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中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是在母语环境下学习外语,更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综合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转变学习思维、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综合教学手段 学习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素质和终生的学习能力,使兴趣和热情长久地保存下去,让他们充满活力,让他们在成就感中去追求更高的成就,中学教师应力求通过创建综合的教学途径,从不同侧重面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接受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学实践,阐述出来和同行共同切磋探讨。
首先,教师在导课中注意语言艺术。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激活学生先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以此作为新知识学习的同化点。在教学内容的引入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形象或直观的方法,或是从生活中的一个现象提出问题,或通过设疑激思的方法,逐渐引入要讲的教学内容。一些新教材的呈现基本上是通过语言表达或演示实验形式进行。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告知教学目标,初步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的目的。同时,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入材料,启发谈话。教学语言应富有感染力,既要清晰流畅、条理清楚,又要娓娓动听、形象感人,使每一句话充满着感情和力量。这样的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共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同时,教师应尽量避免语言歧义现象。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我们虽然不必极端地理解歧义的普遍性,但其在语言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大部分语言工作者都普遍相信,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在语言运用中,我们也会发现在大于句子的语段和语篇中存在歧义现象。我们不妨把歧义理解为“一个语言项目或一个语篇具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含义的语言现象”。很多语言工作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并对其加以研究分析。但大多研究仅局限于对歧义类型的总结、歧义现象的描述,而未将其置于实际的交际使用和实际教学中加以探讨。
很多语言学家在研究这一语言现象时,往往是从固有歧义出发,尽可能脱离上下文对歧义的语义制约,来进行研究。这固然是因为歧义现象本身是具有不同释义特征的孤立语句,但是从交际语言观的角度来看,将语句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割裂、孤立对待,是不符合语言使用的本质特性的。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力争帮助学生系统地建立“歧义”这一概念,让学生了解语音结构中,有限的音素交叉组合,同音词或词组的存在有可能导致歧义误读;在词汇中,有限的字母组合拼写,会导致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句法结构中,有限的句型进行组合时也有可能导致歧义出现。从而帮学生树立语言歧义现象有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观点。在帮助学生树立了这一观念后,教师可以系统地从纷繁芜杂的歧义现象中总结出一些避免歧义、消解歧义、排除歧义的方法,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当语言教学中出现由无意歧义导致的语病和误解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和排除。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多媒体。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比较简单,生硬的讲解和板书让教学活动显得单调,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也很难充分展开,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多媒体教学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学习兴趣,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①多媒体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往的教学通过口头解释,制约学生的思维,无法深入理解。而多媒体能让抽象的讲解具体化、形象化,利用视频和动画,缩短了学生抽象和感性之间的距离,以及对知识进行分解的过程,让学生头脑中开始了从形象到抽象的加工,突破了学习的难点和重点。②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学生课上总是听教师讲,时间久了就会不耐烦,降低了学习的注意力,影响听课效果。而多媒体能转移学生的定性思维带来的疲劳感,缓解压力,在生动、活泼的立体化的图像中,伴随着各种英语情节和声音、音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③教师在课上板书占了一半多的时间,教材中的单词、语法、句型等都要通过板书来进行教授。如果利用多媒体事先制作出来,课上写板书的过程就不用占用了,教师只要用鼠标点击即可完成,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时间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其他教学信息的增加,知识容量的扩大。④多媒体提高了人机互动的学习平台。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获取学习,锻炼了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去搜集相关的英语资料,进行网上练习、复习等。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网上交流。比如,通过英语聊天室进行口语练习,通过电子邮箱进行讨论学习。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确有很多优势,但是,我们在推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有客观的认识,它并不是万能的。比如,①多媒体科技的制作不能流于外表,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实质内容,这就是本末倒置,没有效果。②课堂让多媒体唱主角,板书和讲解被放置,教学成了多媒体的演示,缺少了教师和师生的交流,不能很好地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③课件制作内容要服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做到清晰、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直入学习主题。
另外,教师在教学应关注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所以教学过程只有研究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进行差异化教学。相反,一刀切的教学,用统一化的标准教育学生是不可取的,统一的作业、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评价标准、统一的问题答案等都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我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为落实好这一环节,备课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教法,编制不同讲义和学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学生不掉队。
总而言之,英语学科的特点需要在教学中运用综合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思想等。进而改变学生以往认为英语枯燥无味、难以理解、说不出来的学习弊端,让学生发现英语的魅力,提高英语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承芬,《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2]孙丽娥,《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现代企业教育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综合教学手段 学习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素质和终生的学习能力,使兴趣和热情长久地保存下去,让他们充满活力,让他们在成就感中去追求更高的成就,中学教师应力求通过创建综合的教学途径,从不同侧重面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接受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学实践,阐述出来和同行共同切磋探讨。
首先,教师在导课中注意语言艺术。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要激活学生先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以此作为新知识学习的同化点。在教学内容的引入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形象或直观的方法,或是从生活中的一个现象提出问题,或通过设疑激思的方法,逐渐引入要讲的教学内容。一些新教材的呈现基本上是通过语言表达或演示实验形式进行。在导入新课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告知教学目标,初步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的目的。同时,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引入材料,启发谈话。教学语言应富有感染力,既要清晰流畅、条理清楚,又要娓娓动听、形象感人,使每一句话充满着感情和力量。这样的教学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其产生共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同时,教师应尽量避免语言歧义现象。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我们虽然不必极端地理解歧义的普遍性,但其在语言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大部分语言工作者都普遍相信,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在语言运用中,我们也会发现在大于句子的语段和语篇中存在歧义现象。我们不妨把歧义理解为“一个语言项目或一个语篇具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含义的语言现象”。很多语言工作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并对其加以研究分析。但大多研究仅局限于对歧义类型的总结、歧义现象的描述,而未将其置于实际的交际使用和实际教学中加以探讨。
很多语言学家在研究这一语言现象时,往往是从固有歧义出发,尽可能脱离上下文对歧义的语义制约,来进行研究。这固然是因为歧义现象本身是具有不同释义特征的孤立语句,但是从交际语言观的角度来看,将语句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割裂、孤立对待,是不符合语言使用的本质特性的。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力争帮助学生系统地建立“歧义”这一概念,让学生了解语音结构中,有限的音素交叉组合,同音词或词组的存在有可能导致歧义误读;在词汇中,有限的字母组合拼写,会导致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的现象;句法结构中,有限的句型进行组合时也有可能导致歧义出现。从而帮学生树立语言歧义现象有其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观点。在帮助学生树立了这一观念后,教师可以系统地从纷繁芜杂的歧义现象中总结出一些避免歧义、消解歧义、排除歧义的方法,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当语言教学中出现由无意歧义导致的语病和误解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和排除。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多媒体。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比较简单,生硬的讲解和板书让教学活动显得单调,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也很难充分展开,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多媒体教学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加学习兴趣,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①多媒体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往的教学通过口头解释,制约学生的思维,无法深入理解。而多媒体能让抽象的讲解具体化、形象化,利用视频和动画,缩短了学生抽象和感性之间的距离,以及对知识进行分解的过程,让学生头脑中开始了从形象到抽象的加工,突破了学习的难点和重点。②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交流,学生课上总是听教师讲,时间久了就会不耐烦,降低了学习的注意力,影响听课效果。而多媒体能转移学生的定性思维带来的疲劳感,缓解压力,在生动、活泼的立体化的图像中,伴随着各种英语情节和声音、音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③教师在课上板书占了一半多的时间,教材中的单词、语法、句型等都要通过板书来进行教授。如果利用多媒体事先制作出来,课上写板书的过程就不用占用了,教师只要用鼠标点击即可完成,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时间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其他教学信息的增加,知识容量的扩大。④多媒体提高了人机互动的学习平台。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获取学习,锻炼了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去搜集相关的英语资料,进行网上练习、复习等。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网上交流。比如,通过英语聊天室进行口语练习,通过电子邮箱进行讨论学习。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确有很多优势,但是,我们在推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有客观的认识,它并不是万能的。比如,①多媒体科技的制作不能流于外表,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实质内容,这就是本末倒置,没有效果。②课堂让多媒体唱主角,板书和讲解被放置,教学成了多媒体的演示,缺少了教师和师生的交流,不能很好地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③课件制作内容要服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做到清晰、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直入学习主题。
另外,教师在教学应关注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人无全才,人人有才。所以教学过程只有研究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进行差异化教学。相反,一刀切的教学,用统一化的标准教育学生是不可取的,统一的作业、统一的教学要求、统一的评价标准、统一的问题答案等都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我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为落实好这一环节,备课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教法,编制不同讲义和学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因材施教,保证每个学生不掉队。
总而言之,英语学科的特点需要在教学中运用综合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思想等。进而改变学生以往认为英语枯燥无味、难以理解、说不出来的学习弊端,让学生发现英语的魅力,提高英语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承芬,《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2]孙丽娥,《网络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现代企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