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由2012年底两则医患新闻报道,探讨新媒体时代坚守新闻专业主义面临的困境及相应的对策。新媒体时代复杂的传播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几大难题:一是零时间信息生产对新闻时效性的重新定义,二是公民记者成为影响新闻场域的新兴力量,三是新媒体浮躁氛围下寻求存在感。要解决这些问题,重构新闻专业主义,需要从传媒业、职业新闻人、新闻价值标准与伦理等多个向度做出努力。
【关键词】新媒体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报道
2012年底,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新闻和“89天婴儿死亡”事件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一些新闻媒体的表现也引发人们对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新思考。面对新媒体时代错综复杂的传播环境,我国的新闻专业主义面临坚守的困境。如何创新方法,回归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真谛值得学界和业界认真思考。
一、新闻专业主义概述
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源起于美国,学者盖伊·塔奇曼认为它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①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47年以哈钦斯为首的新闻自由委员会报告《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新闻界》正式提倡媒介专业化。②
学者普遍认为我国最早在20世纪初便有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萌芽。新闻专业主义有两大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③它尤其强调新闻业的职业规范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当今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我国新闻专业主义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变化。
二、两则医患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失守争议
笔者认为,考查这两则新闻报道是否出现新闻专业主义失守需还原报道过程本身。可将事件及报道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报道前期,分析媒体对事实与议题的选择与加工;二是报道后的舆论期,主要考查新闻媒体如何应对升温的正向或质疑舆论。
1、央视“最美乡村医生”报道
(1)报道前期——新闻事实欠全面。12月8日、9日,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新闻中播报新疆特克斯县乡村医生送小孩就诊的故事。随后,该新闻引起众多网民质疑。但最终在网民的主动寻找证据进行解释中该新闻真实性得到证实。
回溯该事件的产生和央视的报道,不难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央视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欠全面。受众因为存在地域和知识背景等的差异,对新疆特殊地势并非都熟知,而新闻中并未对此做附加解释与说明。
(2)舆论期——遭遇质疑时的解释缺失。报道出现后,有网民对新闻事实提出质疑,而面对众多质疑央视并未直接回复。随后特克斯县外宣办主任田浩称出现质疑的原因是网民对新疆不了解而产生误解,新疆山友救援队长杨军10日发微博证实田浩的说法并在微博上公布了相关示意图。整个舆论期可概括为“网民质疑——央视沉默——网民求证——央视沉默”,央视在报道遭遇质疑过程中的一定程度上的“失语”表现使人们开始怀疑其新闻专业主义的实际践行。
2、“89天婴儿死亡事件”报道
(1)报道前期——事实未经核查。12月15日中午12时左右,在盐城市射阳县射阳港桥十字路口,发生一起严重车祸,23岁的母亲当场死亡,89天的男婴巴成轩被紧急送往射阳人民医院抢救,但最终死亡。12月18日人民网发题为《男婴遭遇车祸受伤送医 医生以先挂号为由拒急救》的报道,而后许多媒体和微博大V纷纷转发和评论。但男婴死因到底如何,众多媒体缺乏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核查与挖掘。
(2)舆论期——主动判断缺失。事件升温期,许多媒体、微博大V不经核实直接转发和评论,评论言辞也相当吸引眼球,诸如“躲过车祸躲不过‘挂号’”、“医生态度冷漠”等。网络舆论纷纷倾向于批评医生、惋惜男婴之死。而后,12月22日,新华社快讯新浪官方微博发消息称医院监控视频显示伤者到医院一分钟后被送入CT室,并附上视频,网络舆论转向同情和赞扬医生,批评众多媒体。
整个舆论期可概括为“人民网报道——媒体、微博大V转发——网民批评——新华社快讯辟谣——网民批评”,网民的评论是紧随相关媒体和网络意见领袖的。该事件报道的争议点集中于相关媒体和微博大V在转发和评论过程中对事实真实性的主动判断缺失。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面临困境的原因
通过分析上述两则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失守争议,不难发现新媒体时代尤其是微博传播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困境与挑战,笔者认为,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零时间差的信息生产对新闻时效性的重新定义
新媒体尤其是微博的信息生产呈现的是零时间差的状态,信息载体永远处于不断变动的链条之中,信息生产和传播处于碎片状态和“未完成状态”。④新闻报道呈现的是一种“全时性”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它重新定义了新闻时效性。因此,媒体在时效性方面承受更大的压力。
2、公民记者成为影响新闻场域的新兴力量
根据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新闻专业主义可看作是第三类场域,即通过新闻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的高度概括出来。⑤
在新媒体时代,公民记者参与新闻场域,职业新闻人不再是唯一的新闻生产和传播者,传受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周老虎事件”、“70码事件”在网络首发给职业媒体和新闻人的身份危机敲响了警钟。面对此种情况,众多媒体在重大事件中极力抓住时机重建媒体权威与重塑形象。
3、新媒体浮躁氛围下寻求存在感
新媒体时代,媒体不得不寻求存在感而实现自身利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两种浮躁心态:一个是预设立场,二个是站队思维和道德优越感,而这与新闻专业主义中的客观性原则相悖。在新媒体传播自由开放的语境下新闻真实更易遭到质疑、新闻公正也更易受到利益的裹挟。
“最美乡村医生”报道中,由于央视《新闻联播》特殊地位以及医患关系这一敏感议题,人们容易将此新闻与宣传及政治利益联系起来,认为其预设了官方立场而怀疑其客观性与独立性。而“89天婴儿事件”中众多媒体和大V未经事实核查与判断而直接转发和评论则是典型的站队心理。医患关系中患者是弱者角色,医生是强者角色,媒体以一种弱势群体的视角来报道更能实现其道德优势感而搏得该群体的认同,扩大其影响力。 四、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重构路径探究
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坚守困境、解构危机,新闻业需认真审视当前的传播环境,探究出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路径。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向度着手:
1、传媒业:全面转型过程中摆脱公众干涉
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理应以传媒业的全面转型为前提,但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在转型过程中真正做到保持独立操守。新媒体时代,受众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公民通过互联网行使监督权的意识明显加强,网民情绪化和个人化倾向也极易扩散。笔者认为,保持真正独立操守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深入挖掘事实。媒体需在核实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新闻事实,综合分析信息,引导受众深入思考,承担媒体引导公平正义的责任。
2、职业新闻人:身份重构过程中把握新媒体互动场域
新媒体是一个互动场域,在这个场域里内容呈碎片化、传播过程呈裂变式,不同的主体参与其中交流意见与思想、表达个人情绪。职业新闻人要在新媒体互动场域中实现新闻专业主义,关键是要进行身份重构,重新定位和强化自我角色。
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理论认为,两个网络行动者之间的非重复性关系为结构洞。⑥通过这个结构洞,行动者可以建立起更多的网络关系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新媒体的互动场域中充满了大量的结构洞和“弱连结”。⑦因此,在这个互动场域里,职业新闻人进行身份重构首先要做的是充分把握新媒体互动场域,利用这种结构洞和弱连结关系来实现重构权威身份的目的。其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使自己成为新媒体意见领袖,使用专业知识去衡量和判断网络传播的信息与行为,正确引导舆论,最终实现身份重构,践行新闻专业主义。
3、新闻价值标准与伦理:重建过程中的原则回归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趋向于全时化、互动性,众多媒体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轰动效应,为了争抢第一时间而忽视了最基本的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伦理。
新闻价值标准强调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接近性等,笔者认为,这些新闻价值要素有着最基本的前提,即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新闻伦理强调的是新闻报道中应秉承人文关怀、道德与人性。近年来,诸多新闻报道出现对当事人隐私侵犯、心理刺激等都是新闻伦理缺失的表现。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伦理的重构在新媒体时代显得刻不容缓,而重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坚持上述基本原则的回归,平衡各要素关系。
总之,以客观性、真实性为代表的新闻专业主义有着重要意义,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其遭遇巨大挑战。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回归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和精神真谛,使其真正扎根于我国的土壤中并有效地指导我国的新闻实践。
参考文献
①盖伊·塔奇曼 著,麻争旗 等译:《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56
②吴果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③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1999(5)
④蒋东旭,《新媒体传播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2012
⑤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9-30
⑥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3-126
⑦苏宏元:《网络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90-94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关键词】新媒体 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报道
2012年底,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新闻和“89天婴儿死亡”事件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一些新闻媒体的表现也引发人们对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新思考。面对新媒体时代错综复杂的传播环境,我国的新闻专业主义面临坚守的困境。如何创新方法,回归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真谛值得学界和业界认真思考。
一、新闻专业主义概述
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源起于美国,学者盖伊·塔奇曼认为它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①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47年以哈钦斯为首的新闻自由委员会报告《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新闻界》正式提倡媒介专业化。②
学者普遍认为我国最早在20世纪初便有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萌芽。新闻专业主义有两大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③它尤其强调新闻业的职业规范和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当今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我国新闻专业主义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变化。
二、两则医患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失守争议
笔者认为,考查这两则新闻报道是否出现新闻专业主义失守需还原报道过程本身。可将事件及报道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报道前期,分析媒体对事实与议题的选择与加工;二是报道后的舆论期,主要考查新闻媒体如何应对升温的正向或质疑舆论。
1、央视“最美乡村医生”报道
(1)报道前期——新闻事实欠全面。12月8日、9日,央视《新闻联播》“走基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新闻中播报新疆特克斯县乡村医生送小孩就诊的故事。随后,该新闻引起众多网民质疑。但最终在网民的主动寻找证据进行解释中该新闻真实性得到证实。
回溯该事件的产生和央视的报道,不难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央视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欠全面。受众因为存在地域和知识背景等的差异,对新疆特殊地势并非都熟知,而新闻中并未对此做附加解释与说明。
(2)舆论期——遭遇质疑时的解释缺失。报道出现后,有网民对新闻事实提出质疑,而面对众多质疑央视并未直接回复。随后特克斯县外宣办主任田浩称出现质疑的原因是网民对新疆不了解而产生误解,新疆山友救援队长杨军10日发微博证实田浩的说法并在微博上公布了相关示意图。整个舆论期可概括为“网民质疑——央视沉默——网民求证——央视沉默”,央视在报道遭遇质疑过程中的一定程度上的“失语”表现使人们开始怀疑其新闻专业主义的实际践行。
2、“89天婴儿死亡事件”报道
(1)报道前期——事实未经核查。12月15日中午12时左右,在盐城市射阳县射阳港桥十字路口,发生一起严重车祸,23岁的母亲当场死亡,89天的男婴巴成轩被紧急送往射阳人民医院抢救,但最终死亡。12月18日人民网发题为《男婴遭遇车祸受伤送医 医生以先挂号为由拒急救》的报道,而后许多媒体和微博大V纷纷转发和评论。但男婴死因到底如何,众多媒体缺乏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核查与挖掘。
(2)舆论期——主动判断缺失。事件升温期,许多媒体、微博大V不经核实直接转发和评论,评论言辞也相当吸引眼球,诸如“躲过车祸躲不过‘挂号’”、“医生态度冷漠”等。网络舆论纷纷倾向于批评医生、惋惜男婴之死。而后,12月22日,新华社快讯新浪官方微博发消息称医院监控视频显示伤者到医院一分钟后被送入CT室,并附上视频,网络舆论转向同情和赞扬医生,批评众多媒体。
整个舆论期可概括为“人民网报道——媒体、微博大V转发——网民批评——新华社快讯辟谣——网民批评”,网民的评论是紧随相关媒体和网络意见领袖的。该事件报道的争议点集中于相关媒体和微博大V在转发和评论过程中对事实真实性的主动判断缺失。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面临困境的原因
通过分析上述两则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专业主义失守争议,不难发现新媒体时代尤其是微博传播环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困境与挑战,笔者认为,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零时间差的信息生产对新闻时效性的重新定义
新媒体尤其是微博的信息生产呈现的是零时间差的状态,信息载体永远处于不断变动的链条之中,信息生产和传播处于碎片状态和“未完成状态”。④新闻报道呈现的是一种“全时性”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它重新定义了新闻时效性。因此,媒体在时效性方面承受更大的压力。
2、公民记者成为影响新闻场域的新兴力量
根据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新闻专业主义可看作是第三类场域,即通过新闻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的高度概括出来。⑤
在新媒体时代,公民记者参与新闻场域,职业新闻人不再是唯一的新闻生产和传播者,传受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周老虎事件”、“70码事件”在网络首发给职业媒体和新闻人的身份危机敲响了警钟。面对此种情况,众多媒体在重大事件中极力抓住时机重建媒体权威与重塑形象。
3、新媒体浮躁氛围下寻求存在感
新媒体时代,媒体不得不寻求存在感而实现自身利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两种浮躁心态:一个是预设立场,二个是站队思维和道德优越感,而这与新闻专业主义中的客观性原则相悖。在新媒体传播自由开放的语境下新闻真实更易遭到质疑、新闻公正也更易受到利益的裹挟。
“最美乡村医生”报道中,由于央视《新闻联播》特殊地位以及医患关系这一敏感议题,人们容易将此新闻与宣传及政治利益联系起来,认为其预设了官方立场而怀疑其客观性与独立性。而“89天婴儿事件”中众多媒体和大V未经事实核查与判断而直接转发和评论则是典型的站队心理。医患关系中患者是弱者角色,医生是强者角色,媒体以一种弱势群体的视角来报道更能实现其道德优势感而搏得该群体的认同,扩大其影响力。 四、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重构路径探究
新闻专业主义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坚守困境、解构危机,新闻业需认真审视当前的传播环境,探究出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路径。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向度着手:
1、传媒业:全面转型过程中摆脱公众干涉
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理应以传媒业的全面转型为前提,但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在转型过程中真正做到保持独立操守。新媒体时代,受众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公民通过互联网行使监督权的意识明显加强,网民情绪化和个人化倾向也极易扩散。笔者认为,保持真正独立操守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深入挖掘事实。媒体需在核实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深入发掘新闻事实,综合分析信息,引导受众深入思考,承担媒体引导公平正义的责任。
2、职业新闻人:身份重构过程中把握新媒体互动场域
新媒体是一个互动场域,在这个场域里内容呈碎片化、传播过程呈裂变式,不同的主体参与其中交流意见与思想、表达个人情绪。职业新闻人要在新媒体互动场域中实现新闻专业主义,关键是要进行身份重构,重新定位和强化自我角色。
社会网络中的结构洞理论认为,两个网络行动者之间的非重复性关系为结构洞。⑥通过这个结构洞,行动者可以建立起更多的网络关系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新媒体的互动场域中充满了大量的结构洞和“弱连结”。⑦因此,在这个互动场域里,职业新闻人进行身份重构首先要做的是充分把握新媒体互动场域,利用这种结构洞和弱连结关系来实现重构权威身份的目的。其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使自己成为新媒体意见领袖,使用专业知识去衡量和判断网络传播的信息与行为,正确引导舆论,最终实现身份重构,践行新闻专业主义。
3、新闻价值标准与伦理:重建过程中的原则回归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趋向于全时化、互动性,众多媒体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轰动效应,为了争抢第一时间而忽视了最基本的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伦理。
新闻价值标准强调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接近性等,笔者认为,这些新闻价值要素有着最基本的前提,即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新闻伦理强调的是新闻报道中应秉承人文关怀、道德与人性。近年来,诸多新闻报道出现对当事人隐私侵犯、心理刺激等都是新闻伦理缺失的表现。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伦理的重构在新媒体时代显得刻不容缓,而重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坚持上述基本原则的回归,平衡各要素关系。
总之,以客观性、真实性为代表的新闻专业主义有着重要意义,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其遭遇巨大挑战。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回归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和精神真谛,使其真正扎根于我国的土壤中并有效地指导我国的新闻实践。
参考文献
①盖伊·塔奇曼 著,麻争旗 等译:《做新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56
②吴果中,《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衍变及其现实悖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6)
③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1999(5)
④蒋东旭,《新媒体传播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2012
⑤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9-30
⑥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3-126
⑦苏宏元:《网络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90-94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