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童心世界 捕捉多元素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llm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常常因作文“无米下锅”而绞尽脑汁,为了完成习作任务,有些学生只能胡编乱造,应付了事。作文是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走进童心世界,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小细节,挖掘埋藏在记忆深处的事件,带领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困境。
  一、亲近大自然,触摸心灵
  大自然是一只万花筒,令人惊喜、赞叹。春天,我会带孩子们到野外郊游,让孩子们聆听宛转的鸟鸣声,体悟春天的声音;和孩子们一起走在窄窄的田埂上,感受泥土的芬芳。郊游过后,静下心来,回忆途中的快乐和感动,这是多么好的习作素材呀!夏天,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夕阳西下的美景。秋天,我会带领孩子们欣赏十里飘香的桂花村,感受“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冬天,飞舞的雪花是孩子们的最爱,尽管雪并不大,但我还是会和孩子们疯一回,过一把打雪仗的瘾。这些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快乐和感动,成了学生习作素材中丰富的“粮食”。
  二、丰富学生的活动,记录感受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亲身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才能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积累习作材料。
  1.开展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体育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它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因此,在课间我都会和学生一起运动。跳皮筋、踢毽子、跳绳都是我的长项,我亮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孩子们都惊叹不已。孩子们玩溜溜球的本领真是了得,我便向他们请教。同时,我还引导学生观察同学和老师的动作、神态,体会他人在活动中的心情,在快乐的活动中记录自己的真情实感。
  2.举行有意义的节日活动。对有意义的节日,教师应早作计划,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升道德素养,为习作积累素材。如在妇女节来临之际,我在班中开展了“我为妈妈洗脚”的活动,并让家长把孩子的活动表现及自己的感受以短信的方式发到校讯通。在班队课上,我把家长的短信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找出自己妈妈写的短信。孩子们读着短信,眼睛里闪着泪花,这是激动、幸福的眼泪,因为他们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小小的举动,竟然会让妈妈如此感动。在儿童节,为了参加学校的集体舞比赛,我利用音乐课时间教学生跳集体舞,可是有几个男生不是动作不到位,就是不合拍。于是,我成立了4个小队,让学生为小队命名,推选队长,制订训练计划,确定比赛时间。每队都不甘示弱,队与队之间的竞争很激烈。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的作文变得有血有肉了,字里行间充满真挚的友情。
  3.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我还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丰同裕染坊,帮助菊农们采摘菊花等。在活动之前,我都要求学生留心活动的过程,注意活动者和周围人的表情、动作、语言,记下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三、关注小事件,捕捉瞬间
  生活是由无数跳动的音符组成的,许多看似不起眼的事件,只要留心观察,抓住真实的瞬间,都会成为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如开学初学校给学生们发了一只塑料饭盒(以往都是学生自己带饭盒的),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我便和他们聊起了饭盒的话题。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新发的饭盒,然后跟自己带的饭盆进行比较,说说新饭盒最大的优点是什么。经过一番观察和比较,孩子们说得头头是道,有的觉得新饭盒最大的优点是分格设计,深受喜欢饭、菜分开盛的学生的欢迎。有的认为新饭盒加盖而且密封好,携带方便,不用担心汤汁会流出来。这样,一篇表达真实想法的作文就轻松诞生了。
  四、师生阅读,充实素材库
  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古人讲究厚积薄发,只要持之以恒地阅读,必能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1.在语文课本中取材。语文教材中有寓意深刻的故事,也有意境优美的散文。在课内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叙述事件的过程,怎样运用准确而精美的语句,哪些细节描写值得学习和模仿,并联系学生实际设计一些小练笔,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争吵》,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于是在课堂上我和学生们重点体会了文章心理描写的特色。我在大屏幕上出示:“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多好!我又记起父亲说的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错误,我觉得太丢脸……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学生在朗读体悟中明白,心理描写可以把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得真切实在。于是,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和同学争吵后的想法,并写一写当时的心理活动。读写结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涵,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在课外阅读中积累。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师生共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并给予有效的指导。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老师可以由节选的文章向整部作品延伸,由作家的一篇文章向其他作品延伸,由一篇文章向同类型、同题材的作品延伸。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写文章时不再怕没内容可写了。
  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童心世界,与他们同生活,共感受,并引导他们捕捉生活中的多元习作素材,让他们展开习作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富有童真和童趣的作文,才能张扬个性。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醒语文教师要注意的问题。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让学生在语文课这个天地里自由自在地活动起来,不但要“心动”,还要“会动”,并最终落实于“行动”。    一、营造氛围,令学生“心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重要的学习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配以精美的插图,堪称儿童读物中的精品。唯有有效地阅读,才能将这宝贵学习资源的重要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创设自由空间,自主阅读——有效阅读的前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课程评价的目的和要求的阐述,非常明确,也有极强的针对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存在着诸多的缺失。本文拟从课堂评价的四个维度出发,借案例进行相应的剖析。    一、目的性和发展性  案例:苏教版第十册《早
微笑是一种力量。教师微笑着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微笑取得学生的信任,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使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安全、自由、开放和自信的心境,敢疑敢问,敢说敢为。教师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愉悦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丰富情感。我们把这样的愉悦课堂称作微笑课堂。我们所讲的微笑教学,它是一种理念、一种追求、一种手段。我们坚信只有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他们才会微笑;学生
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好的语文课应是教材创新与开发的“加工厂”。因此,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是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很好地拓展教材呢?    一、在课始时拓展作好铺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诗的主题是抒写诗人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为了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心情,感受诗人爱国爱民的情怀,教师在课始时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体验生活,培养语感  生活是人生的大舞台,是学生最大的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很多语文教学中,教学的着力点要么是对课文内容的深究,或是对知识内容的扩展,或是对思想内容的提高,大多把听、说、读作为训练的重点,使课堂教学习惯于“君子动口不动手”。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都比较重视让学生读、思、议,也能够花时间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积极地思考,热烈地讨论,却很少让学生在课上写(作文课除外)。许多教师常把上课的时间用在讲解和分析字、词、句与课文重难点上
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读者接触文本、感知对话,继而情绪唤醒、内化共生,最终达到情感共鸣、张显表达的个人学习、体验、提升的过程。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是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还是去深掘细究、入木三分?是方法先行、授之以渔,还是奋笔疾书,题海先行?可以说,每一个老师都因急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煞费苦心地尝试各种方法。  然而静观其变,我们不难发现,方法够了,资料够了,训练够了,
小学作文教学提倡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读写训练已经成为作文教学的共识。很多教师都这样想,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效果体现。读与写相辅相成,读写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有故事、童话、寓言、小说节选等,体现了作者精心构思、大胆创作的过程,本身蕴含了创造性因素,今天的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更是学生个体经验、情感的再次提炼,它是有创造性的课堂。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多层次、全方位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一、标新立异,训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