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shing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文章提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内在需要,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改革教学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学生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只有激活了学生与生俱来的问题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愚公移山》一文,教科书对“杂然相许”的注解是: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在教学新课时,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太合理,认为理解为“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但这时,不便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文中两处“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语气是否相同,愚公的妻子是否一开始就毫无异议?全家人是否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此时课堂气氛热烈起来,学生纷纷发言:愚公之妻与智臾语气不同,一个关切一个嘲讽;愚公家庭人口多,发表意见的人也多,况且愚公的妻子一开始就提出了疑问;纷纷同意并不等于异口同声地同意,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学生一致认为书中的解释不合理,纷纷表示赞同更合乎文意。这样,学生学会了批判地接受知识,在问题探究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要将感受、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利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可设计适合个体学习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编写一篇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也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三、发挥教师的典型示范作用
  口语交际教学中注重典型示范作用,这是由教学对象决定的。因为初中生阅历浅,语言表达还处于成长的发育期,特别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口语交际教学典型示范尤为重要。需要说明的是,示范不一定全由教师承担,可以让一些优秀的学生示范。在我平时分析试卷的过程中,这类的题目都让班上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回答,他们的答案有时往往比教师的好,而且其他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音像资料,发挥其直观形象和逼真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面最直接的镜子,要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必须自己先学会倾听。
  四、激发学生内在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语文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又要求学生适应未来需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与方法。由学生“学会”变为学生“会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例如:在教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时,如果所教学生是农村孩子,则学生对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如果是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则他们可能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就有一些困难了。教学这首诗歌,重点是引领学生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教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激发学生表达美好感受的欲望。课堂上采用诵读法和品味法,让学生在朗读与品味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精神。在这个基础上拓展延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开展“走近秋天,亲近自然”的活动。学生返校后,创作了很多以赞美秋天为题材的作品,包括摄影作品、散文、诗歌等。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整理归类,举办一次“走近秋天,亲近自然”成果展。这样,既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又满足学生心理的需要,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五、进行自我评价和自主反馈
  自我评价既是自主学习的一个主要过程,又是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表现侧面。齐莫曼指出,自我评价是一种重要的自主学习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者使用自我评价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自主性差的学生。班杜拉也指出,人们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我评价调节的。
  自我评价一方面为行为提供自我导向系统,另一方面为行为提供动力。那些提供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行为表现感到满意的人会汇集其必要的努力,进一步完成其所看重的工作;那些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而又对自己的行为表现不太满意的人,也会付出更多努力实现自己所设置的目标;与实体性的自我奖励相比,评价性的自我反应更能够促进其更迅速地学习。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评价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提高语文能力。要将形成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起来,力求改变过去的以阶段性评价为主、横向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主的现象,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与提高,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
  在语文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适宜地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主反馈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适时对自己进行评价和反馈:通过自我参照、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参照他人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提供与同伴的比较进行自我评价,等等。另外,语文教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语文的教学评价和反馈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尤其是初中语文教师,无论是从教学手段,还是从语文教学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来说,尚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更是如此。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多元评价、分层评价和综合评价等有效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其他文献
我的心湖长存一个美好的地方,那儿树影婆娑,沙沙的声响撩拨耳蜗。袅袅炊烟伴着白果的清香,从银杏林另一头的老屋悠悠升起。  “吃晚饭啰——”外婆的呼唤声飘荡到我的耳边。踏进院子,只见一方木桌上摆着几盘小菜,喷香的菜饭冒着热气。我与外婆对坐着,山头半轮“咸蛋黄”把我和外婆的脸照得红彤彤的。里屋传来外公的吆喝声——再添一碟白果和花生米!外婆一面数落着“酒鬼”,一面起身“服务”。  吃完饭,天色已晚,我和外
期刊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基本过程。在常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启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要有目的地进行必要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上。课堂提问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就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果方法运用不当,势必造成问而难答、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说,课堂提问
摘 要: 语文教学中与其面面俱到,不如只求一得。多则惑,少则得。一课只突出一点,学生好抓好记,再通过科学的“练”,便能“一课一得”。日久天长,学生收获的知识自然会聚沙成塔。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一课一得 探究  在语文教学中,一篇好文章,涉及面极广,几个课时怎么能讲得“透”?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小学、初中、大学都在学,专家、学者也在认真研究,要在课堂上讲“深”讲“透”,谈何容易?有的教师讲
摘 要: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师生共同参与、有效交流,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方法,积极营造愉悦、宽松的教学氛围,努力让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主体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双向活动 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师生共同参与、有效交流,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它需要在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
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看到他了。没错,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我们这一片区域负责送外卖。  瘦瘦的他,穿着略显宽松的工作服;笑起来的时候,眼角就挤出了鱼尾纹。  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我们家的食材基本上是在外卖平台上下单的,每隔三天購买一次。妈妈说了,少外出就是为社会作贡献。  “您的外卖到啦。”无聊的日子里,每次听到他浑厚的男中音,我都会感到特别亲切。我们打开防盗门,只见他停好电动车,戴上一次性手套,小心翼翼
期刊
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在知识爆炸、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年教学,我发现语文同数学等学科一样,是一门非常灵活的学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  一、激发兴趣,营造思维氛围  美
“新一代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为了不让学生成为新一代文盲,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不仅应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变成记忆知识的机器,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有获得知识的能力而终身受益。笛卡尔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地摸索。”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