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预后导学案”力求最佳教学

来源 :教育·读写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后导学案,“预”就是预测预估之意,关注诊断是正确预后的第一步,预后导学案经过三次了解学情,为行为跟进提供明确的诊断。预后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综上,预后导学案的编写成为了研究的关键。
  笔者在预后导学案的实践研究中发现,导学案编写的关键在于如何优化问题的设计,本文就此谈谈问题设计的几个策略。
  一、了解学生,因人编案
  预后导学案的目的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学习服务的,所以在问题设计前应以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认识水平为基础。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因此设计问题时,我们既要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如《金色的鱼钩》一文,因为学生对于革命艰苦条件了解有限,我这样提问:你们钓过鱼吗?试过用缝衣针钓过鱼吗?你们试过一顿饭只吃鱼骨头吗?一连串的问题预设,引领学生去关注文本,了解文章的内容,思考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细读文本,因材设案
  吕叔湘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结合文本特点进行不同的“预后案”问题设计时,要关注三个“点”——
  1.抓“重点”
  细读文本,其实就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确定学生“学什么”,站在学生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文本导学的重点。预后案的问题设计要突出“教学重点”这一核心,寻求最佳的导学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金色的鱼钩》一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具体词句感悟“老班长”的精神。为此我设计这样一份“导学案”——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咙,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
  ①读了这句话,我从 词语中感受到 。
  ②我知道这句话运用了 描写,用“△”标一标。这让我感受到 。这真是一个 的老班长。
  ③我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④继续研读文中的感人语句,利用刚才的学法自学并在语文书上做批注。
  2.找“特点”
  找“特点”就是要深入研读文本,有准备地理解、把握文本内容和形式上鲜明的个性特点,根据这个“特点”设计问题,成为有效“切入口”。这样既能帮助我们抓准重点,又能因文而异,选择最恰当的导学方法和手段,凸显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
  如六下课文《顶碗少年》是一篇略读课文,其主要的特点是引导學生捕捉语言信息,并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培养语用能力。于是我们进行这样的设计——
  我能联系课文回答: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结合文中词句回答)理由
  ①
  ②
  ③
  从反馈的信息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精彩,能结合文本找到少年技艺娴熟的词句,少数同学认为“不精彩”,也能通过文本找到了有力的证据,这时候教师适时“介入”,引领提升,教学水到渠成。
  3.破“难点”
  “难点”是就学生难于理解、掌握的内容或达成的目标,一篇课文的“难点”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几个;可能是内容理解上的“难点”,也可能是思想、情感、体验等方面的“难点”。导学“难点”同时还受到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情感体验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篇课文,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其难点也是不尽相同的。比如我们在大多数的预后案里都有“我的疑惑”环节,可以让教师适当了解学生的学习关注,当然根据文本而言,其“难点”就需要我们积极把握,逐个击破。如五上《桥》一课,一说难点是“突出对比写法,营造氛围”的写法研究,还有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预后案最大特点就是在课堂之前预测学生的学习难点,教师早作准备,有效预设。
  三、灵活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编写导学案之前,要深入钻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灵活地设计一些问题。如《草船借箭》中的难点,探讨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时,巧问当时如果不是大雾弥江,而是天空晴朗,诸葛亮敢轻兵逼寨吗?诸葛亮是神仙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非常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便于学生思考。又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巧问: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呢?为什么又耐心呢?让学生对这矛盾着的词语产生质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要学生“跳一跳”才能真正理解的目的,这样也就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利用“坡度”达到“高度”
  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切忌浮浅、随意、琐碎,特别是学生一般都能根据教材轻易回答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设计也就失去了导学案编写的初衷了。要根据文本特点设计一些有深度的问题,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我们会设计让学生去找一找“意想不到”的词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联系前文,哪些情况也是我们意想不到的,由前后文的“意想不到”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这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探究,课堂交流也有了“嚼劲”。当然在设计一定深度的问题时要巧妙地设计一些坡度问题,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五、适当拓展,精彩无限
  现下还有老师在为语文到底是“教知识”还是“练能力”迷茫,其实有了“基础导航”环节侧重知识的部分,我们更应该在预后案的问题设计中注重适当拓展,比如设置“知识链接”环节,文本拓展,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等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既超越文本,又反哺文本,具体我们把它归纳为三类:
  1.蓄势
  如《七律长征》一诗,在基础导航环节,让学生先听听《七律长征》的同名歌曲,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①这首歌作词是谁?②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③歌曲里有哪些情景令你印象深刻?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前,进行了有效拓展,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释疑
  释疑本身就是文本解读的一种形式。如六上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了让学生理解“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浑身乏力”,我们在“知识链接”环节中添加放射性元素镭对人体的影响,还有居里夫人因为长期从事放射性元素镭的研究,患上白血病去世的背景资料,这样能更好地理解文中描述的不是人正常衰老的征兆,而是居里夫人献身精神的体现。
  3.深化
  对于一些内容系列化,主题明朗的文章,我们就可以拓展,以达到“连点成线”的目的,如学习《少年闰土》,为了理解作者的心境,先启发学生,设想20年后闰土会变成什么样;然后拓展《故乡》中关于写鲁迅20年后又见闰土的一段话,当“我”看到闰土变成这样时,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闰土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总之,有了“知识链接”可以让学生结合文本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又产生新问题,从而推动展示环节交流互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探究精神。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县天宁小学)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哈尔滨二四二医院2001年1月~2005年5月分娩的足月妊娠头先露胎膜破358例与同期分娩的无胎膜早破足月妊娠头先露358例临
本文以五年一贯制为例,探讨体育专业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在专业、生源、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管理及学生思想管理等方面衔接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常用到榜样教育,这一做法存在许多问题,如榜样选择缺乏时代性、榜样塑造过于完美、榜样宣传片面化、榜样教育方法简单被动等。要有效进行榜样教育,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树立具有时代性、多样化的榜样,开发自下而上的榜样选择机制,塑造真实、鲜活的榜样形象,榜样宣传要联系环境背景、联系学生实际,榜样教育方法多样化,榜样教育重视实践等。  关键词:有效;榜样教育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