是由于轨道交通行业的特点,上述这些软件在本土化应用和行业适用性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还需将国外软件产品的先进管理思想与行业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相结合。
2.国内发展现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导致各地国资委对轨道交通企业的资产管理日益重视。但大部分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还较为落后。多数企业的资产管理系统仅限于本企业内部使用,无法与外部系统及时进行信息对接,系统的功能操作和分析与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国内各行业通用的管理系统如用友、海顿、久隆、新逸等品牌在软件价格和本土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缺乏前瞻性认知和专业的调整适应性。
三、资产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资产管理系统通过建立资产台账,以工单的制定、提交、审批、执行为主线,按照预防修与计划修相结合的资产维修维护模式,建立资产全寿命周期的数据库,将设备采购、折旧、维修、备品备件库存等功能模块进行集成管理。
目前各企业通用的资产管理系统普遍涵盖了企业的各类资产(机电、信号、线桥、房建、供电等专业),但并没有细化到轨道线路上实际铺设的每一个设备、零件。比如,对地铁运营安全及舒适度直接产生影响的钢轨,没有具体的里程位置信息;在进行维修更换后也做不到资产物理位置的详细对应记录。
1.与设计、施工阶段的新技术相结合。传统轨道交通设计、建设、运营采用的二维信息获取途径,造成了大量过程性信息的持续丢失和无法还原,给运营维护管理带来了许多挑战。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记录、传承问题。BIM 通过在设计阶段建立轨道交通项目的三维建筑模型,继而录入建设信息,打造一个融设计、建设、运营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可视化、一体化系统信息管理平台,真正实现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基于BIM 的资产管理框架的构建思路的核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方式,通过BIM 将不同阶段、不同参与方之间的信息有效地集成起来。
随着轨道交通项目的进展,资产相关的各类信息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在设计阶段所产生的主要是资产的初始信息和数据;在施工阶段,主要产生资产的过程、进度等信息;在运营维护阶段,导入客流、收入、设备维护、报废更新、折旧等信息,最终所形成的城市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型。
2.与本企业的实际管理模式相结合。轨道交通企业在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往往是直接购买、套用成型的信息化系统,并非针对自身企业特点进行专门设计,导致系统本身功能与企业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工作流程等不能适用,进而导致操作繁琐、工作量增加,容易引发员工对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抵触情绪。
因此,在实际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与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相结合。如采用分公司管理模式的企业,在开发资产管理系统时,可加大系统中央集成力度,对规划、建设、运营各子板块可适当进行融合。但采用子公司管理模式的企业,在开发资产管理系统时,则应首要侧重各业务环节间的独立性,在相对独立操作的模块间则通过数据传输等技术,实现数据共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效果。
3.各地资产管理系统实践经验。
3.1北京地铁。以北京为例,2013年开始京投公司就开始投入到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依靠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资产管理能力。北京轨道交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北京市国资委牵头领导下,由京投公司牵头并出资搭建的资产管理综合平台,相关建设单位、资产管理单位、运营单位共同开展系统的软件、硬件设计和实施,通过网络实现业务数据的交互,逐步实现了北京轨道交通三分开体制下,开展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过程监督和决策支持水平,逐步真正的资产统一标识和信息共享。
2016年,北京轨道交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升级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专家评审,并被市国资委评为 “市属国有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 。目前已实现1号线、2号线、5号线、13号线、15号线、八通线、机场线、大兴线等8条线路数据全面接入与全部功能上线运行,全面支持资产数据统计分析、资产盘点、资产拆改移、资产处置等业务开展。2017年,京投公司拟对北京地铁既有10条线路(4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各期)、9号线、10号线(各期)、14号线(各期)、房山线、昌平线、亦庄线)实施资产数据接入,具体包括10条线接入发生的EAM系统内组织机构、人员、流程、权限的配置、测试、培训等内容,以及EAM系统功能的优化完善。
3.2郑州地铁。郑州轨道交通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臺,以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为核心,融合“集中管理,协同商务” 的信息化理念,将围绕企业资产的规划设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存货核算、成本管理、应收应付、固定资产、人力资源、合同管理、资产设备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等管理模块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一体化处理,实现资产管理的业务运作与企业管理的整体协调,实现动态的资产管理一体化应用,实现资金、实物、技术的规范管理和高效运作,实现资产管理的高效决策、卓越管理和强力执行,方便部署和维护资产管理各相关软件系统,有效降低目标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
参考文献:
[1]http://www.bii.com.cn/p754.aspx,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官网.
[2]朱永现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初探 《经营管理》2011年7月下,总第245期,第149-150页.
一、轨道交通资产管理组织结构
目前,轨道交通行业内的组织结构设计主要可分为紧密的分公司管理模式和相对宽松的子公司管理模式。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集团对下属公司的控制模式。以广州、深圳等地的轨道交通企业为例,在企业核心业务资产——交通类资产的管理上,采用了分公司管理模式;在延伸类资产的管理上,则采用了子公司合作经营,集团统一核算的模式,总体上体现了集团总体管控的紧密型资产管理特点。
而在北京,由于建设、投资、运营、资源开发等各业务板块分属京投公司下属的不同参控股企业,所以表现为相对宽松的子公司管理模式。
二、国内外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发展现状
随着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运营设备折旧高的特点体现得较为明显。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企业资产规模已超过千亿,因此资产管理的精细化要求也日趋紧迫,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资产规模要求,因此借助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大势所趋。
1.国外发展现状。国外先进的信息系统以IBM公司的Maximo系统和加拿大的Senergy 系统为代表,此外还有IFS、MRO、Infor、Indus等其他品牌的一些类似产品。以Maximo系统为例,该系统包含多个功能模块,分别为设备、工单、采购、库存以及系统管理等,同时还包含工作流和决策分析的模块。而Senergy系统则侧重物质流和信息流的过程设计,包含设备、供应商、生产商、维护、预算以及备品库存管理等模块,该系统可以与财务、销售、生产等其他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对接,进而精细测算设备的维护维修成本,从而提高设备、人员等资源配置决策分析的可靠性。
但是由于轨道交通行业的特点,上述这些软件在本土化应用和行业适用性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还需将国外软件产品的先进管理思想与行业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相结合。
2.国内发展现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导致各地国资委对轨道交通企业的资产管理日益重视。但大部分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还较为落后。多数企业的资产管理系统仅限于本企业内部使用,无法与外部系统及时进行信息对接,系统的功能操作和分析与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国内各行业通用的管理系统如用友、海顿、久隆、新逸等品牌在软件价格和本土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对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缺乏前瞻性认知和专业的调整适应性。
三、资产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资产管理系统通过建立资产台账,以工单的制定、提交、审批、执行为主线,按照预防修与计划修相结合的资产维修维护模式,建立资产全寿命周期的数据库,将设备采购、折旧、维修、备品备件库存等功能模块进行集成管理。
目前各企业通用的资产管理系统普遍涵盖了企业的各类资产(机电、信号、线桥、房建、供电等专业),但并没有细化到轨道线路上实际铺设的每一个设备、零件。比如,对地铁运营安全及舒适度直接产生影响的钢轨,没有具体的里程位置信息;在进行维修更换后也做不到资产物理位置的详细对应记录。
1.与设计、施工阶段的新技术相结合。传统轨道交通设计、建设、运营采用的二维信息获取途径,造成了大量过程性信息的持续丢失和无法还原,给运营维护管理带来了许多挑战。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记录、传承问题。BIM 通过在设计阶段建立轨道交通项目的三维建筑模型,继而录入建设信息,打造一个融设计、建设、运营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可视化、一体化系统信息管理平台,真正实现资产管理的信息化。基于BIM 的资产管理框架的构建思路的核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方式,通过BIM 将不同阶段、不同参与方之间的信息有效地集成起来。
随着轨道交通项目的进展,资产相关的各类信息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在设计阶段所产生的主要是资产的初始信息和数据;在施工阶段,主要产生资产的过程、进度等信息;在运营维护阶段,导入客流、收入、设备维护、报废更新、折旧等信息,最终所形成的城市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型。
2.与本企业的实际管理模式相结合。轨道交通企业在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过程中,往往是直接购买、套用成型的信息化系统,并非针对自身企业特点进行专门设计,导致系统本身功能与企业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工作流程等不能适用,进而导致操作繁琐、工作量增加,容易引发员工对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抵触情绪。
因此,在实际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与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相结合。如采用分公司管理模式的企业,在开发资产管理系统时,可加大系统中央集成力度,对规划、建设、运营各子板块可适当进行融合。但采用子公司管理模式的企业,在开发资产管理系统时,则应首要侧重各业务环节间的独立性,在相对独立操作的模块间则通过数据传输等技术,实现数据共享。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施效果。
3.各地资产管理系统实践经验。
3.1北京地铁。以北京为例,2013年开始京投公司就开始投入到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当中,依靠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资产管理能力。北京轨道交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北京市国资委牵头领导下,由京投公司牵头并出资搭建的资产管理综合平台,相关建设单位、资产管理单位、运营单位共同开展系统的软件、硬件设计和实施,通过网络实现业务数据的交互,逐步实现了北京轨道交通三分开体制下,开展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过程监督和决策支持水平,逐步真正的资产统一标识和信息共享。
2016年,北京轨道交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升级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专家评审,并被市国资委评为 “市属国有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 。目前已实现1号线、2号线、5号线、13号线、15号线、八通线、机场线、大兴线等8条线路数据全面接入与全部功能上线运行,全面支持资产数据统计分析、资产盘点、资产拆改移、资产处置等业务开展。2017年,京投公司拟对北京地铁既有10条线路(4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各期)、9号线、10号线(各期)、14号线(各期)、房山线、昌平线、亦庄线)实施资产数据接入,具体包括10条线接入发生的EAM系统内组织机构、人员、流程、权限的配置、测试、培训等内容,以及EAM系统功能的优化完善。
3.2郑州地铁。郑州轨道交通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臺,以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为核心,融合“集中管理,协同商务” 的信息化理念,将围绕企业资产的规划设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存货核算、成本管理、应收应付、固定资产、人力资源、合同管理、资产设备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等管理模块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一体化处理,实现资产管理的业务运作与企业管理的整体协调,实现动态的资产管理一体化应用,实现资金、实物、技术的规范管理和高效运作,实现资产管理的高效决策、卓越管理和强力执行,方便部署和维护资产管理各相关软件系统,有效降低目标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
参考文献:
[1]http://www.bii.com.cn/p754.aspx,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官网.
[2]朱永现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初探 《经营管理》2011年7月下,总第245期,第149-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