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八十年历史的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是一所久负盛名的省级重点中学,是全国百所名校之一。学校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型教师。其中,特级教师8名,高级教师110名,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5名,省级骨干教师14名,市级骨干教师66名。
学校目前拥有92个教学班,约有3500多名学生。学校以分层次教育为突破口,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近年来,学校的高考成绩一直名列全省榜首,重点大学录取率在95%左右,每年约有10%毕业生升入清华、北大。今天的三中已成为黑龙江省基础教育的排头兵,龙头学校。未来的三中将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中学。
办学特色
校训:勤品励学 严谨求是
校风:文明有志 勤奋求实
教风: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学风:刻苦钻研 勇于探索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育人原则: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减轻负担、提高质量、主动活泼、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指导思想:以德育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教育原则:坚持“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和“主动活泼、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
办学模式:即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为主体,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特长和教育科研为两翼”即“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
培养目标:志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合理、特长明显、身心健康、服务社会。
办学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即“四全三特”)。
办学思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由教育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变;达到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现代化示范性高级中学的目标(即“实现两个转变”、“达到一个目标”)。
校史长廊
哈三中文化长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成立于一九二三年十月,初名为中东铁路普育学校,由督办王景春创建,校址在南岗原莫斯科商场第二号房(现省博物馆内)。
一九二六年八月被东省特别区教育局接管,一九二七年改称“东省特别区第三中学”,一九二八年迁到现址。“九·一八”事变后,校址被日伪第四军管区霸占,第三中学并到道外区景阳街的“第二中学”,先后改名为“东省特别区区立师范”、“第二中学”、“第三中学”、“滨江省立哈尔滨市第三国民高等学校”。一九四六年“四·二八”哈尔滨解放后,改名为“松江省立第二中学”。一九五四年三月,迁回现址,校名改为“哈尔滨市第二中学”。一九六四年校名恢复为“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五十年代中期,三中被定为市重点中学。“文革”期间,三中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得到迅速恢复。一九七八年被重新确定为首批办好的省重点中学以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管理三方面的改革,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被评为黑龙江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哈尔滨市第19~24届劳模单位、国家级文明单位,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新世纪初哈三中迁入新校区。国内一流的教学设施,使具有80年历史的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旧貌换新颜。未来的三中,将是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中学。
学校目前拥有92个教学班,约有3500多名学生。学校以分层次教育为突破口,面向全体学生施教,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
近年来,学校的高考成绩一直名列全省榜首,重点大学录取率在95%左右,每年约有10%毕业生升入清华、北大。今天的三中已成为黑龙江省基础教育的排头兵,龙头学校。未来的三中将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中学。
办学特色
校训:勤品励学 严谨求是
校风:文明有志 勤奋求实
教风: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学风:刻苦钻研 勇于探索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育人原则: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减轻负担、提高质量、主动活泼、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指导思想:以德育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教育原则:坚持“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和“主动活泼、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
办学模式:即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为主体,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特长和教育科研为两翼”即“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
培养目标:志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合理、特长明显、身心健康、服务社会。
办学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即“四全三特”)。
办学思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由教育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变;达到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的现代化示范性高级中学的目标(即“实现两个转变”、“达到一个目标”)。
校史长廊
哈三中文化长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成立于一九二三年十月,初名为中东铁路普育学校,由督办王景春创建,校址在南岗原莫斯科商场第二号房(现省博物馆内)。
一九二六年八月被东省特别区教育局接管,一九二七年改称“东省特别区第三中学”,一九二八年迁到现址。“九·一八”事变后,校址被日伪第四军管区霸占,第三中学并到道外区景阳街的“第二中学”,先后改名为“东省特别区区立师范”、“第二中学”、“第三中学”、“滨江省立哈尔滨市第三国民高等学校”。一九四六年“四·二八”哈尔滨解放后,改名为“松江省立第二中学”。一九五四年三月,迁回现址,校名改为“哈尔滨市第二中学”。一九六四年校名恢复为“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五十年代中期,三中被定为市重点中学。“文革”期间,三中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得到迅速恢复。一九七八年被重新确定为首批办好的省重点中学以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管理三方面的改革,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被评为黑龙江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哈尔滨市第19~24届劳模单位、国家级文明单位,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新世纪初哈三中迁入新校区。国内一流的教学设施,使具有80年历史的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旧貌换新颜。未来的三中,将是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