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阅读课链接的几点尝试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l8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本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它书库。”叶圣陶再三强调,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从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
  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就必须把课内阅读指导与课外阅读有机链接。但是,当前中学生课内外阅读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有着严重的“拒绝阅读”症状,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冲破阅读缺失的瓶颈,这几年,我校的语文老师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建立阅读链接渠道
  
  为了建立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联系,初中语文教研组设计了“课内 课外阅读链接成长卡片”,内容主要包括:课内阅读篇目,课外推荐篇目,链接赠言,学生个人档案,课外资料,读书体会等等。要求每位学生在每一单元上完之后都要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填写一张并上交。
  课内与课外阅读链接成长卡片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重要渠道,也是师生在阅读方面做交流的有效途径。任课老师通过“链接赠言”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的内容并对读物作简单评论,如“二十八年的孤岛生活阻止不了鲁滨逊的冒险精神”,推荐《鲁滨逊漂流记》,“十篇散文记录了鲁迅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推荐《朝花夕拾》,这些言简意赅的语言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欲望。学生也通过这张卡片向老师传达着自己阅读的时间、书目等基本情况和自己的阅读志趣、爱好等内容。把每个学生的所有链接卡片放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在一段时间内的阅读轨迹、阅读态度、阅读收获等,所以它也是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成长记录档案。我们每个月挑选优秀的卡片在校园里流动展览,收到相当好的效益。
  
  二.进行阅读内容链接
  
  课内外要链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链接起来。
  (1)前置性阅读
  有些课文所记叙的事情,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就提供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找到切入口,就容易得多了。
  (2)比较性阅读
  即根据所学课文内容或作者选择与之相关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较,同中求异,主要有:
  同一作者的同类作品。学生课内学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师可以介绍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比较阅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可加深学生对作者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其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我们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之后,学生已经对文中群体象征物的象征义有了较透彻的理解,我们又及时印发了高尔基另一首散文诗《鹰之歌》,再要求学生朗读后说说诗中“鹰”和“蛇”的象征义就不是难事了,若再请学生说说这首诗中“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写景句的反衬作用就信手拈来了。
  不用作者的同类作品。学习都德写的小说《最后一课》时,我们同时印发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明确,面对艰难时世,中国人和法国人的寄托有所不同,中国人在于团结反抗,法国人在于默默传承。团结反抗需要勇气,默默承受需要毅力。这样比较阅读后,许多难理解的问题也就有眉目了,许多难解决的问题也可迎刃而解了。
  (3)拓展性阅读
  文本拓展训练来源文本,又要超越文本。如在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刘禹锡的志趣情怀,我们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假如你是陋室的主人,你最想和谁交谈呢?你们在一起,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
  生(1):“我要与杜甫一起共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可悲!”
  生(2):“我要和毛泽东论当今时代英雄。”
  这样的拓展既从课文出发,又延伸到课文之外,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另外,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我校领先港城的多媒体条件,我们将文本阅读向影视观看方向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我们播放电影《骆驼祥子》全剧,教学《老山界》时,选播电视剧《长征》等,学生不仅看得兴致盎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设立阅读链接主要课型
  
  每学期开学各年级语文备课组报学期示范课时,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在导读课、自主阅读课、内外拓展课等新课型上大胆创新,特别鼓励一些骨干教师自主选择课外范文来上公开课、示范课。而且我们对这节公开课成功与否的焦点就在于教者这节课上课内课外是否自然链接了,链接的有效度怎样?链接的密度怎样?一句话,鼓励青年教师用每一节链接得浑然天成的课内外阅读课引领学生去阅读蓝天,阅读生活,阅读未来。
  近几年的尝试与努力,我们看到:学生的阅读习惯明显增强了,学生乐于说了,交际能力获得显著的提高;学生乐于写了,写作能力获得有效的提高。阅读是语文能力的基石,语文素质的高低同阅读有很大的关系。新课标对中小学阅读量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确立“大阅读”观,把教材作为一个点,全面辐射开来引导学生读书,追求阅读范围上的沟通,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构建“课内课外阅读课链接”的机制,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给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天地。
  
  林正梅,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其他文献
鲁迅的乡土文学作品反映的都是绍兴一带农村和小集镇的生活,《社戏》《故乡》《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情结。作者依据故乡生活的经历“复制”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灰色的世态人情画。  一.鲁迅的乡土情结体现在对家乡民俗的描写上  《社戏》是鲁迅小说中唯一从正面宣泄乡土恋情的一篇。浙东一带乡村之间分为一个一个的“社”,每社均有庙。社庙大多临河而建,前面有一片
送别诗在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本文就古人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仪式、送别的思想感情谈点浅薄的看法。    一、送别的时间    唐代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傍晚结合在一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
曾经有一位作者形象地把语文比作是一盘“菜”,一盘男女老幼东西南北皆宜的“大杂烩”,但我们要在这盘“大杂烩”中吃到“特色”,吃出“风味”,并且,要荤素搭配,冷热兼备,干稀俱全。刚开始只感觉这种说法挺新鲜,读完文章细细思量,颇耐人寻味。那么面对这么一盘独特的“大杂烩”,我们该怎样指导作为品尝者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实际,恰到好处地添上独有的佐料,品尝到与众不同的的东西呢?我认为必须“软”“硬”兼施,这
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的古诗词鉴赏可谓“园中百花”“枝头红杏”,五彩缤纷,生机盎然。但许多同学因不得其门而入,望之兴叹,望而却步。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懂诗歌从而取得可人的成绩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鉴赏诗歌意象及意境的基本技法。  诗歌中所描绘的意象(或曰形象),即景、物、人(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它们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包孕着作者的情感,是诗歌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万能钥
读完晓苏的小说《等冯欠欠离婚》,我思考了两个问题。第一,小说的故事是否能够成立,这个故事有何意义?第二,作者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有何特点?  先说第一点。杨耕田等了冯欠欠五年,为冯欠欠作出了巨大的付出,而临近结婚的时候,冯欠欠却投入了别人的怀抱,这可能吗?冯欠欠怎么是这样一个没有人心人性的女人?她在最危难的时候,是杨耕田帮助了她。在五年等待的时间里,杨耕田单是花在她身上的钱,就足足可以砌一座楼房
自新课改以来,教材内容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新教材面广量大,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仅语文学科一学期就要讲完两本必修教材、读完两本选修,选读两本诸如唐诗宋词这样的文学精品……如果我们还是用传统的讲授型课堂教学,不“引导”学生“自主a学习”的话,不仅学生的创新能力难以培养,而且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习惯也很难养成,甚至连老师把新教材“讲”完都不可能。如果能全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带领学生走向自主创新性
生活中我们总喜欢把问题简单化,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古人云:大道至简。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我们应删繁就简,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简约之美。艺术的极致是简单,语文教学要给孩子波纹一样、丝绢一般的美感,就需要在“寻寻觅觅”之后“简简单单”的教。  一.简简单单地预设  首先,课堂理念的预设应该简单。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
孩子,我在等你    孩子   站在掀翻的教室前   我在等你   等你背起书包   走出残垣断壁   等你挽着弟弟   走出废墟瓦砾     孩子   站在推倒的青山下   我在等你   等你在蓝天下   共同呼吸   等你在阳光中   一起嬉戏     孩子   站在温暖的家门口   我在等你   等你伸出小手   牵着爸爸的衣襟   等你张开双臂   扑进妈妈的怀里   一家人相偎相依   
一般来说,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要目标形式的教学。从义务教育的新课程试验开始,大家就一直在探索探究学习怎么实施的问题。我们平常听些公开课、观摩课,发现他们是在探究,但探究的问题不是语文的问题。课文里出现了“桥”,于是就探求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桥”;课文里出现了“四合院”,于是就探求“四合院”的历史变迁;课文里出现了“玻璃”,于是就探求形形色色的玻璃;课文里出现了“言志”,于是就探求人生的诸多理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课堂教学艺术的“光亮”,聚焦学生的“注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是很多教师都极力追求的目标。目前对整体教学思路的构想,对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对导语的策划,都有了较多的探索,遗憾的是很少见到对课堂结尾的探究。良好的课堂结尾是有效课堂的点睛之笔,能够起到推波助澜、深化主旨、更好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作用。因此,对有效课堂教学结尾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有效课堂教学结尾做一点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