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架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jx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鹰架理论”由维果斯基提出,他把教育者利用社会文化帮助教育对象建构高级心智的方法称为鹰架,我园尝试运用鹰架的策略,帮助保育教师把单纯的保育劳动转型为保教并重的教育智慧型工作。
  一、低层次的距离策略,支架保育教师知晓工作的职责
  让保育教师在具体、微观的教育情境中,直接面对正在发生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并感悟问题解决的教育原理,这种低层次的距离策略,可以支架保育教师更快地知晓工作的职责。而管理者、教师、其他保育同事都可以成为其专业发展的鹰架者。
  案例一:变混乱为有序
  开学第一天吃早点时间到了,保育教师和班上教师一起还在哄着哭闹的幼儿。园长发现小二班教室中桌椅、玩具摆放混乱,马上对保育教师说:“哭的孩子让老师照顾,我们一起把玩具收拾、整理好,将桌子摆放到进餐的位置,孩子随着室内环境变化会调整自己行为的。”果然。当教室变成进餐的环境,饼干放到餐桌上后,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了自己应该坐的位置,室内变得井然有序了。保育教师感慨地说:“我明白了,无言的行动也能教育孩子。”第二天,园长在午点之后的游戏时间去小二班查看,保育教师反映:“在孩子吃午点的时间内,我把区域游戏材料摆放好,那些不哭的孩子吃完午点就开开心心进区玩起游戏来,不用教师再费精力了。”
  在本案例中,当园长进入小二班看到混乱的情境之后,她并没有直接评价保育教师的行为,而是转变为问题的解决者,与保育教师共同面对情境寻找策略,目标是将乱套的境况转变为幼儿能够安静有序吃早点。由此,园长给出了这样一个支架:当教室内活动目标转向时,保育教师的责任是及时做好物理空间的安排。亲历了这个微观的情境,保育教师感悟到了有理有据的行动策略。从而在后来的活动中能够举一反三地应用这个策略。
  二、中层次的距离策略,支架保育教师归纳工作的规律
  中层次距离策略是鹰架者帮助保育教师脱离具体的微观情境,借用语言、文字、视频等手段,让保育教师亲历不同的问题情境,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深入地分析这些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找出共同点、不同点和解决的策略,从而能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灵活变通地使用策略。
  案例二:孩子剩饭剩菜
  保育沙龙讨论会上,大家列举孩子剩饭和剩菜的现象,园长、保健教师和保育教师一起,分析查找剩饭剩菜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剩饭剩菜的现象比较普遍,以往保育教师采取的策略是运用统一的规则要求幼儿不许剩,通过研讨,她们发现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不同的。由此,自然地总结出不同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多元性策略的取得来自于同伴间彼此经验的鹰架。
  三、高层次的距离策略,支架保育教师演绎工作的情境
  假设一种教育环境,由保育教师自己进行理念规划、实践行动、反思性演绎,独自创设个性化的、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同伴、教师、管理人员对其行进的方向进行支架调适。这是高层次的距离策略。
  案例三:保育教师学折纸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保育教师需要经常配合教师进行折纸教学。为了更多地了解折纸的方法和有效的教学理念,幼儿园开展了保育教师学折纸活动。活动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保育教师学会二十多种常见的折纸,第二步是保育教师上一节折纸课,第三步是园长、教师对活动进行评价,保育教师自己反思教学。
  以上案例中,第一步保育教师通过学习二十多种折纸,一方面拥有了日常教学资源,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可以“有米下锅”,丰富幼儿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在学习折纸的过程中,了解了学习规律,能够设身处地体验幼儿的学习心理,从而在辅助教师教学时能及时发现和有效应对幼儿遇到的挫折与需求。第二步保育教师上一堂折纸示范课,虽然她们的教学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之处,但是过程即是目的,保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第三步的共同研讨,便于保育教师能够学着以专业的心智去观察和理解教育,并带着自己的教学主张去做好保育工作。
其他文献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我们感受了中华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关于“时间的味道”和“五味的调和”。古代的先民们为了更好地保存食材,减少时间对食物的破坏,运用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等方法,创造出了许多与鲜食截然不同却更加醇厚鲜美的绝佳美食。  这对我们教师不无启示:教育就要学习烹饪大师的“绝招”,学会抓住每个孩子的特质,学会通过有效活动的组织。最终让“每一个”在“五味调和”中经历
基本资料:  占地面积:14980m2  绿化面积:4390m2  建筑面积:8720m2  户外活动场地:7410m2  塑胶场地面积:2512m2  规模:有21个配套的活动室  落成时间:2010年11月  我园“以幼儿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为办园理念,在环境中努力体现“尚自然、爱科学、养人格”的特色办园思路,培植“尚真、向善、求美”的园所文化精神,从幼儿的发展出发,从
事件回放:  星期一行政值班时,一位中班孩子的奶奶领着一个小女孩向我哭诉:她的孙女在上周四因为活动时讲话被老师打了,老师可能随手一挥,正好打在鼻子上,因此鼻子出血了。傍晚接孩子时该家长已和这位老师交涉了,但老师的解释是孩子自己抠鼻子抠出来的血,家长投诉的同时又要求我不要处罚老师,否则会对她的孩子不利。  我一听,心口马上吊到嗓子处,难道又出现体罚现象了。体罚是三令五申严禁的,园部不管大会小会都要求
一个人,生命的成长不仅有形式上的成长,更有丰富的内容:有自身成长一方面,也有学习成长一方面。不论是自身成长还是学习成长,都会受到生物节律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它们之间相辅相成。3~6岁儿童生命成长的特殊性,与成人相比,极大地表现在他们自身成长的力量远远大于外界促进的力量,学习成长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自身成长的基础上。幼儿无力自己选择适合他们发展的社会因素,这决定了3-6岁儿童教育问题既有认识幼儿的问题,又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于阅读活动的要求表述较为简单、笼统,但随着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深入学习,我们发现《指南》中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阅读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指导建议,这为教师开展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提供了明确的行动纲领。  下面将结合课例《啊哈,好大的胡萝卜》,阐述《指南》引领下的幼儿园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一、 目标的制定——阅读活动核心价
自我反思是指“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为思考的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其更具合理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促进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实现专业成长。由此可见,自我反思是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自觉而努力地提升自我反思的水平和能力。  本案例记录了我在组织中班下学期社会活动“和好朋友在一起”时,从最初的活动设计,到两次修改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遵循这一要求,我们尝试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设计和组织健康教育活动,现以小班健康活动“我会漱口”的教研为例,介绍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一、活动的背景  小班幼儿入园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进食点心和午餐后,在教师
我园的集体备课以级部为单位,级部组长具体负责,实行“个人备课——主备人说课—教师讨论—形成教案(电子稿)—个人教学实施—教学反思—教案修订与完善”的流程。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我们突出专业引领、伙伴合作,同时更注重个性化实施和实践反思,以求达到“采众家所长,酿自家之蜜”的目的。    一、注重伙伴合作,经验共享    案例一:大班双圈舞《我是祖国的好娃娃》。(主备人:韩老师,教龄2年;参与者:大班级部
推荐书目    《与幼儿一起探索自然》是美国“小小科学家系列”丛书第一册,该套丛书是美国教育发展中心(EDC)的幼儿教育和科学教育工作者专门为3岁~5岁幼儿设计的一套科学教育课程。本书是美国幼教专家英格里德·查鲁福和卡仁·沃斯多年研究和实践的成果,主要讲的是对一些户外生物的探索。2005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张澜和熊庆华翻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精要    一、让幼儿在探究中
一、引言    四岁的路易斯正在努力完成他的拼图。这次老师给他的拼图比他以往所做过的要难一些。他捡起一块拼图思考着应该把它放在什么地方。他尝试了一种方法,结果失败了。他又换了一个相反的方向重新尝试了一下。成功了!而这时路易斯在这个拼图上面已经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  在路易斯努力地完成他的拼图时,表现出了对他将来进入学校十分重要的技能:坚持完成任务的能力,尤其是当任务还有些挑战性的时候:当第一个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