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是现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类文章以其鲜明突出的形象、生动优美的意境、跌宕起伏的情节、琅琅上口的语言吸引着小学生,诱发他们强烈的阅读兴趣,成为其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中,编者选择了大量的动物类文章供师生教学。这些文章,从文学样式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类:1. 散文。有知识性强的说明文:如《松鼠》《蜜蜂》《鲸》等;有故事情节性强的叙事散文如《珍珠鸟》、《老人与海鸥》等;有意味丰富的寓言,如《乌鸦喝水》《狼和小羊》等;有妙趣横生的童话。如《小壁虎借尾巴》等;2. 小说。如《最后一头战象》,《猴王出世》等;3. 诗歌。如《马诗》、《鹅》等。
义务教育新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涉及,其目的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小学动物类文章教学要以选文为依托,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能力为核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学科结合,在选材中排除学生阅读障碍
小学生学习科目少,教材篇幅大多简短,对一些基本知识缺少介绍,给阅读理解带来阻碍。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联系《科学》等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学生对大象作为士兵参加战斗的历史可能知之甚少。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战象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过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类似现代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踏敌军、限敌阵,常给对方造成极大的伤害。战象的使用最早在东南亚各国,象军的编排很有特色。在战象的背上设一象舆,舆中坐一将士,象前后各有一名驭象手。在象的四条柱子般粗的腿旁,各立一位持刀盾的战士护卫。这样七个人组成了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泰国拉玛甘享在19岁时曾骑战象奋战敌营,营救父王,反败为胜。
除文字资料外,教师要准备一些图片、声像资料或制作出相关课件,在课前及课中穿插运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文结合,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真情实感
动物世界,千姿百态。教材中选择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定能感染和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编者选择了一组课文供师生教学:《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普通老人和海鸥的深情厚谊;《跑进来的松鼠》介绍了一家人对外来客人——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则歌颂了战象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操;《金色的脚印》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显示了爱的强大力量。这些课文揭示了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层阅读,透过文字来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强化朗读训练。教师可以率先示范,借助媒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如李贺的《马诗》,全文仅四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如果仅强调背诵与默写,学生也许五分钟就能完成任务,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仔细分析其内容发现,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讲述古时平仄、节奏等常识,请学生想象一二句的描写的画面,反复体味,就能用低沉、悲壮的语调读一二句,用期待、激昂的语调读三四句了。
三、读写结合,在练习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是学生接受语言、积累语言的必经阶段。小学动物类文章,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一个重要阵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摘录的方法积累优美词句、段落,同时在写作中联系运用。如在《鲸》一文中,学生容易做如下摘录笔记:
生字:腭 鳍 滤 猪 哺 肚 肺 矮 判 胎
生词:目前、上颚、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
优美句子: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显然,这种语言积累属于低级层次。教师只有重视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吸收,在写中练习运用,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法的领悟。我在此文教学后,出示随文作业,作业是这样设计的:
1. 请为海洋馆写一段鲸的解说词,不少于100字。必须至少运用课文出现的5个生词
2. 参考原文,请在横线上再写一句话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
上述两个习题的设计,立足文本,注重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效果良好。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世界,把握写作技巧等。
四、内外结合,在实践中发展多种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生对自然界的小动物有好感,更有深入探究的冲动。教师牵针引线,顺势而为,诱导学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展开深入的对话。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后,我根据小学已学课文的积累,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外活动:走出课堂,搜集、整理松鼠的有关资料,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出探究报告;跟踪观察海鸥的生活习性,写好观察笔记;到动物园参观狐狸和大象或看有关两个动物的专题片。
课内活动(分小组开展三项活动):
一是研究报告发布会。分四个小组分别介绍松鼠、海鸥、狐狸和大象的研究报告。
二是图片欣赏(挂历、画册、照片、学生作品均可),请学生针对图片评头论足,畅所欲言,引发他们对动物生存状态的关注。
三是专题辩论:动物既然是人类的朋友,那我们能否捕杀?
通过组织以上活动,学生超越文本,把课内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动物、珍惜自然的情感,自觉树立了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义务教育新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涉及,其目的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小学动物类文章教学要以选文为依托,以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能力为核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学科结合,在选材中排除学生阅读障碍
小学生学习科目少,教材篇幅大多简短,对一些基本知识缺少介绍,给阅读理解带来阻碍。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联系《科学》等学科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学生对大象作为士兵参加战斗的历史可能知之甚少。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战象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过特种部队——象军,它在战争中发挥类似现代坦克的作用。经过训练的战象,作战时冲锋陷阵,勇猛无敌,它能破城门、毁营垒、踏敌军、限敌阵,常给对方造成极大的伤害。战象的使用最早在东南亚各国,象军的编排很有特色。在战象的背上设一象舆,舆中坐一将士,象前后各有一名驭象手。在象的四条柱子般粗的腿旁,各立一位持刀盾的战士护卫。这样七个人组成了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泰国拉玛甘享在19岁时曾骑战象奋战敌营,营救父王,反败为胜。
除文字资料外,教师要准备一些图片、声像资料或制作出相关课件,在课前及课中穿插运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思文结合,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真情实感
动物世界,千姿百态。教材中选择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定能感染和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编者选择了一组课文供师生教学:《老人与海鸥》讲述的是普通老人和海鸥的深情厚谊;《跑进来的松鼠》介绍了一家人对外来客人——松鼠的喜爱;《最后一头战象》则歌颂了战象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操;《金色的脚印》展现了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显示了爱的强大力量。这些课文揭示了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层阅读,透过文字来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强化朗读训练。教师可以率先示范,借助媒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如李贺的《马诗》,全文仅四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如果仅强调背诵与默写,学生也许五分钟就能完成任务,达不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仔细分析其内容发现,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讲述古时平仄、节奏等常识,请学生想象一二句的描写的画面,反复体味,就能用低沉、悲壮的语调读一二句,用期待、激昂的语调读三四句了。
三、读写结合,在练习中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是学生接受语言、积累语言的必经阶段。小学动物类文章,词汇丰富,语言生动形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一个重要阵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摘录的方法积累优美词句、段落,同时在写作中联系运用。如在《鲸》一文中,学生容易做如下摘录笔记:
生字:腭 鳍 滤 猪 哺 肚 肺 矮 判 胎
生词:目前、上颚、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
优美句子: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显然,这种语言积累属于低级层次。教师只有重视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吸收,在写中练习运用,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法的领悟。我在此文教学后,出示随文作业,作业是这样设计的:
1. 请为海洋馆写一段鲸的解说词,不少于100字。必须至少运用课文出现的5个生词
2. 参考原文,请在横线上再写一句话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
上述两个习题的设计,立足文本,注重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效果良好。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世界,把握写作技巧等。
四、内外结合,在实践中发展多种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生对自然界的小动物有好感,更有深入探究的冲动。教师牵针引线,顺势而为,诱导学生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展开深入的对话。如在学习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后,我根据小学已学课文的积累,安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外活动:走出课堂,搜集、整理松鼠的有关资料,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写出探究报告;跟踪观察海鸥的生活习性,写好观察笔记;到动物园参观狐狸和大象或看有关两个动物的专题片。
课内活动(分小组开展三项活动):
一是研究报告发布会。分四个小组分别介绍松鼠、海鸥、狐狸和大象的研究报告。
二是图片欣赏(挂历、画册、照片、学生作品均可),请学生针对图片评头论足,畅所欲言,引发他们对动物生存状态的关注。
三是专题辩论:动物既然是人类的朋友,那我们能否捕杀?
通过组织以上活动,学生超越文本,把课内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不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提高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动物、珍惜自然的情感,自觉树立了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