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业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clea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需要。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使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做法。
  一.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做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作业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发挥性,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在教学中,笔者经常把作业设计成三种类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题型再低一层次;而C题型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比如在上完《世纪宝鼎》一课后,笔者设计了以下三类作业,让学生自选一题。A、假如让你代表中国赠送这一世纪宝鼎,你会怎样介绍?然后,写一段导游词。B、如果让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一个吉祥物,你准备怎样设计?说一说,也可以画一画;C、摘抄课文中你喜欢的词句。这种作业设计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作业,就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布置实践型的作业
  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外作业,争取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听、说、读、写、做、玩、观都可能成为语文作业,让学生总保持一种新鲜感。使学生不觉得是为完成老师留的作业而被动做作业。笔者尝试过下列语文实践性作业,学生兴趣盎然,乐做喜学。
  1、续写。在学完课文以后,为了加强思想教育,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顺着作者的思路把课文再写下去。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内心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如学完《穷人》一文后,我让学生续写桑娜一家的未来,通过续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2、改写。积累优美的词句,也是作业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语文教材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是叙述严谨、语句优美的文章。在学习课文后,指导学生进行恰当的改写,其主要目的是对内容做进一步深化和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3、做资料卡。在学一篇课文之前,便留预习作业,搜集课文相关资料做成资料卡,卡的大小要求是一样的,卡须有一定厚度,以便学生整理保存,告诉学生这就是他们的财富。4、写观察日记。学课文之前或学完课文之后,布置学生亲自观察,切身体验,然后写成观察日记。5、画图想象。为了更好地学习课文,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魅力,笔者运用画图想象这种方式。通过画图想象,学生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习。6、办小报。办小报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很好的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一个大舞台。7、课外阅读。指导学生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文章。如学习《三顾茅庐》选文时,可鼓励学生阅读其原著《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实践性作业形式很多,这要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巩固完善与创新,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和满足的心理体验。另外,在作业评价上,也应当考虑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情况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有必要采取新的作业评价方式,不单单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结果,还要与作业方式改革相呼应,把学生的小发明、小创作、小论文等纳入评价内容。这类实践性作业的评价,应立足于鼓励、激发、引导。教师要用赞扬、鼓励、期盼、惋惜等情感语言来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把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总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
  
  何淑霞,教师,现居甘肃华亭。
其他文献
一、07高考语音题回眸    1、考题覆盖:  近几年随着高考语文客观题数目的压缩,语音题和字形题常常是“二考一”。07年高考语文18套试题除全国Ⅰ卷、海南宁夏卷、北京卷、上海卷、福建卷和安徽卷外,有12套试题对语音知识作了考查,语音题考查覆盖率达66.7%。从07年高考设题看,语音题考查的比率更大一些,因此08年高考语音题不容忽视。同时也不要忽略语音字形“二合一”式的考查,如07年浙江卷第一题(
语感是在短暂的意识中,甚至是在下意识中完成的那种包含着感觉、知觉、表象、记忆、联想、情感及概念判断推理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认知和心理过程。如果说语言是把人类、社会、历史、文化联系起来的纽带,那么语感就是把人和语言联系起来的纽带。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文字的训练“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既然培养学生语感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对于语文学习,在初中生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可见,当今初中生对作文可谓一个“怕”字了得。然而,作文教学又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因此我们不能因为“难”,就迂回曲折,退避三舍,而应该学愚公“聚室而谋,毕力平险”。方法何在,措施何为?我认为依照学生作文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客观过程,开展阶梯层次训练是一个比较行之有效的办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学会作文,因此在各级语文考试中,作文分数比例始终是最大的。随之,作文教学也便成了语文教师的主要“责任田”,为此,许多语文教师想出许多方法进行写作教学:有“替换法”——仿写,在原文的基础上,把相关的内容替换一下;有“移花接木法”,将几篇作文中的优秀语段组合成一篇“新”作文;“真事真情再现法”等等。前不久,本人听了一节“真事真情再现法”写作课,颇有些感受,想与大家交流一下,先请看课堂选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特别是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张扬。而要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上来,笔者认为,备课的转换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换。    一、切实转变传统观念,为学生的发展制定全面的
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对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具有极高的价值。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同时能促进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展,开阔人们的视野。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获得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及研究精神。电影教学无疑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契机。既然电影对语文学习有莫大裨益,对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每年深秋,西风飒飒,百花凋零,草衰烟寒,露凝霜重,惟有菊形态各异,色彩纷呈,“不求他日登高堂,只愿今秋散尽香”。它的天然澄淡,风韵神智,让人觉得菊是秋之物化,秋之精华。因此,每年秋节既至,秋菊怒放,有心之人,爱花之士,便纷至沓来,对它傍加欣赏,如醉如痴,像宋代诗人林和靖爱梅那样“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有幸识得陶五柳,惹得诗人说到今”。宋
一、知人论世法    “知人论世”,诗评术语;就是说学习前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对一些作品,不知其人其世,就不能够理解,就看不出其佳致。“知其时事,知其境遇,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如子美《丽人行》,岂可不知五杨事乎’试看《本事诗》,则知篇篇有意,非漫然为之者也。”解读一些隐晦蕴藉的典故,更应该注重对典故原意的追寻和诗人择典使用时当下语境的重建。  杜甫在《兵车行》中借典
唐诗中,笛声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中的笛声,悠扬婉转,随风飘散,勾起了游子无限的思乡之情。但对笛声情有独钟,描写得出神入化的,当推中唐诗人李益。  益,字君虞,陇西姑臧人。大历四年齐映榜进士,调郑县尉。同辈行稍进达,益久不升,郁郁去游燕、赵间,幽州节度刘济辟为从事,未几,又佐□宁幕府。风流有词藻,与宗人贺相埒,
从事初三快速作文教学的教师时常发出这样的感慨:许多学生初一初二时作文写得情真意切,生活味很浓,上了初三作文不见进步,作文立意还是停留在原地不动。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是对作文立意的挖掘不够深入,未能上新台阶的缘故。结合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体会,谈谈我在作文立意创新上的一点看法:    一、化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以小见大    初一初二时,学生刚由童年时代向少年时代过渡,感性认知较强,所写作文内容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