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ng0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从自己长期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印象或体验的心理过程,是一种意会。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只有通过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一、创设情境,启迪感悟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通道,当然也是阅读教学中启迪学生感悟的首要途径。笔者参加以“阅读教学中的理解与感悟”研讨会,一位教师在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观摩课时做了尝试,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美国发生的那场地震本来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有点距离,无法理解地震带给人们的危害与灾难,无法理解灾难中突显出来的人性美。但是,学生对我国汶川刚刚发生过的那场震惊世界的特大地震还记忆犹新。教师充分利用了这一契机,上课伊始,深情地叙述了这样几个场景:林浩小朋友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已经倒塌的教室救出自己的同学,你们感悟到这是一种什么爱?(学生答:伟大的友爱)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躯挡住坍塌的建筑,使4名学生安然无恙,你们感悟到这是一种什么爱?(学生答:伟大的师爱)一位年轻的母亲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怀里的婴儿,你们感悟到这是一种什么爱?(学生答:伟大的母爱)世间的爱有好多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起来感悟另一种伟大的爱。这样,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联系自己头脑中的相关信息,比较敏锐地感悟到了课文的内涵。
   二、反复品读,加深感悟
   1.研读重点句段
   以一段课文或一个句子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对其重点研读、仔细体味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在学生了解了主要内容后,围绕全文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找出最能表现父亲和儿子了不起的语句。学生自由交流后,教师着重引导学生从第12自然段体会父亲的了不起:这段话中,哪个字、词或标点打动了你?学生找出了表示时间很漫长、父亲挖得很艰辛的词——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找出了描写父亲衣着和外貌的词——满脸灰尘,布满血丝,破烂不堪,到处;学生还找出了省略号,并谈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有的说:“父亲在随时会发生余震的废墟上不停地挖了38小时,直到找到儿子为止,真了不起!”有的说:“父亲在38小时中顾不上吃饭、顾不上喝水、顾不上休息,心中只有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真了不起!”还有的说:“父亲在所有人都劝他离开,所有人都绝望的情况下,决不放弃的精神真了不起!”……透过学生的发言,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感悟是多么深刻。
   2.指导感情朗读
   重点语句找出来了,意思理解了,怎样指导学生把它读好读深入,从而生成语感,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三、激发想象,促进感悟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感情,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境界。激发学生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与子都是“了不起”的,但有的教师往往偏重引导学生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却忽略了让学生感悟儿子的“了不起”,而这也正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体会儿子的了不起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废墟下是什么样的?阿曼达在废墟下会对自己说什么?会对同学说什么?阿曼达让同学先出去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因为有了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通过想象,学生知道阿曼达在废墟下的38小时里,凭着对父亲的信任,十分坚强;在让同学先出去的这段时间里,有可能发生余震,有可能发生废墟垮塌,有可能……七岁的阿曼达信任父亲、先人后己的可贵精神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学生真正感悟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获得了思想启迪。像这样抓住课文中那些“空白”,以此为感悟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良好效果,从另一个侧面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四、注重表演,强化感悟
   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选择表演性较强的课文,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使课文情节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在教学完《将相和》后,安排学生演课本剧,让学生自由组合,从三个故事中选择一个演一演。学生兴趣盎然,从道具到台词都下了一番功夫。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表演的学生很投入,活灵活现。如在演《完璧归赵》时,“蔺相如”高高举起“和氏璧”,神情凛然。观看的学生积极评价,准确到位,如认为“廉颇”负荆请罪时态度不够诚恳。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入到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情感和心理,还融入了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通过表演,促成学生与文中人物深层沟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和廉颇直爽、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跃然心中。
   教学的本质不是“告诉”而是“感悟”。虽然感悟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但是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性,持之以恒地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就一定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江苏省新沂市唐店镇龙泉小学)
其他文献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多元明显,我国正经历着快速转型期,带来很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
十月一日那天,大街上热闹极了。   车水马龙,人流如潮。我们一家去匆忙客吃午饭,爸爸把车停到了马路的左边,我们就进去吃饭了。   正当吃得有味时,广播里响起了这样的声音:请把马路右边的车重新去停一下,交警在抄牌照呢。听到这句话,爸爸和妈妈立刻站起来,走到窗户前向外看。爸爸说不放心,下去重新停车了。这时,我也想去凑热闹,就起身离开了座位。   等我走回去吃饭时,却发现碗筷全被工作人员收拾走了。
期刊
今天,我拿着爸爸给我的10元钱到好文客文具店买文具。   我先买了一块考试专用橡皮,再买了一套绘画尺。其中,考试专用橡皮要9角,绘画尺需要3元钱,共需要多少钱?3元+9角=3元9角。对了!是3元9角。应该找回多少钱?10元-3元9角=6元1角,是这样算的:先10元-3元=7元,再7元-9角=6元1角。你们说我算得对吗?   虽然只是一次买文具,可是我却发现其中隐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用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之根本。我们通过课内和课外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由“浅阅读”转向“深阅读”,效果显著。让学生更自如地应对考试,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学生阅读情况的反馈,我们也不断地进行反思、改进,旨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关键词】浅阅读;深阅读;正确的价值观;反思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听”是说的基础。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我们尤其要重视听力的启蒙训练,着力培养他们听知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   一、突出形象趣味,训练听知注意力   注意力集中是良好听力的前提。听力训练时,唯有首先唤起学生集中的注意力,让他们专心致志地听,才能听准、听清、听全。   我们选定的训练材料多为儿童喜闻乐见的寓言童话、自然现象、生活故事等,材料固有的趣味使学生倍感兴趣。又鉴于低年级学生对形象具体
【教材分析】 《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护理需求增长迅速,然而老年护理院资源在非常有限的情况下,还存在着流动率低的现象,“入院等,出院拖”已成老年护理机构的诟
在我很小的时候,曾发生过许许多多有趣的事,其中有一件使我记忆犹新,难以忘却……   那一年,我才5岁。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了爷爷从市场刚买回来的鲜鸡蛋。咦?母鸡能从鲜鸡蛋里孵出小鸡来,我为什么不能呢?哼!我今天就要来个“人工孵蛋”。于是我从篮子里拿了两个鲜鸡蛋悄悄地放进小口袋里。晚饭后,我急忙关上房门,钻进被窝,把鸡蛋放在身边,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哎呀!我的小祖宗,你怎么又尿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