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教学手段设计与运用是体育教学设计中的最重要环节,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体育教学的问题。建立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法和试行解决方案,目的是为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在实施教学前,体育教师要对教学行为进行周密的思考和安排,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策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体育教学手段;体育教学;运用
1 教学手段设计和运用的意义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对某一种运动技能教学所采用的直接、具体的方法。教学手段的实施过程(1)实质上就是动员学生的认识能力,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2)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以各种方式反映的有关技能特征的信息);(3)并转化为学生自身肌肉运动的过程。在该过程中,由手段的设计者——教师具体指导运用,而学生则是实施的主体。教学手段可视为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特殊途径,又是学生接受信息和转化为技能行为的途径,它在沟通“教”与“学”两大环节中起着桥梁作用,因此其设计和运用正确与否,对于教学效果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2 教学手段设计和运用的机制
教师在设计和运用教学手段时,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可用以下程序方式来反映:
“技能→理解技能原理(包括:物理学和生物力学原理)→解析技能结构→研究结构之间的衔接特点→获取表现完整技能时应有的、准确的动觉表象→体验完成技能时的心理过程(感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感等)→熟悉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及已有的运动基础→认定教学重点、难点,预见可能出现的教学障碍→选择适宜方法和身体练习,调动学生心理过程,通过学生已有的、运动记忆中的条件反射,对其条件强化或抑制,促成新的条件反射的形成或多个条件反射的连续组合(实际上这已是教学手段设计和试运用的先期阶段),掌握动作方法,克服学习障碍→学生试运用后效果的反馈(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综合效果)→改进后再运用→手段设计和运用完成。”
上述程序是循环返复进行的,在返复过程中不断深化其内涵。
从规律程序中可以看出,技能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现的障碍的预见或认识,是教师设计并运用教学手段的重要诱发原因。
教学手段设计和运用的依据从程序中可以看出无非是运动技术原理、人体生理机制和教学原则。
3 教学手段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教学手段设计和运用的机制具备下列基本特点:
3.1 与完整技能从原理上、结构上是一脉相承的,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3.2 动作方法、方向、速度变化等较完整技能大大简化,或只突出了某一局部结构部分。
3.3 通过手段的实施,同样可以体验或部分体验完整技能应有的心理过程。
3.4 通过手段的实施,有助于理解完整技能的原理,加深对动作结构与人体机能相互适应关系的理解。
3.5 教师能从容地通过语言或形象方式向学生表述手段的方法过程。
3.6 易于变化,对技能各结构的学习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易于向完整技能过渡。
3.7 安全且宜于组织实施。
4 对若干例教学手段设计和运用方法的剖析
4.1 例一 原地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适合初中年级)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掌握原地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身体各部的用力方法。
构思动因:学生不能较好地体会手臂、腰部、腿部及脚部的发力感觉、发力顺序,用力不协调,上、下肢及腰伸肌未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影响了投掷远度。
设计依据:
(1)技术原理和动作特点。
(2)利用学生在各种姿势练习时受到限制体会用力部位。
(3)简单易行、安全。
运用方法:
(1)将投掷进采用“坐姿”、“跪姿”、“直立”、“开立”四种姿势练习。
(2)要求握球和持球进球应握稳,两臂肌肉要紧特别是两手;在动作过程中能控制好球并有利于充分发挥两臂、手指和手腕的力量。“坐姿”体会上肢挥臂动作;“跪姿”体会腰腹肌甩腰、收腹及上肢挥臂的协调用力;“直立”投掷体会腿部、腰腹部及手臂用力感觉;“开立”投掷体会完整用力过程,即两腿蹬伸、收腹、抬体、挥臂、扣腕,同时抬头看球;球出手后,屈膝、收腹、降低重心,团身缓冲的完整技术。
(3)引导学生讨论:
①“坐姿”投掷主要是人体哪里发力?(手臂手腕)
② “跪姿”投掷时哪几个部位发力?(腰腹及手臂手腕)
③ “直立”投掷身体哪几个部位发力?(腿、腰腹肌及手臂手腕)
④ “开立”投掷时又是哪些部位发力?(脚、腿、腰腹股及手臂手腕)
经过实践和讨论达到本教学手段设计和运用的目的。
4.2 例二 快速跑途中、交替变化步幅与步频的练习教学手段: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通过感知觉体验,加深对步幅、步频两影响跑速重要因素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构思动因:学生往往对步幅、步频两因素理解绝对化,忽视了二者既可控制,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设计依据:
(1)运动学原因:快速跑中突然改变步辐或步频中任一因素,由于跑时的惯性,必然导致另一因素相应变化。
(2)生理学原因:条件反射机制中,条件发生变化,原反射机制相应变化。
(3)安全,宜于实施。
运用方法:
(1)按图2画出跑道。
(2)要求学生通过快跑段获得较快跑速,接着踩上每一短线继续跑进,一线一步,注意感知觉的变化。(反复进行数次)
(3)引导学生讨论:
①步幅和步频是否可加以控制?(踩线跑说明可以控制) ②步幅和步频两因素中,如其一发生变化,另一因素是否受制约而相应变化了。(变化了)
③因此不能盲目地追求步频加快或增大步幅,而需寻找出适合自己的、合理的相互匹配关系,才是提高跑速的合理途径。
经过实践和讨论达到本教学手段设计和运用的目的。
4.3 例三 背越式跳高模式助跑练习教学手段(适合高中年级)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掌握弧线助跑方法。
构思动因:学生不适应弧线助跑方法,跑弧线时,身体向弧心倾斜不够,踏跳腿一侧髋、膝、踝关节弯屈程度不理想,下肢伸肌未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影响了起跳效果。
设计依据:
(1)技术原理和动作特点。
(2)利用学生在练习时受到限制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保护性反射机制。
(3)简单易行、安全。
运用方法:
(1)将已确定的助跑路线向两侧阔开成宽20~30cm的狭窄助跑道,在弧形段道外侧向内倾斜地插1~2支竹制简易标枪,道内侧放置若干块软质标志物(海棉块或塑胶软片)(见图3)。
(2)要求学生助跑时,不得踩标志物和触斜竿。
(3)学生在练习时,起先是被动向里倾斜身体,经反复练习,形成动力定型,最终达到自动化。
5 结束语
5.1 教学手段实际上难以规定成范本供教师统一使用,无论设计或运用只能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对教学对象的熟悉和教学实际的需要。
5.2 教学手段可以变化多端,要靠教师去创新,它的运用是灵活的,在于教师如何理解手段的含意,和力图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
5.3 体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技能教材的理性知识,并勇于实践,取得感性认识。
5.4 体育教师应具备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尽量熟悉教学对象的特点,这些是设计和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章红兰,程海亮. 运用教学设计手段优化体育教学过程[J].湖北体育科技,2002(4):131-132.
[2]柴娇.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6(5).
[3]丁香.高职体育课基本部分教学设计的运用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
[4]孙建顺.例析图片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与运用[J].体育教学,2013(3):39.
[5]曾龙威.浅谈影响背越式跳高起跳效果的因素[J].体育师友,2004(1):28.
[6]邱宝勤.关于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技术动作的几点认识[J].体育教学,2012(10):66.
关键词:体育教学手段;体育教学;运用
1 教学手段设计和运用的意义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对某一种运动技能教学所采用的直接、具体的方法。教学手段的实施过程(1)实质上就是动员学生的认识能力,包括:感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2)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以各种方式反映的有关技能特征的信息);(3)并转化为学生自身肌肉运动的过程。在该过程中,由手段的设计者——教师具体指导运用,而学生则是实施的主体。教学手段可视为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特殊途径,又是学生接受信息和转化为技能行为的途径,它在沟通“教”与“学”两大环节中起着桥梁作用,因此其设计和运用正确与否,对于教学效果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2 教学手段设计和运用的机制
教师在设计和运用教学手段时,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可用以下程序方式来反映:
“技能→理解技能原理(包括:物理学和生物力学原理)→解析技能结构→研究结构之间的衔接特点→获取表现完整技能时应有的、准确的动觉表象→体验完成技能时的心理过程(感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感等)→熟悉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及已有的运动基础→认定教学重点、难点,预见可能出现的教学障碍→选择适宜方法和身体练习,调动学生心理过程,通过学生已有的、运动记忆中的条件反射,对其条件强化或抑制,促成新的条件反射的形成或多个条件反射的连续组合(实际上这已是教学手段设计和试运用的先期阶段),掌握动作方法,克服学习障碍→学生试运用后效果的反馈(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综合效果)→改进后再运用→手段设计和运用完成。”
上述程序是循环返复进行的,在返复过程中不断深化其内涵。
从规律程序中可以看出,技能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现的障碍的预见或认识,是教师设计并运用教学手段的重要诱发原因。
教学手段设计和运用的依据从程序中可以看出无非是运动技术原理、人体生理机制和教学原则。
3 教学手段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教学手段设计和运用的机制具备下列基本特点:
3.1 与完整技能从原理上、结构上是一脉相承的,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3.2 动作方法、方向、速度变化等较完整技能大大简化,或只突出了某一局部结构部分。
3.3 通过手段的实施,同样可以体验或部分体验完整技能应有的心理过程。
3.4 通过手段的实施,有助于理解完整技能的原理,加深对动作结构与人体机能相互适应关系的理解。
3.5 教师能从容地通过语言或形象方式向学生表述手段的方法过程。
3.6 易于变化,对技能各结构的学习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易于向完整技能过渡。
3.7 安全且宜于组织实施。
4 对若干例教学手段设计和运用方法的剖析
4.1 例一 原地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适合初中年级)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掌握原地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身体各部的用力方法。
构思动因:学生不能较好地体会手臂、腰部、腿部及脚部的发力感觉、发力顺序,用力不协调,上、下肢及腰伸肌未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影响了投掷远度。
设计依据:
(1)技术原理和动作特点。
(2)利用学生在各种姿势练习时受到限制体会用力部位。
(3)简单易行、安全。
运用方法:
(1)将投掷进采用“坐姿”、“跪姿”、“直立”、“开立”四种姿势练习。
(2)要求握球和持球进球应握稳,两臂肌肉要紧特别是两手;在动作过程中能控制好球并有利于充分发挥两臂、手指和手腕的力量。“坐姿”体会上肢挥臂动作;“跪姿”体会腰腹肌甩腰、收腹及上肢挥臂的协调用力;“直立”投掷体会腿部、腰腹部及手臂用力感觉;“开立”投掷体会完整用力过程,即两腿蹬伸、收腹、抬体、挥臂、扣腕,同时抬头看球;球出手后,屈膝、收腹、降低重心,团身缓冲的完整技术。
(3)引导学生讨论:
①“坐姿”投掷主要是人体哪里发力?(手臂手腕)
② “跪姿”投掷时哪几个部位发力?(腰腹及手臂手腕)
③ “直立”投掷身体哪几个部位发力?(腿、腰腹肌及手臂手腕)
④ “开立”投掷时又是哪些部位发力?(脚、腿、腰腹股及手臂手腕)
经过实践和讨论达到本教学手段设计和运用的目的。
4.2 例二 快速跑途中、交替变化步幅与步频的练习教学手段: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通过感知觉体验,加深对步幅、步频两影响跑速重要因素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构思动因:学生往往对步幅、步频两因素理解绝对化,忽视了二者既可控制,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设计依据:
(1)运动学原因:快速跑中突然改变步辐或步频中任一因素,由于跑时的惯性,必然导致另一因素相应变化。
(2)生理学原因:条件反射机制中,条件发生变化,原反射机制相应变化。
(3)安全,宜于实施。
运用方法:
(1)按图2画出跑道。
(2)要求学生通过快跑段获得较快跑速,接着踩上每一短线继续跑进,一线一步,注意感知觉的变化。(反复进行数次)
(3)引导学生讨论:
①步幅和步频是否可加以控制?(踩线跑说明可以控制) ②步幅和步频两因素中,如其一发生变化,另一因素是否受制约而相应变化了。(变化了)
③因此不能盲目地追求步频加快或增大步幅,而需寻找出适合自己的、合理的相互匹配关系,才是提高跑速的合理途径。
经过实践和讨论达到本教学手段设计和运用的目的。
4.3 例三 背越式跳高模式助跑练习教学手段(适合高中年级)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掌握弧线助跑方法。
构思动因:学生不适应弧线助跑方法,跑弧线时,身体向弧心倾斜不够,踏跳腿一侧髋、膝、踝关节弯屈程度不理想,下肢伸肌未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影响了起跳效果。
设计依据:
(1)技术原理和动作特点。
(2)利用学生在练习时受到限制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保护性反射机制。
(3)简单易行、安全。
运用方法:
(1)将已确定的助跑路线向两侧阔开成宽20~30cm的狭窄助跑道,在弧形段道外侧向内倾斜地插1~2支竹制简易标枪,道内侧放置若干块软质标志物(海棉块或塑胶软片)(见图3)。
(2)要求学生助跑时,不得踩标志物和触斜竿。
(3)学生在练习时,起先是被动向里倾斜身体,经反复练习,形成动力定型,最终达到自动化。
5 结束语
5.1 教学手段实际上难以规定成范本供教师统一使用,无论设计或运用只能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对教学对象的熟悉和教学实际的需要。
5.2 教学手段可以变化多端,要靠教师去创新,它的运用是灵活的,在于教师如何理解手段的含意,和力图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
5.3 体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技能教材的理性知识,并勇于实践,取得感性认识。
5.4 体育教师应具备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尽量熟悉教学对象的特点,这些是设计和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章红兰,程海亮. 运用教学设计手段优化体育教学过程[J].湖北体育科技,2002(4):131-132.
[2]柴娇.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6(5).
[3]丁香.高职体育课基本部分教学设计的运用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2(1).
[4]孙建顺.例析图片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与运用[J].体育教学,2013(3):39.
[5]曾龙威.浅谈影响背越式跳高起跳效果的因素[J].体育师友,2004(1):28.
[6]邱宝勤.关于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技术动作的几点认识[J].体育教学,2012(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