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法的“双主体”(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且兼有教育的主体因素)教学观及其教学结构模式和灵活多样的导读方法,构成了小学语文导读法的教学新体系。那么,如何在这一新体系下充分调动学生“双主体”意识的参与呢?本人在教学探索中采用“以读导读”“以图导读”“以声导读”等方法,诱导学生无意识地参与学习活动,有效地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以读导读
以读导读——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引导、启发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披文而后探源,由入心、动情到启真、司理。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刻感知,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以此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如《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这样写道:“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这浓墨重彩的生动描绘,即是作者最初感知的真实再现。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①草原的景色如何?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草原的?请用笔划出作者描写草原特点的词语;②作者初入草原,亲眼目睹草原景色,他的感受如何?③草原的景色如诗如画,假如你身临其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词句,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的思维活动中,感受到草原辽阔、深远、朦胧的意境美。由此,一种明快、愉悦的情感将在学生心底油然而生。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敌机来了,大娘有两个人要救,一个是她唯一的小孙孙,另一个是志愿军伤员。导读这一段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设想一下,此时此刻,大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可是,她为什么丢下心爱的小孙孙去救志愿军伤员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领悟了大娘对志愿军那种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这时,再引导朗读课文,学生就能读出对大娘、对朝鲜人民的崇敬之情。
二、以图导读
以图导读——以观察、理解已有的图像材料为手段,引导学生潜心研读课文。小学语文教材,大都图文并茂,其中配有艺术插图,轮廓鲜明,形象逼真,往往凝动势和静势于瞬间,比抽象的文字符号更易唤起学生的视觉想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引导观察,是帮助或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
如教学《长城》一课,可以插图为支撑点来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想象长城绵延不断,横亘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筑城工匠的艰辛劳动;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动人传说;想象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生现凝聚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加深对“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一主题的理解。
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插图是:敌人的燃烧弹引起的大火,把邱少云的棉衣烧着了,他被一团烈火整个儿包住了。教师先指导学生看清图意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样的生死关头,邱少云是怎么想的?”可使学生想象邱少云当时的内心世界,以补充课文的“空白”。这一问题的解决自然会使学生加深对邱少云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的体验,深受教育和感染,同时也突出了“外表”与“内心”这一训练重点。
三、以声导读
以声导读——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环境,将现实生活与课文有机结合,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纯洁的心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适时借助多媒体这一有声的语言进行教学。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的时候,当学生了解到:“爸爸”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精通四国语言。他在执行维和行动前,答应“我”回来时要送一顶蓝盔给“我”,然而他却牺牲了。此时,为学生播放带着哀乐的“爸爸灵柩”的录像,并让学生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伴随着音乐,学生此时便能入情入境地读,把作者那份痛失父亲的心读出来,把作者渴望和平的愿望读出来,从而也领悟了文章旨意——渴望和平,制止战争!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尚思小学)
一、以读导读
以读导读——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引导、启发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披文而后探源,由入心、动情到启真、司理。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刻感知,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以此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
如《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这样写道:“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这浓墨重彩的生动描绘,即是作者最初感知的真实再现。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思考:①草原的景色如何?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草原的?请用笔划出作者描写草原特点的词语;②作者初入草原,亲眼目睹草原景色,他的感受如何?③草原的景色如诗如画,假如你身临其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词句,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的思维活动中,感受到草原辽阔、深远、朦胧的意境美。由此,一种明快、愉悦的情感将在学生心底油然而生。
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敌机来了,大娘有两个人要救,一个是她唯一的小孙孙,另一个是志愿军伤员。导读这一段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边朗读边设想一下,此时此刻,大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可是,她为什么丢下心爱的小孙孙去救志愿军伤员呢?这一连串的问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领悟了大娘对志愿军那种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这时,再引导朗读课文,学生就能读出对大娘、对朝鲜人民的崇敬之情。
二、以图导读
以图导读——以观察、理解已有的图像材料为手段,引导学生潜心研读课文。小学语文教材,大都图文并茂,其中配有艺术插图,轮廓鲜明,形象逼真,往往凝动势和静势于瞬间,比抽象的文字符号更易唤起学生的视觉想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引导观察,是帮助或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
如教学《长城》一课,可以插图为支撑点来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想象长城绵延不断,横亘万里的壮观景象;想象筑城工匠的艰辛劳动;想象孟姜女哭塌万里长城的动人传说;想象气势磅礴的古代战争……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再造长城的意象整体,生现凝聚这一典型的“人化的自然”当中的人的本质力量,加深对“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一主题的理解。
再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插图是:敌人的燃烧弹引起的大火,把邱少云的棉衣烧着了,他被一团烈火整个儿包住了。教师先指导学生看清图意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样的生死关头,邱少云是怎么想的?”可使学生想象邱少云当时的内心世界,以补充课文的“空白”。这一问题的解决自然会使学生加深对邱少云不畏牺牲、严守纪律的崇高精神的体验,深受教育和感染,同时也突出了“外表”与“内心”这一训练重点。
三、以声导读
以声导读——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环境,将现实生活与课文有机结合,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纯洁的心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适时借助多媒体这一有声的语言进行教学。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的时候,当学生了解到:“爸爸”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精通四国语言。他在执行维和行动前,答应“我”回来时要送一顶蓝盔给“我”,然而他却牺牲了。此时,为学生播放带着哀乐的“爸爸灵柩”的录像,并让学生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伴随着音乐,学生此时便能入情入境地读,把作者那份痛失父亲的心读出来,把作者渴望和平的愿望读出来,从而也领悟了文章旨意——渴望和平,制止战争!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尚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