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ewor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
  教学片断:
  师:谁能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
  生1:我国拥有世界遗产30处。
  生2:其中文化遗产占7 / 10,自然遗产占2 / 15,其他遗产占1 / 6。
  师: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生3:我国文化遗产有多少?
  生4:我国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
  生5:我国的其他遗产有多少?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生4提的问题(师板书)。先自己思考看能找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生6:我想利用线段图来进行讲解。
  [] [1 / 6][?处][][30处]
  把30处看做单位“1”,减去其他遗产所占的1 / 6,就能求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占5 / 6。再求30的5 / 6就可以了。列式:(1-1 / 6)×30=5 / 6×30=25(处)。
  答: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25处。
  生7:我先算出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各有多少处,再算一共有多少处。
  生8:我想提问。请讲清楚怎样算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各有多少处。
  生7:谢谢你的质疑。从以上的数学信息中可以看出,求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求30的7 / 10是多少。同理,求自然遗产就是求30的2 / 15是多少。列式:30×7 / 10 30×2 / 15=21 4=25(处)。
  答: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25处。
  生9:我国拥有的世界遗产一共是30处,其中包括三部分,问题是求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数量,那我只要求出其他遗产有多少,用30减去其他遗产的数量,问题就解决了。列式:30-30×1 / 6=30-5=25(处)。
  答: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25处。
  生10:我也想用线段图讲解一下。
  [] [?处][][30处][][][][]
  先算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占我国的世界遗产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算一共有多少处。列式:30×(7 / 10 2 / 15)=30×25 / 30=25(处)。
  答: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25处。
  生11:我想评价一下。我认为这几种方法相比较而言,生6的方法在理解和计算上都要简单一些,而且他讲解的也很到位。
  ……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让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对具体问题做出有条理的分析,理清思路。只有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总结反思,发现还要在以下方面继续研究,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最大限度地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搭建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改善师生关系,要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其次,敢于让学生进行尝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曾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早在一百年前就提出来了,也被大多数人所认同。这里的尝试也就是多种方法的“试误”过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水平,因此,要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采用尝试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责编 童 夏)
其他文献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总是习惯于或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盘托出,久而久之,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能力愈加被削弱,迈不开自己独立思维的脚步,探索不出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因此,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解题思路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轻装并行出发  由于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的优势,教师常常会有一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解题视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显得比学生更为“高明”。如果教师努力“放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数。  2.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各数的组成。  3.在实践操作中,初步了解“十”的计数单位,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及大胆思维、积极实践的精神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
笔者有幸听了特级教师钱金铎教学“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课,真正见识了钱老师是如何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态想象的过程,使学生在争辩中明晰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现撷取其中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一、在争辩中明晰平移概念的本质  师:如果老师用这个粉擦做平移运动的话,老师会做什么动作?  生:左右或上下。  师:老师先做左右运动,是平移吗?(是)再做上下运动,是平移吗?(是)老师还想做斜的运动,是平移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转变“授——受”的单一教与学的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学习,促进有效思维。笔者认为,巧设有效的认知冲突,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必要路径,也是有效路径。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制造认知冲突,能够使学生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平衡到不平衡,循环往复,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运用,实现数学思维的有序提升。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成功教例,谈谈体会。  一、悬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教十五年来,我一直在试图探寻如何才能营造愉悦、和谐,能引发学生产生数学思考的课堂,如何才能提出高质量的“数学问题”。前段时间参加了“小学数学著名特级教师创新力教学观摩会”,在名师的课堂教学中又引发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片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结果”,而且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挖掘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关键词]规律 猜想 证明 推理 抽象 探究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思维要求也更高。而高年级的学习任务负担也较之前有所加大。而创建高效的课堂可以让教师以最少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并且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教学效率发展和学生进步的双重目的,从而为学生进入到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预习铺垫,先学后教  学生预习其实就是学生预先对某些知识开展学习,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对教学的具体实施有一
[摘 要]数学知识的本质一般是指那些隐藏着的和决定数学现象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思想方法等,教师的教学若能突出知识的本质,那么教学就有了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枚举 问题 操作比较 开放问答 多向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0  数学知识的本质一般是指那些隐藏着的和决定数学现象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思想方法等,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苏教版“找规律”中“生活的搭配”一课时,教师创设了一个基于学生数学学习需求的活动情境:“食堂早餐有这样几种安排,饮品有水与咖啡,食品有面包、蛋糕与馄饨。如果小明喝一种饮品与吃一种食品,
[摘 要]借助网络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是一个不断个性化、自主性碎片学习和创新性重构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永无止境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渐接近事实与真理。教师应从个性化的碎片学习、自主性的碎片学习、创新性的重构学习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分析,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碎片学习 重构学习 翻转课堂 学习方式 变革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