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法举隅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uangh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法的“双主体”(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且兼有教育的主体因素)教学观及其教学结构模式和灵活多样的导读方法,构成了小学语文导读法的教学新体系。那么,如何在这一新体系下充分调动学生“双主体”意识的参与呢?本人在教学探索中采用“以读导读”“以图导读”“以声导读”等方法,诱导学生无意识地参与学习活动,有效地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以读导读
  以读导读——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引导、启发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披文而后探源,由入心、动情到启真、司理。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刻感知,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以此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如《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这样写道:“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这浓墨重彩的生动描绘,即是作者最初感知的真实再现。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①草原的景色如何?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草原的?请用笔划出作者描写草原特点的词语;②作者初入草原,亲眼目睹草原景色,他的感受如何?③草原的景色如诗如画,假如你身临其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词句,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的思维活动中,感受到草原辽阔、深远、朦胧的意境美。由此,一种明快、愉悦的情感将在学生心底油然而生。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敌机来了,大娘有两个人要救,一个是她唯一的小孙孙,另一个是志愿军伤员。导读这一段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设想一下,此时此刻,大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可是,她为什么丢下心爱的小孙孙去救志愿军伤员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领悟了大娘对志愿军那种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这时,再引导朗读课文,学生就能读出对大娘、对朝鲜人民的崇敬之情。
  
  二、以图导读
  以图导读——以观察、理解已有的图像材料为手段,引导学生潜心研读课文。小学语文教材,大都图文并茂,其中配有艺术插图,轮廓鲜明,形象逼真,往往凝动势和静势于瞬间,比抽象的文字符号更易唤起学生的视觉想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引导观察,是帮助或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
  如教学《长城》一课,可以插图为支撑点来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想象长城绵延不断,横亘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筑城工匠的艰辛劳动;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动人传说;想象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生现凝聚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加深对“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一主题的理解。
  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插图是:敌人的燃烧弹引起的大火,把邱少云的棉衣烧着了,他被一团烈火整个儿包住了。教师先指导学生看清图意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样的生死关头,邱少云是怎么想的?”可使学生想象邱少云当时的内心世界,以补充课文的“空白”。这一问题的解决自然会使学生加深对邱少云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的体验,深受教育和感染,同时也突出了“外表”与“内心”这一训练重点。
  
  三、以声导读
  以声导读——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环境,将现实生活与课文有机结合,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纯洁的心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适时借助多媒体这一有声的语言进行教学。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的时候,当学生了解到:“爸爸”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精通四国语言。他在执行维和行动前,答应“我”回来时要送一顶蓝盔给“我”,然而他却牺牲了。此时,为学生播放带着哀乐的“爸爸灵柩”的录像,并让学生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伴随着音乐,学生此时便能入情入境地读,把作者那份痛失父亲的心读出来,把作者渴望和平的愿望读出来,从而也领悟了文章旨意——渴望和平,制止战争!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尚思小学)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的带标志点的等距映射流形学习算法CL-Isomap,并可用于纺织印染品的自动化检测过程中.本算法针对印染图像的特点,先对图像集进行聚类,使得属于同一领域内的图
创新是一个人智力拓展的核心,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各种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增强信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激发其创新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平日必须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自己的知识的积
设A是复Hilbert空间X上的有界线性算子,任意λ∈C,如果存在X上的非零有界线性算子B使得AB=λBA,那么就称λ是A的一个广义特征值.记A的全体广义特征值所构成的集合为∑(A).利用算子
进入初中刚开始接触物理这门新学科,有不少学生反映物理雄学,公式难记,即使记住了也不会运用。有些学生面对习题,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有的还对物理定律和公式盲目地作小合理的外推,得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閱读,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文从参与坡度、参与难度、参与深度和参与广度来阐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   关键词:阅读;参与;意识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要让学
本文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出发,结合学生社团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以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如何构建基于学生社团的高职校园文化展开研究讨论。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有兴趣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互动,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中年级;语文教学;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中年级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合作精神更为重要。合作学习不但能够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也能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是学生探求并解决问题的根本保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体现。许多教育家都极其重视“提问”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只知道埋头做试题,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