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官员读书热,近年来成为舆论颇为关注的话题。江苏省委召开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省委书记罗志军向现场的官员推荐了3本书。罗志军的荐书单是一个有趣的组合,《精神的力量》回顾了过去,《中国震撼》解释了现在,《创业的国度》则预示着未来。
2011年8月19日,江苏省委召开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省委书记罗志军发表讲话。在会议结束时,罗志军做了25分钟的脱稿讲话,向现场的官员推荐了3本书:《精神的力量》、《中国震撼》和《创业的国度》。
《精神的力量》是人民日报理论版的“寻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系列文章汇编而成的书,其中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
《中国震撼》的作者张维为曾担任邓小平的英文翻译。他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涵义,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创业的国度》被称为“回答了一个价值数亿美元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让以色列——一个仅有710万人口、笼罩着战争阴影、没有自然资源的国家——产生了如此多的新兴公司,甚至比加拿大、日本、中国、印度、英国等大国都多?
这是一份颇为有趣的书单,罗志军花了25分钟来解释他为什么会推荐这3本书。
之所以推荐《精神的力量》,罗志军说,是源于他与《他改变中国——江泽民传》作者库恩,以及以色列外交部一位学习过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的司长的交流。他们从自己的角度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成功,以及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前景的乐观。这让罗志军心生感触:“我们学习总书记‘七一’讲话,要深刻理解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提起《中国震撼》,罗志军说:“我一口气从头看到尾,它从正面角度介绍了中国为什么崛起,靠什么崛起,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崛起。我们常常讲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要增强忧患意识,不能被别人捧杀,不能对自己估计过高。但我们首先要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信心有勇气有胆略。我们固然还是要保持谦虚谨慎,但中国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创业的国度》,罗志军说:“过去我们学习新加坡,注重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来吸引世界各地企业前来投资。而以色列是以创新创业为主的,它主要不是引进国外的企业,全都是以色列犹太人自己创业,技术水平绝对是处于世界前沿。现在我们仍然要学习新加坡的经验,但更不能放过学习以色列,特别要在全省大力弘扬以创新创业创优为核心的新时期江苏精神。”
罗志军此番讲话后来被媒体广泛报道并引发社会热议。
书单的意味
罗志军的荐书单是一个有趣的组合,《精神的力量》回顾了过去,《中国震撼》解释了现在,《创业的国度》则预示着未来。
这个精炼的书单组合几乎代表了当下官方荐书的几个方向,不但反映了当下的问题,又提供了药方:对于信仰的缺失,《精神的力量》给出了历史的答案;对于迅速崛起的大国的世界定位,《中国震撼》提供了解释;对于转型发展之路,《创业的国度》提供了借鉴。
事实上,官方虽未明确提出这三个问题,但从选书的取向不难探寻其初衷。
对于未来的探寻,各地大力推荐财经类书籍,可见主政者们的良苦用心。而且,这已经成为各地荐书的主要内容。
对于历史的追溯,习近平曾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给出了解释:“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深对我们党光辉历史的认识,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震撼》一书。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如何认知当下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和影响成为中外关注的话题。过去,虽有《中国不高兴》等尝试做此阐述的书,但是,宫方并未将这些常有民族主义情绪的书籍纳入主流话语体系。
中央第三批荐书目录中的《复兴之路》,尝试对此话题进行论述。要从自身出发,也要将外部世界的元素纳入。《中国震撼》虽然尚未进入中央荐书目录,但已经成为多个地方政府荐书必备。而其在过去一年的风头,除了党史著作外,几难有匹敌。
《求是》杂志社总编辑张晓林2011@4月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中国震撼”是一种什么样的震撼》,阐述此书的意义。
在他看来,这本书解答了中国在短短的时间内所发生的奇迹股的变化,其魔力所在、奥秘所在这个“时代之谜”。“对于这个答案或许会有不同看法和评说,但在思想界、学术界乃至社会生活中所引起的冲击和热议则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说在对中国的发展持有种种顽固偏见和肤浅短视的议论那里,也不失为一个‘震撼’。”
这本书将“中国震撼”总结为“和平发展崛起的震撼”、“发展模式崛起的震撼”和“政治价值观念崛起的震撼”。
官员读书少?
过去这些年,官方对于推进官员读书可谓不遗余力。
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之前,中央对于领导干部学习的重要性早有论述。早在2001年5月,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高峰会议”上,时任中其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就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此后,曾庆红指出要“贯彻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创建学习型政党”。
2004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
尽管学习型政党建设和官方荐书正成为官员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官员的读书习惯仍然有待培养。
为了解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状况,2011年5月,国家行政学院和《光明日报》组成联合调研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读书数量上看,一年读20本书以上的占12.1%,读6~10本书的占33.6%,读1~5本书的占521%,也有个别的(22%)被调查者“基本不读书”。
从读书时间上看,每周读书学习10小时以上的占16 8%,7~10小时的占22 3%,4~7小时的占41.7%,0~4小时的占19.2%,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每周读书时间在4小时以上。
在被调查的领导干部中,阅读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占41%,阅读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的占40.4%,阅读过《国情备忘录》的占27.1%。
调查显示,工作和应酬繁重成为读书时间被挤占的主要原因。但也有12.7%的人认为,“书本理论脱离实际,滞后于实践”,认为“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的有165%,“学而不思,学用脱节,不愿读书”的有13.1%。
这种状况需要改变,否则按此数据,仅中央推荐的四批书目,多数干部要读完还颇需时日。
(摘自《嘹望东方周刊》2012年第5期)
2011年8月19日,江苏省委召开全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省委书记罗志军发表讲话。在会议结束时,罗志军做了25分钟的脱稿讲话,向现场的官员推荐了3本书:《精神的力量》、《中国震撼》和《创业的国度》。
《精神的力量》是人民日报理论版的“寻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系列文章汇编而成的书,其中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
《中国震撼》的作者张维为曾担任邓小平的英文翻译。他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涵义,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创业的国度》被称为“回答了一个价值数亿美元的问题”:究竟是什么让以色列——一个仅有710万人口、笼罩着战争阴影、没有自然资源的国家——产生了如此多的新兴公司,甚至比加拿大、日本、中国、印度、英国等大国都多?
这是一份颇为有趣的书单,罗志军花了25分钟来解释他为什么会推荐这3本书。
之所以推荐《精神的力量》,罗志军说,是源于他与《他改变中国——江泽民传》作者库恩,以及以色列外交部一位学习过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的司长的交流。他们从自己的角度解读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成功,以及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前景的乐观。这让罗志军心生感触:“我们学习总书记‘七一’讲话,要深刻理解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提起《中国震撼》,罗志军说:“我一口气从头看到尾,它从正面角度介绍了中国为什么崛起,靠什么崛起,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崛起。我们常常讲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要增强忧患意识,不能被别人捧杀,不能对自己估计过高。但我们首先要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信心有勇气有胆略。我们固然还是要保持谦虚谨慎,但中国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创业的国度》,罗志军说:“过去我们学习新加坡,注重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来吸引世界各地企业前来投资。而以色列是以创新创业为主的,它主要不是引进国外的企业,全都是以色列犹太人自己创业,技术水平绝对是处于世界前沿。现在我们仍然要学习新加坡的经验,但更不能放过学习以色列,特别要在全省大力弘扬以创新创业创优为核心的新时期江苏精神。”
罗志军此番讲话后来被媒体广泛报道并引发社会热议。
书单的意味
罗志军的荐书单是一个有趣的组合,《精神的力量》回顾了过去,《中国震撼》解释了现在,《创业的国度》则预示着未来。
这个精炼的书单组合几乎代表了当下官方荐书的几个方向,不但反映了当下的问题,又提供了药方:对于信仰的缺失,《精神的力量》给出了历史的答案;对于迅速崛起的大国的世界定位,《中国震撼》提供了解释;对于转型发展之路,《创业的国度》提供了借鉴。
事实上,官方虽未明确提出这三个问题,但从选书的取向不难探寻其初衷。
对于未来的探寻,各地大力推荐财经类书籍,可见主政者们的良苦用心。而且,这已经成为各地荐书的主要内容。
对于历史的追溯,习近平曾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给出了解释:“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深对我们党光辉历史的认识,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震撼》一书。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如何认知当下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和影响成为中外关注的话题。过去,虽有《中国不高兴》等尝试做此阐述的书,但是,宫方并未将这些常有民族主义情绪的书籍纳入主流话语体系。
中央第三批荐书目录中的《复兴之路》,尝试对此话题进行论述。要从自身出发,也要将外部世界的元素纳入。《中国震撼》虽然尚未进入中央荐书目录,但已经成为多个地方政府荐书必备。而其在过去一年的风头,除了党史著作外,几难有匹敌。
《求是》杂志社总编辑张晓林2011@4月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中国震撼”是一种什么样的震撼》,阐述此书的意义。
在他看来,这本书解答了中国在短短的时间内所发生的奇迹股的变化,其魔力所在、奥秘所在这个“时代之谜”。“对于这个答案或许会有不同看法和评说,但在思想界、学术界乃至社会生活中所引起的冲击和热议则是肯定的,甚至可以说在对中国的发展持有种种顽固偏见和肤浅短视的议论那里,也不失为一个‘震撼’。”
这本书将“中国震撼”总结为“和平发展崛起的震撼”、“发展模式崛起的震撼”和“政治价值观念崛起的震撼”。
官员读书少?
过去这些年,官方对于推进官员读书可谓不遗余力。
在十七届四中全会之前,中央对于领导干部学习的重要性早有论述。早在2001年5月,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高峰会议”上,时任中其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就提出了“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此后,曾庆红指出要“贯彻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创建学习型政党”。
2004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党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
尽管学习型政党建设和官方荐书正成为官员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官员的读书习惯仍然有待培养。
为了解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状况,2011年5月,国家行政学院和《光明日报》组成联合调研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读书数量上看,一年读20本书以上的占12.1%,读6~10本书的占33.6%,读1~5本书的占521%,也有个别的(22%)被调查者“基本不读书”。
从读书时间上看,每周读书学习10小时以上的占16 8%,7~10小时的占22 3%,4~7小时的占41.7%,0~4小时的占19.2%,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每周读书时间在4小时以上。
在被调查的领导干部中,阅读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占41%,阅读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读本》的占40.4%,阅读过《国情备忘录》的占27.1%。
调查显示,工作和应酬繁重成为读书时间被挤占的主要原因。但也有12.7%的人认为,“书本理论脱离实际,滞后于实践”,认为“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的有165%,“学而不思,学用脱节,不愿读书”的有13.1%。
这种状况需要改变,否则按此数据,仅中央推荐的四批书目,多数干部要读完还颇需时日。
(摘自《嘹望东方周刊》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