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
一、挖掘思想内涵,授人以德
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参与以至创造的过程。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内容、学习知识的层面,而应赋予它更加深刻的内涵,而强化它的德育功能正是尤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并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品味谴词造句的精当,体验内在的真情实感。如在教《放弃射门》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足球场激烈的比赛场面,带领学生深入阅读球技高超的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为了不伤害到对方守门员西曼,毅然放弃了射门,放弃了成功的辉煌,体现了一个运动员高尚的体育道德风范。这一部分内容写得紧张、激烈、真实、自然;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福勒放弃射门,也就放弃了辉煌,但这恰恰是人性的真实体现……这正是文章的最精彩之处。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细细研读文本,从而从内心深处感悟福勒的伟大人格,受到人性美的教育。在教学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细读下文,找出福勒的“伟大”之处……学生交流所读所悟时,有一位学生指出同学在朗读“可福勒却向裁判再三解释……裁判被福勒感动了,修改了成命……”这几句话时“再三”“感动”没读好,应该这样读……这时我感到,应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使思维发生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福勒是怎么向裁判再三解释的?裁判是怎么说的?怎么会感动的?并让同桌互相演一演,最后推荐一名学生演福勒,老师演裁判,在课堂上再现足球场的这一幕……(以下是课堂情景再现)
只听“福勒”说:“尊敬的裁判先生,我觉得这次判罚不合理,您应该收回判罚……(裁判不为所动高举红牌)
“裁判先生,您是足球场上的法官,您是公正的,但这次判罚确实有误,如果就这样把西曼罚出场,我和我的队友都会感到不安的……”
(裁判高举的红牌终于放下,作出改判,激动地大声说)
裁判:“……福勒,我服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嚼文咀字,学生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引起的情感共鸣会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
二、重视朗读体验,以读悟情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深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深入理解课文后,首先要练读课文,只有师者先把课文读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再加上一定的技巧,其优美动听的语言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才能使课堂形成一个充满情感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师生双方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课文《我也是普通一兵》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刘少奇主席在乘坐的江轮遇险时那临危不惧的品质,我一方面引导学生注意读好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描写情况十分危急的句子;另一方面又让学生细细品味刘少奇要求参加抢险的恳切话语,通过反复诵读,刘少奇把自己当成普通大众,临危不惧的高大形象,就会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当发现惊涛骇浪中,有几只小船随时都有倾覆险情时,我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刘少奇主席那斩钉截铁的话语,让学生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刘少奇主席的伟大。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有重视朗读体验,才能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启迪学生思维,以美育人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渗透着育人的素材,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一个个鲜明感人的形象,一颗颗纯洁美好的心灵,都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法国著名的美学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挖掘……”对于那些体现自然美的文章,学生经过学习,不仅使他们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多姿,还会引起他们关心自然、保护自然的共鸣。在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时,我让学生经过讨论后交流:当你打开“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后”后,你会有什么发现呢?学生们结合课文,结合有关介绍地球的电视节目,如《人与自然》《神奇的地球》《探索发现》……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后我又让学生们完成“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去_________自然”这一填空时,学生们填的词真可谓精彩纷呈,有的填“发现”“探索”“保护” “欣赏”……有二十个之多,之后我又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结合有关“大自然”的内容写一首诗,学生纷纷动笔,一气呵成,这样,在体会课文后,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索时感悟美,让学生在笔耕时流淌美,让学生在欣赏自己作品时受到美的教育。
四、课外延伸拓展,规范行为
真实朴素是语文课的基石。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学生真情流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许多寓言类的课文,如《买椟还珠》《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一次,我在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时,在提示课文讲述的道理后,有一学生举手,他说:“老师,其实生活中,是不会有这样的人的,要么这人是傻子……”课堂中立刻附和声一片。这时我立刻意识到:学生讲的是对的,这就是真实朴素的流露。于是我立即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那种企图“不劳而获”的现象呢?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特别讲到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有些同学还联系到了自己日常的学习方式……大家畅所欲言,气氛十分热烈,讨论结束,这则寓言所给人的启示和教育的深刻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适度延伸拓展,让学生用课堂上懂得的道理去规范生活中的言行;让学生用正确的道德尺码去检验社会中的千姿百态现象,明辨美丑是非,这就是语文课的灵魂。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用真诚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辉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真正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一、挖掘思想内涵,授人以德
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参与以至创造的过程。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内容、学习知识的层面,而应赋予它更加深刻的内涵,而强化它的德育功能正是尤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并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品味谴词造句的精当,体验内在的真情实感。如在教《放弃射门》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足球场激烈的比赛场面,带领学生深入阅读球技高超的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为了不伤害到对方守门员西曼,毅然放弃了射门,放弃了成功的辉煌,体现了一个运动员高尚的体育道德风范。这一部分内容写得紧张、激烈、真实、自然;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福勒放弃射门,也就放弃了辉煌,但这恰恰是人性的真实体现……这正是文章的最精彩之处。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细细研读文本,从而从内心深处感悟福勒的伟大人格,受到人性美的教育。在教学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细读下文,找出福勒的“伟大”之处……学生交流所读所悟时,有一位学生指出同学在朗读“可福勒却向裁判再三解释……裁判被福勒感动了,修改了成命……”这几句话时“再三”“感动”没读好,应该这样读……这时我感到,应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使思维发生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福勒是怎么向裁判再三解释的?裁判是怎么说的?怎么会感动的?并让同桌互相演一演,最后推荐一名学生演福勒,老师演裁判,在课堂上再现足球场的这一幕……(以下是课堂情景再现)
只听“福勒”说:“尊敬的裁判先生,我觉得这次判罚不合理,您应该收回判罚……(裁判不为所动高举红牌)
“裁判先生,您是足球场上的法官,您是公正的,但这次判罚确实有误,如果就这样把西曼罚出场,我和我的队友都会感到不安的……”
(裁判高举的红牌终于放下,作出改判,激动地大声说)
裁判:“……福勒,我服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嚼文咀字,学生们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引起的情感共鸣会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
二、重视朗读体验,以读悟情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深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深入理解课文后,首先要练读课文,只有师者先把课文读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再加上一定的技巧,其优美动听的语言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只有这样,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才能使课堂形成一个充满情感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师生双方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教学课文《我也是普通一兵》时,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刘少奇主席在乘坐的江轮遇险时那临危不惧的品质,我一方面引导学生注意读好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描写情况十分危急的句子;另一方面又让学生细细品味刘少奇要求参加抢险的恳切话语,通过反复诵读,刘少奇把自己当成普通大众,临危不惧的高大形象,就会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当发现惊涛骇浪中,有几只小船随时都有倾覆险情时,我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刘少奇主席那斩钉截铁的话语,让学生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刘少奇主席的伟大。所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有重视朗读体验,才能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三、启迪学生思维,以美育人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渗透着育人的素材,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一个个鲜明感人的形象,一颗颗纯洁美好的心灵,都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法国著名的美学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挖掘……”对于那些体现自然美的文章,学生经过学习,不仅使他们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多姿,还会引起他们关心自然、保护自然的共鸣。在教《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时,我让学生经过讨论后交流:当你打开“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后”后,你会有什么发现呢?学生们结合课文,结合有关介绍地球的电视节目,如《人与自然》《神奇的地球》《探索发现》……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后我又让学生们完成“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去_________自然”这一填空时,学生们填的词真可谓精彩纷呈,有的填“发现”“探索”“保护” “欣赏”……有二十个之多,之后我又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结合有关“大自然”的内容写一首诗,学生纷纷动笔,一气呵成,这样,在体会课文后,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思索时感悟美,让学生在笔耕时流淌美,让学生在欣赏自己作品时受到美的教育。
四、课外延伸拓展,规范行为
真实朴素是语文课的基石。语文课应该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学生真情流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许多寓言类的课文,如《买椟还珠》《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一次,我在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时,在提示课文讲述的道理后,有一学生举手,他说:“老师,其实生活中,是不会有这样的人的,要么这人是傻子……”课堂中立刻附和声一片。这时我立刻意识到:学生讲的是对的,这就是真实朴素的流露。于是我立即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那种企图“不劳而获”的现象呢?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特别讲到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有些同学还联系到了自己日常的学习方式……大家畅所欲言,气氛十分热烈,讨论结束,这则寓言所给人的启示和教育的深刻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适度延伸拓展,让学生用课堂上懂得的道理去规范生活中的言行;让学生用正确的道德尺码去检验社会中的千姿百态现象,明辨美丑是非,这就是语文课的灵魂。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用真诚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辉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真正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