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训练,让习作指导有序入格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我有幸到作文教学名师吴勇老师所在学校——南京市上元小学,听了四节习作训练微课,分别是三年级“特征组合写样子”、四年级“中心发散写具体”、五年级“捕捉动作写事情”以及六年级“曲折写故事”。每节课时长不超过30分钟,内容聚焦于一个训练点,属于微格习作训练课。四节课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主题突出,切口微格;选材灵活,趣学有格;指导精细,引导入格;自由练写,自然升格。
  一、主题突出,切口微格
  综观当下的习作教学,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的现象随处可见。低年级写话教学,起步句子没练好,就开始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中年级习作段落没练好,就开始写完整的事情;到了高年级,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言不顺,句不通,内容空洞,结构平淡,千人一面。而以上四节课,完全改变了当今习作教学的现状,他们用微格教学的方式,根据习作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及习作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试图将整个学生习作的知识系统和能力培养目标微格成多个有机部分,再一个微格一个微格地进行分解训练。这样的分解与微格教学,切口微小,主题突出,讲究“一课一得”,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譬如三年级的“特征组合写样子”这节课的训练点,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描写对象,抓住人物与众不同之处(特征),再把几个特征组合起来,勾勒出观察对象的样子。相信通过这项训练,学生以后不管是写人物还是写动物、植物的样貌,一定会抓准特征,简单几笔就能勾勒出描写对象的形态。再如五年级的“捕捉动作写事情”,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观察人物的动作,用具体鲜活的动词描述事件,学习目标非常明确。
  二、选材灵活,趣学有格
  习作教学时,选择什么样的主题作为习作的题目,选择什么素材作为指导案例,经常让教者感到头疼而又棘手。教师选择的指导内容不一定每一位学生都有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所以教师的习作指导往往笼而统之,而学生的学习常常不得要领,这样“以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微格習作训练,是分解式的训练,就像舞蹈中的动作分解训练一样,内容单一,选材灵活,可选择的训练素材随处可见,信手拈来,既可选用课文的某个片段作例文,也可以选择生活中的某个小细节和片段。如,“捕捉动作写事情”就地取材,让学生上台演示吹气球的过程;“特征组合写样子”,让学生观察名人漫画像,观察老师同学的外貌等。
  三、指导精细,引导入格
  学习写作与学习书法同理,学写书法,首先从基本笔画开始,从描红入手,再到读帖临帖书写整体字,学生在慢慢的临帖揣摩中逐步掌握汉字的运笔规律、笔顺规律、布局规律。这就是书法入格的过程。
  学习写作也有个入格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系统地学习写作基础知识,循序渐进地训练写作技能技法;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巧妙训练,学生才能得以入格。微格习作教学,强调了习作教学小步走的原则,顺应了学生认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有利于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走进作文的格。
  如“捕捉动作写事情”,教师的指导精细到位,先让学生分图观察单一的动作,并用准确的动词表达出来;接着让学生观察一位同学吹气球的过程,学会捕捉一连串的动作;然后帮助学生按照吹气球的顺序将这些动作分成几个部分(拿气球、吹气球、扎气球);最后请学生用动词将吹气球的过程连起来说一说。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入格的过程。
  再如五年级的“中心发散写具体”,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明确写文章要有中心,所有的描写都要围绕中心来写。但怎么围绕中心来写呢?教师的指导简单有序:从地点的转换来写;从时间的变化来写;从季节的交替来写;从不同的感官来写;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人。最后将这种写作方法概括成几句话,便于学生记忆。这个过程就是教师精心引导学生入格。
  四、自由练写,自然升格
  微格习作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一个“格”里学习一个写作知识,体会和认识写作的一个规律、一个技能技巧。对于某一个技能技巧,学生可以选择多种素材进行练习,形成自己的能力。四节课中,教师都设计了针对性的自由练习。“捕捉动作写事情”是让学生观察《猫和老鼠》片段来自由练习;“特征组合写样子”是请学生观察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并用猜猜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曲折写故事”是引导学生用这种方式续编剧本,使其成为引人入胜的小故事。教师设计各种自由练习环节,强化训练,让学生在入格过程中慢慢实现升格,形成扎实的作文能力。
  相信通过系统的微格习作训练,学生一定能由浅到深、从感性到理性地认识作文规律,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从入格自然升格,并在感悟与自由练习中突破和超越,迈向习作的最高境界——出格。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教师培训中心)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一、字义辨析的理性分析  何克抗教授在《语觉论》中谈到:“儿童具有先天性的语音感知和语义分析的功能。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儿童(约)6岁,对于母语学习来说,并非还无准备,而是已经具有相当强大的基础。”据调查,学龄前的儿童已经掌握了3500个以上的口头词汇,只是对与音相对应的字还不能一一辨认而已。  他还这样写道:“阅读过程的心理加工分成文字感知、文字辨析、单词识别、语块生成和语义辨识五个环节。文字感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春天,了解春天的特点。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过程中,用恰当的语言表现春天的美。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在交谈中能尊重同学,认真倾听,不打断别人的谈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1.宋代朱熹有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一定涌现出不少描写春天的词语,
文本解读  《日月潭》结构清晰、景美情濃,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尤其是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令人读来心驰神往。教学时宜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可以借助课后问题“你觉得日月潭美在哪儿,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优美词句,运用图像化策略,在朗读中展开想象,领略日月潭的旖旎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情感。  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完成KW
复习目标:  1.基于学情,根据课前自主阅读练习《七月的天山》得分率统计图表,运用本单元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尝试解读,由此拓展练习《五月的青岛》(老舍),跟进检测复习效率。  2.聚焦“交流平台”中“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感受景物独特的魅力”的学法,在回顾本册写景类文章基础上,联系五年级上册写景类文章,在比较中进一步发现写景类文本独特的写法。  3.结合“语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背景,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十八个基本要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一是通过语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书写“铺”字;运用借助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熟字猜词义、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明朗”“熨帖”“凌乱”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体会水泥道的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8自然段,读出落叶和水泥道的美及作者愉悦的心情,体会作者对秋景的喜爱、赞叹之情。  4.懂得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增强发现美的意识。  教學过程:  
王勇燕老师在教学《白鹅》一课时,围绕“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单元教学目标,聚焦作家的“漫画式表达”,引导学生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感受作家的语言趣味,为单元要素的渐进落实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习作“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打开了思路。  一、引入漫画特点,初识语言风格  丰子恺先生是散文家、漫画大师。他的散文与漫画风格,神韵极为相似。在《绘画与文学·文学的写生》中,他指
偶然间瞥见英国克莱儿·麦克福尔的著作《摆渡人》,封面顶部题着一行字:“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这句话如磁石般吸引了我,就像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令我忍不住伸手要去翻阅它。  书的封面设计显得神秘,蓝紫色彩的云影天光间,堆积着沉沉铅灰色的流云,簇簇金色的光线穿透过厚实的乌云层投射到一片平坦而静谧的湖面,湖水被染成了金黄,就这样在似有似无的波光粼粼的晃动中,整片的金黄明亮向远处蔓延;色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标对词语教学的目标定位是: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词语教学,应从学科本位出发,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之间深入浅出、自由穿梭,探寻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一、词与词联动  语言是横向的组合关系和纵向的聚合关系的合成。文本中的词语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关注词语与词
摘 要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问题是整个学习活动的起点和核心要素,其设计的好坏对学习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结合大量实例探讨了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设计问题。  关键词 PBL;问题;设计;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6)12-0023-02  Research of Problem Design in Problem-based Le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