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te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体验生活,培养语感
  生活是人生的大舞台,是学生最大的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就越见深切。
  1.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优秀古诗文等经典作品,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2.在语言实践中领悟、分析,培养语感。由于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所以积极创设语感情境,会让学生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3.对自己所积累的语文素材进行加工、吸收、运用,培养语感,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诱发情感。
  二、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意蕴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才能拥有感性、整体的认识,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间,学生诵读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古人学语文就十分强调诵读,认为只有熟读,才能精思,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1.加强朗读示范。朗读示范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并采取多样形式读。叶圣陶先生特别提倡“美读”,就是“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听别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别人听,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一条语感培养的必要途径。
  2.重视朗读技巧。学生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达意境,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首先,要注重语音轻重;其次,要注意停顿;第三,要注意语气;第四,要注意语速适当;第五,要注意语调抑扬,避免“千文一腔”。
  3.倡导自由品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其实,学生对文章意蕴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如果学生每天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各种方式朗读课文,与作者同悲同喜,声声入情,入情悟理,自然会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在感情饱满的朗读中,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学生的语感培养自然也体现在其中了。
  三、加强实践,训练语感
  1.加强语感实践训练。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教师通过让学生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学生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加强语感分析训练。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做出分析判断。叶圣陶说:“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是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
  (1)根据语境解读语意。如教《我的老师》中的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一句,作者引用“狡猾”写孩子的目光,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体味出“狡猾”一词不仅毫无牵强附会之感,反而使这个本属于贬义的形容词平添了机警、聪明和乖巧的词义。
  (2)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要让学生在形象、情感的基础上,领悟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体验课文所提供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运用想象意会语言。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让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作品中所描绘的画面,展开想象,创造意境,从而产生形象语感。如教读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学生想象那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这些勾勒出了一幅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图。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就激发形象语感。
  总之,语感能力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项重要能力。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靠学生自己就能形成的,它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是分不开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就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研究,从而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和训练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体现是多元的,我们应该充分发展其多元的智能,促进学习和成长。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但有其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也有其思想性、艺术性、人文性特点。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而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发展学生多元智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 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  笔者曾经听过《白鹭》的一堂公开课,教者精心设计教学语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能交流,会说话。在人际交往的现实生活中,一席合宜的话语不仅能调和现场气氛,解决一些争端,而且能充分展示个人才华,凸显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现象回放  (1)一节县级小语公开课上,借班老师随机指名数个学生在课堂交流。学生思考踊跃,能紧扣话题认真交流,但部分学生交流时结巴、声音小,交流时语言过于简单,使课堂气氛黯然失色。  (2)一堂小学四年级情境作文课上,
2011年4月,我们学校开展了语文公开课教学比赛,有十二位教师参加了。笔者以评委的身份听了老师们的课后,不禁回忆起2009年10月自己在全县课改基地校上的示范课——《一面五星红旗》。这是一堂很多教师以为成功的课,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同许多教师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对学生不敢真正放手。  一、为个性解读确保时间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应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生活化正是小学习作指导最为有效的方法,下面笔者就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醒语文教师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让学生在语文课这个天地里自由自在地活动起来,不但要“心动”,还要“会动”,并最终落实于“行动”。    一、营造氛围,令学生“心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重要的学习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配以精美的插图,堪称儿童读物中的精品。唯有有效地阅读,才能将这宝贵学习资源的重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创设自由空间,自主阅读——有效阅读的前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课程评价的目的和要求的阐述,非常明确,也有极强的针对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失。本文拟从课堂评价的四个维度出发,借案例进行相应的剖析。    一、目的性和发展性  案例:苏教版第十册《早
微笑是一种力量。教师微笑着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微笑取得学生的信任,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安全、自由、开放和自信的心境,敢疑敢问,敢说敢为。教师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愉悦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丰富情感。我们把这样的愉悦课堂称作微笑课堂。我们所讲的微笑教学,它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一种手段。我们坚信只有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才会微笑;学生
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好的语文课应是教材创新与开发的“加工厂”。因此,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是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很好地拓展教材呢?    一、在课始时拓展作好铺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诗的主题是抒写诗人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为了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心情,感受诗人爱国爱民的情怀,教师在课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