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研修是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解决老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校本研修调动了教师再学习、再创造的激情,有助于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一、校本研修的方式
校本研修核心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个人研修
教师个人研修是建立于教学经验基础上的,是校本研修活动的起点,是承担“校本研修的个人责任”的具体落实,教师只有在回顾基础上提出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即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及结果的审视和分析过程。
反思沉淀模式:充分利用暑假和寒假,开展个人反思活动,组织外出学习培训,坚持学后反思教学,总结教学中的失误,警示自己时刻注意防范失误的再次发生。在学习沉淀的基础上,开展技能训练、教学竞赛、专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一系列有效活动。
网络学习模式: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继教培训网络研修,学习和借鉴同行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能够更及时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专题论坛、主题沙龙、校内反思写作、微信群交流等。
自主学习模式:在学校统一购书,开展读书学习评比活动和统一选择自己最需要、最喜欢的个性化教学理论、读书学习、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订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自主学习模式是促进学科基本功的主要方式,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策略,使教学实施及师生的共同发展得到了较好的协调。如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同课异构、微格教学、案例分析等。
2.小组研修
同伴互助模式:同伴互助是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校本研修的基本形式,它是建立在教师合作基础之上,力求通过合作互动,同伴之间相互影响,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学科教研小组跨校区联研,名师工作室精研,主題活动专研,热点活动钻研。基于校际合作同伴互助模式的研修方式:对口支教、跨校培训、项目合作、基地活动、校际结对、区域联盟等。
师徒互动模式:即师徒发展—青蓝工程—师父带徒,它是建立在优秀教师和新入校教师之间“以老带新”的基础上,力求通过优秀老教师的影响,以二人小组的形式进行研究。
主题联盟模式:如我校主张“发现教育”活动,这个活动是建立在中国教育科学院和海淀区教育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力求通过校外名家研究员,以校内执行小组、跨校研究员和种子教师的形式进行主题研究小组分类来进行研究。基于主题联盟的研修方式:骨干引领、分类互助、科研活动、同台展示、兴趣联盟等。
3.专家研修
校本研修的实质是理念和实践的结合,其虽然基于学校,对学校问题进行研究、提升,需要专家的专业指导和学术
支持。
师德建设:师德建设是校本研修的根本,也是校本研修的首要任务,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规范师德建设即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树立“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基于师德建设的研修方式:主题班会、班主任培训、家长学校、入境教育、心理生涯规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教育活动。
理论提升:是校本研修的保障,是对教师的价值观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强化理论提升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基于理论提升的研修方式:主题论坛活动和大讲堂;专题讲座;案例
点评。
专业引领(专业提升):是校本研修的核心,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基于专家引领的研修方式:专题讲座;案例点评;咨询诊断;交流研讨;名师工作室等。
二、案例分析
1.“优质问题”教研化
基于“优质问题”的“发现课堂”校本实践主题探究需求,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决定在高中部语文、英语、化学、生物和小学部英语学科这四个学科开展课堂研讨活动,目的是深入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所,把主题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标,深度探究,形成模式。
第一,开展主题报告。学校开展校长校本研修主题报告《基于“发现教育”之“发现课堂”实践探究》,阐述了“发现课堂”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场域,是学校育人和发现教师风格和特色的主渠道,是提升“教师校本研修”实效性之特色方略。就如何成为一名“四有”好老师,进行了深入浅出地阐述。
第二,进行学科研修。语文教师冯晓研的授课主题是“让说理更有力”,以优质问题“情”导向展开了系列探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英语教师徐亮的校本课堂主题是“Conflict Resolution”,突出问题“冲突”,从文本信息产生的不同观点,展开了批判性思维论述。从学生经历过的熟悉场景出发,对如何解决矛盾,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化学教师刘莹的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电源》,以焦点问题“电池”引入,通过对生活中典型电池的分析产生认识碰撞,不断展开讨论,在认识构建过程中,认识到原电池及化学电源的本质,形成认识模型;生物教师张红艳的校本课程展示主题“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通过关注一些细菌能够以尿素为氮源,这些细菌能合成脲酶,通过降解尿素作为其生长的氮源,并不断发现这类细菌可以通过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并通过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
第三,进行主题交流。在学科研修结束后,各学科主任组织了上课、听课和评课,并总结本学科教师在课堂中的问题,聚焦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语文:高中语文学科校本教研有效途径的探索与思考;英语:在“发现的课堂”中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品质”的培养;化学: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化学课堂;生物:基于“发现教育”的生物课堂教学行动探索。 第四,進行专家指导。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杨光进行了“如何理解基于发现教育的课堂关键要素”的指导点评,从课堂教学、学习评价和校本研修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2.建立学习共同体
学校将教师互教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师教育活动。在学校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如进行同伴互助、专业和专家引领等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青蓝工程”是2012年提出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其中,“五个一”活动是青年教师入职半年以后先后经过区、校两级培训,其主要内容是教学业务比赛,即一本教案、一堂展示课、一次说课、一个演讲、一篇案例。每年新进青年教师都要参加教学设计,案例撰写,讲课、说课和演讲活动。
在“五个一”说课比赛中,教师现场抽签决定比赛的顺序,说课比赛分三个会场有序展开。青年教师们按照抽签顺序依次上场,他们流畅的语言表述,精简的PPT展现,无不充分地显示了青年教师在求学期间奠定的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自入职以来积累的授课经验。
“五个一”说课比赛分理科、文科和小学部三大赛场,三场比赛的评委12人,参赛青年教师32人,他们来自校本部、小学部、南校区和通州校区,先后进行自定主题演讲,这一活动体现了青年教师基本素质,展现了他们的讲课风格和教育教学观点,更体现了每一位教师对工作岗位和教育的挚爱。
理科赛场—理性引领梦想。高振红老师在实施发现教育的路上静待花开;韩艳花老师在主题“玩中学”给了学生超出预想的收获;刘聪老师立志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种子人才;刘艳老师客观分析专业前景为学生建议专业选择;刘远野老师在新教师成长的路上坚守着教育的信仰;秦佳佳老师在初为人师的路上收获着幸福;王迪老师在教书过程中时时温暖着所谓“差生”;吴小乐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对生物教学展开了新的思考;杨舟老师讲述了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影响;杨秀老师让时间见证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奉献;袁红菊老师在成长过程中用心发现自己、发现身边的好老师;朱江老师作为通州校区来本部交流的老师用心发现、不辱
使命。高丽红老师忘我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行,顾小家更为国家。
文科赛场—情怀领航希望。陈晓敏老师在如画般的青春中做出了无悔的选择;胡月娇老师将一名白日梦想家的美梦融入了现实;刘倩老师在勤于发现、深度发掘的过程中实现了师生共同发展;李玥老师在寻找教学风格的道路上,用专业踏实的态度穿过重重考验;刘鑫磊老师的师德作风完美地诠释了教师的爱;蔺晓辉老师用知识、才华以及无私的爱给孩子的青春最好的陪伴;王喆老师用辛勤和汗水成就了教师的光荣与梦想;王姗姗老师用专业和人格的魅力拨动着学生的心弦;肖璐老师以专业之姿行走在发现之旅的道路上;赵蕊老师抵达幸福的明天是孩子们给予的动力;张笑非老师在隐性显性化中发现了学生的潜力;赵玲玲老师的责任心和爱心则是她一生教育的
追求。
小学部赛场—爱心铸就未来。焦点老师在质疑声中发现了数学的力量;单海燕老师在工作中坚持自己静待花香的理念;佟明秀老师在这个快乐的地方发现孩子优长、陪伴他们健康成长;张妍老师引导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当家做主;张建新老师深刻地描绘了如何践行教是为了不教;张若诗老师在实践的过程中领略了发现的
力量。
教师是参与的主体,只有教师发挥主动性,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素质。它既满足教师的需要,也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两者有机协调和统一。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email protected]
一、校本研修的方式
校本研修核心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个人研修
教师个人研修是建立于教学经验基础上的,是校本研修活动的起点,是承担“校本研修的个人责任”的具体落实,教师只有在回顾基础上提出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去解决问题。即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及结果的审视和分析过程。
反思沉淀模式:充分利用暑假和寒假,开展个人反思活动,组织外出学习培训,坚持学后反思教学,总结教学中的失误,警示自己时刻注意防范失误的再次发生。在学习沉淀的基础上,开展技能训练、教学竞赛、专题(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一系列有效活动。
网络学习模式: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继教培训网络研修,学习和借鉴同行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和思考,并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增长自己的见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使自己能够更及时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专题论坛、主题沙龙、校内反思写作、微信群交流等。
自主学习模式:在学校统一购书,开展读书学习评比活动和统一选择自己最需要、最喜欢的个性化教学理论、读书学习、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然后制订自培计划,并实施计划,以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自主学习模式是促进学科基本功的主要方式,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策略,使教学实施及师生的共同发展得到了较好的协调。如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同课异构、微格教学、案例分析等。
2.小组研修
同伴互助模式:同伴互助是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校本研修的基本形式,它是建立在教师合作基础之上,力求通过合作互动,同伴之间相互影响,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学科教研小组跨校区联研,名师工作室精研,主題活动专研,热点活动钻研。基于校际合作同伴互助模式的研修方式:对口支教、跨校培训、项目合作、基地活动、校际结对、区域联盟等。
师徒互动模式:即师徒发展—青蓝工程—师父带徒,它是建立在优秀教师和新入校教师之间“以老带新”的基础上,力求通过优秀老教师的影响,以二人小组的形式进行研究。
主题联盟模式:如我校主张“发现教育”活动,这个活动是建立在中国教育科学院和海淀区教育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力求通过校外名家研究员,以校内执行小组、跨校研究员和种子教师的形式进行主题研究小组分类来进行研究。基于主题联盟的研修方式:骨干引领、分类互助、科研活动、同台展示、兴趣联盟等。
3.专家研修
校本研修的实质是理念和实践的结合,其虽然基于学校,对学校问题进行研究、提升,需要专家的专业指导和学术
支持。
师德建设:师德建设是校本研修的根本,也是校本研修的首要任务,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规范师德建设即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树立“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基于师德建设的研修方式:主题班会、班主任培训、家长学校、入境教育、心理生涯规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教育活动。
理论提升:是校本研修的保障,是对教师的价值观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强化理论提升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基于理论提升的研修方式:主题论坛活动和大讲堂;专题讲座;案例
点评。
专业引领(专业提升):是校本研修的核心,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基于专家引领的研修方式:专题讲座;案例点评;咨询诊断;交流研讨;名师工作室等。
二、案例分析
1.“优质问题”教研化
基于“优质问题”的“发现课堂”校本实践主题探究需求,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决定在高中部语文、英语、化学、生物和小学部英语学科这四个学科开展课堂研讨活动,目的是深入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所,把主题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标,深度探究,形成模式。
第一,开展主题报告。学校开展校长校本研修主题报告《基于“发现教育”之“发现课堂”实践探究》,阐述了“发现课堂”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场域,是学校育人和发现教师风格和特色的主渠道,是提升“教师校本研修”实效性之特色方略。就如何成为一名“四有”好老师,进行了深入浅出地阐述。
第二,进行学科研修。语文教师冯晓研的授课主题是“让说理更有力”,以优质问题“情”导向展开了系列探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英语教师徐亮的校本课堂主题是“Conflict Resolution”,突出问题“冲突”,从文本信息产生的不同观点,展开了批判性思维论述。从学生经历过的熟悉场景出发,对如何解决矛盾,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化学教师刘莹的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电源》,以焦点问题“电池”引入,通过对生活中典型电池的分析产生认识碰撞,不断展开讨论,在认识构建过程中,认识到原电池及化学电源的本质,形成认识模型;生物教师张红艳的校本课程展示主题“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通过关注一些细菌能够以尿素为氮源,这些细菌能合成脲酶,通过降解尿素作为其生长的氮源,并不断发现这类细菌可以通过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并通过梯度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
第三,进行主题交流。在学科研修结束后,各学科主任组织了上课、听课和评课,并总结本学科教师在课堂中的问题,聚焦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语文:高中语文学科校本教研有效途径的探索与思考;英语:在“发现的课堂”中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品质”的培养;化学: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化学课堂;生物:基于“发现教育”的生物课堂教学行动探索。 第四,進行专家指导。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杨光进行了“如何理解基于发现教育的课堂关键要素”的指导点评,从课堂教学、学习评价和校本研修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2.建立学习共同体
学校将教师互教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师教育活动。在学校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如进行同伴互助、专业和专家引领等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的“青蓝工程”是2012年提出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其中,“五个一”活动是青年教师入职半年以后先后经过区、校两级培训,其主要内容是教学业务比赛,即一本教案、一堂展示课、一次说课、一个演讲、一篇案例。每年新进青年教师都要参加教学设计,案例撰写,讲课、说课和演讲活动。
在“五个一”说课比赛中,教师现场抽签决定比赛的顺序,说课比赛分三个会场有序展开。青年教师们按照抽签顺序依次上场,他们流畅的语言表述,精简的PPT展现,无不充分地显示了青年教师在求学期间奠定的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自入职以来积累的授课经验。
“五个一”说课比赛分理科、文科和小学部三大赛场,三场比赛的评委12人,参赛青年教师32人,他们来自校本部、小学部、南校区和通州校区,先后进行自定主题演讲,这一活动体现了青年教师基本素质,展现了他们的讲课风格和教育教学观点,更体现了每一位教师对工作岗位和教育的挚爱。
理科赛场—理性引领梦想。高振红老师在实施发现教育的路上静待花开;韩艳花老师在主题“玩中学”给了学生超出预想的收获;刘聪老师立志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种子人才;刘艳老师客观分析专业前景为学生建议专业选择;刘远野老师在新教师成长的路上坚守着教育的信仰;秦佳佳老师在初为人师的路上收获着幸福;王迪老师在教书过程中时时温暖着所谓“差生”;吴小乐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对生物教学展开了新的思考;杨舟老师讲述了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影响;杨秀老师让时间见证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奉献;袁红菊老师在成长过程中用心发现自己、发现身边的好老师;朱江老师作为通州校区来本部交流的老师用心发现、不辱
使命。高丽红老师忘我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行,顾小家更为国家。
文科赛场—情怀领航希望。陈晓敏老师在如画般的青春中做出了无悔的选择;胡月娇老师将一名白日梦想家的美梦融入了现实;刘倩老师在勤于发现、深度发掘的过程中实现了师生共同发展;李玥老师在寻找教学风格的道路上,用专业踏实的态度穿过重重考验;刘鑫磊老师的师德作风完美地诠释了教师的爱;蔺晓辉老师用知识、才华以及无私的爱给孩子的青春最好的陪伴;王喆老师用辛勤和汗水成就了教师的光荣与梦想;王姗姗老师用专业和人格的魅力拨动着学生的心弦;肖璐老师以专业之姿行走在发现之旅的道路上;赵蕊老师抵达幸福的明天是孩子们给予的动力;张笑非老师在隐性显性化中发现了学生的潜力;赵玲玲老师的责任心和爱心则是她一生教育的
追求。
小学部赛场—爱心铸就未来。焦点老师在质疑声中发现了数学的力量;单海燕老师在工作中坚持自己静待花香的理念;佟明秀老师在这个快乐的地方发现孩子优长、陪伴他们健康成长;张妍老师引导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当家做主;张建新老师深刻地描绘了如何践行教是为了不教;张若诗老师在实践的过程中领略了发现的
力量。
教师是参与的主体,只有教师发挥主动性,解决自己教育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素质。它既满足教师的需要,也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两者有机协调和统一。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