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大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学科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而且应肩负净化学生心灵,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即要肩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教育使命。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规定:根据中学物理学科特点,紧密结合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特别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可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结合实际,在教学中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我谈谈自己在物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和对学生人格培养和感化的基本做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物理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平常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实例,有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注意将学科知识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联系起来。
1.结合“分子动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关于“物质运动永恒性”的观点。
世界的物质性与物质运动的永恒性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我们在开始讲解“分子动理论”时,应广泛联系实际,使学生深刻了解自然界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微观组成是微小的分子、原子等。我们的肉眼虽然看不到这些微观粒子,但其确实存在,且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就是直接和间接的证明。对于人类而言,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不存在“永恒不可知”的东西。
2.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等教学,培养学生关于“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自然界的事物均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在此过程中存在两个状态:量变与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凸透镜成像规律就很好地验证了这一哲学观点:(u:物距、f:焦距)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再例如高中物理选修3—4中“光的全反射”:当一束光从光密介质向光疏介质传播时,(α:入射角、C:临界角)当α 教师这样有机地德育渗透,经年累月,既可以使学生深刻掌握物理知识,又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物理学史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为世界科技宝库增添了光彩。比西方早600年,《墨经》一书就论述了杠杆平衡原理,小孔成像及面镜的观察与研究也在世界遥遥领先;我国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知道了磁石指向的妙法,北宋年间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第一次记录了磁偏角的存在。教师运用这些丰富、生动的史料,既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知识,又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中明确规定:必修1中3个实验、必修2中1个实验、选修3—1中3个实验、3—3中1个实验、3—4中2个实验、3—5中1个实验作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对象。对于中学生而言,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分组实验机会,教师在每节实验课上,要尽量让学生自由组合,共同熟悉实验仪器,共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共同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共同得出结论,并对结论共同分析和评价;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能克服自私与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包容,学会分享,既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又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3.在物理研究性学习中实施德育渗透
目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正在试行研究性学习,即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的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成立了物理兴趣小组,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完成了一个研究性课题《噪音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冲击》。整个研究过程,学生自主设计,构思撰写课题申报报告,明确分工,制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计划:①部分组员上网查资料,弄清噪音的参数,对环境的危害程度。②部分组员到公共场所实际测量汽车、人群等产生噪音的实际情况。③部分组员通过物理知识,设计对声音吸收效果较好的器件。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学生不仅对噪音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意识到了噪音对人类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培养了绿色环保意识。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合理地把握教学活动中每一个机会进行德育思想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物理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平常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实例,有机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注意将学科知识与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联系起来。
1.结合“分子动理论”的教学,培养学生关于“物质运动永恒性”的观点。
世界的物质性与物质运动的永恒性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我们在开始讲解“分子动理论”时,应广泛联系实际,使学生深刻了解自然界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微观组成是微小的分子、原子等。我们的肉眼虽然看不到这些微观粒子,但其确实存在,且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就是直接和间接的证明。对于人类而言,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不存在“永恒不可知”的东西。
2.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等教学,培养学生关于“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自然界的事物均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在此过程中存在两个状态:量变与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凸透镜成像规律就很好地验证了这一哲学观点:(u:物距、f:焦距)当u
二、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物理学史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为世界科技宝库增添了光彩。比西方早600年,《墨经》一书就论述了杠杆平衡原理,小孔成像及面镜的观察与研究也在世界遥遥领先;我国早在公元前1000年,就知道了磁石指向的妙法,北宋年间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第一次记录了磁偏角的存在。教师运用这些丰富、生动的史料,既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知识,又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报效祖国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物理实验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中明确规定:必修1中3个实验、必修2中1个实验、选修3—1中3个实验、3—3中1个实验、3—4中2个实验、3—5中1个实验作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对象。对于中学生而言,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分组实验机会,教师在每节实验课上,要尽量让学生自由组合,共同熟悉实验仪器,共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共同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共同得出结论,并对结论共同分析和评价;通过参与式的交流合作,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发挥同学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能克服自私与妒忌,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包容,学会分享,既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又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3.在物理研究性学习中实施德育渗透
目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正在试行研究性学习,即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的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通过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成立了物理兴趣小组,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完成了一个研究性课题《噪音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冲击》。整个研究过程,学生自主设计,构思撰写课题申报报告,明确分工,制定了较为详尽的研究计划:①部分组员上网查资料,弄清噪音的参数,对环境的危害程度。②部分组员到公共场所实际测量汽车、人群等产生噪音的实际情况。③部分组员通过物理知识,设计对声音吸收效果较好的器件。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学生不仅对噪音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意识到了噪音对人类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培养了绿色环保意识。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合理地把握教学活动中每一个机会进行德育思想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