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le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龄初期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感知事物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兴趣呢?
  一、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问题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质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自我需要”。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获得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得到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
  笔者认为,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质疑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锢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新授伊始,先由学生个体独立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从而养成独立探索求知的良好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学习是否有效。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个形式,走走过场而已。
  三、小组合作学习
  (一)、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兴趣。
  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个体积极性的发展趋势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探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任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二)、激励竞争,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地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高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地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局面。
  (三)、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实际教学中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
  四、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
  这一阶段是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展示,同时也是全班同学学习成果的一个交流。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应该以小组形式汇报。既增强团体意识,又给每个小组成员发言锻炼的机会。
  (二)、要又比较明确的分工。有读书的,有谈见解的,又补充意见的,还可以把本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进行讨论,听取意见。
  (三)、小组汇报时,教师要关注全班的同学。他组学生可以补充意见,更可以发表不同见解,甚至进行辩论。
  五、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对试验校指导调研时,感受到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毋庸置疑,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去探究。
  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为人师者而言,我们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说,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才能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赣榆县柘汪二小 江苏】
其他文献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形成大胆想象
先人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令文明的星火光耀世界成为一种可能。而阅读,把这种可能化为了现实。还记得童年时读的那篇《数星星的孩子》,一个名字,一个故事,让童年的我第一次仰望星空,第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以人为本,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然而,随着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这种单纯的激励性评价不能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了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必要采取一种更为积极的课堂评价——学习性评价。    一、学习性评价的内涵及其实施原则  1.内涵:“学习性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
为使探究活动深入有效,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本人认为宜从以下六个方面把握好度。    一、材料准备解难度  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亲历探究学习活动的需要,也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垫脚石”。教学中,适时出示和运用有结构的材料,能调控教学,促进学生自行探究和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摩擦起电》一课,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我们可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