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的天堂:满山文物,遍地黄金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ing_12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6年,在中条山下西阴村举行的考古发掘,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进行的田野考古发掘。从那时起一直到多年后的今天,埋藏在中条山地下的宝贝文物,一直在源源不断地出土着……
  1926年2月5日,一位年轻学者告别除夕氛围中的京城,与著名考古学家袁复礼一起赶赴山西。这个年轻人,正是后来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随后,他们经太原、介休,沿汾河南下,几经周折来到中条山下的西阴村,开始了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进行的田野考古发掘。
  李济认为,包括瑞典人安特生在内的许多考古专家,都在研究中国中原地区的文明,所以,中国考古学者必须迎面赶上。在谈到为什么要选择中条山来进行考古发掘时,李济表示:“只有这里最符合我们的选择条件……”
  夏县西阴村
  世界最古老的蚕茧出土
  西阴村,是山西夏县尉郭乡一座不知名的小村庄,面向青龙河,背靠中条山,是难得的风水宝地。原住民们在这里安静地生活了数百年。
  平静在1926年的秋天被打破。这一天,村民们看见村里来了好多人,这些人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挖掘工具和测量仪器,嘴里还不断发出惊叹声。大家很诧异,忙去问领头的那个被称为“李教授”的人。李教授告诉村民,他们是考古队,准备在这里进行一次考古发掘。
  慢慢地,世居此地的村民们认识到,这位李先生很有文化,能挖出地下的宝贝。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位名叫李济的教授,在西阴村灰土岭铲下的这锹土,是中国考古学崛起的象征,而这次在西阴村的考古发掘,也是第一次由中国学者主持进行的田野考古发掘。
  经过一个半月辛苦和紧张的挖掘,考古队认定:西阴村内有庞大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遗址。大量文物也相继出土:釜、灶、夹砂罐、尖底瓶、直口或敛口钵、敛口瓮、缸、彩陶罐……
  后来,李济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当我们穿过西阴村后,一大块到处都是史前陶片的场所出现在眼前。第一个看到它的是袁先生。这个遗址占了好几亩地,比我们在交头河发现的遗址要大得多,陶片也略有不同。他们随手采集了86片,其中14片是带彩的……”
  这次考察,李济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劳累使他患上斑疹伤寒,沉疴不起,几经周折才捡回一条性命。不过,中条山并没有辜负李济的一片苦心——考古队在西阴村一堆残陶片和泥土中,发现了一颗花生壳似的黑褐色物体,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虽然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具有明显的人工切割痕迹。
  主持发掘的李济对此十分重视,围绕着半个蚕茧,他先后请清华大学生物学教授刘崇乐进行鉴定,初步断定其为桑蚕茧,切割面是由锐利的刀刃所为。并鉴定那半个蚕茧确是一种家蚕,因此证明:中国人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就已懂得养蚕抽丝。
  有关中条山西阴村考古发掘出土了半个蚕茧的新闻报道,轰动了世界,后人凭借此也推断出一系列地理学答案:在原始社会,华南、华东,华北地区原始森林繁茂,给野蚕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环境,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原始人已开始取蛹为食,扯茧为丝。西阴村的茧壳之所以被切割,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从下川到清凉寺
  中国最大的“地下宝库”
  李济主持的西阴村发掘,只是中条山考古的序幕而已。经过几十年的考古研究之后,中国学者们认为:中条山是中国最大的地下宝库,用“满山文物,遍地黄金”来形容毫不过分。
  中條山脉中最庞大的,是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资料显示,目前在中条山的南北两麓,都发现了为数众多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以处于中条山腹地的垣曲盆地最为突出,这里是山西乃至全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位于中条山余脉历山脚下的下川遗址群,就是其中的代表。1970年,沁水县干部组织一次活动,进入中条山采集植物标本,在偶然的一次挖掘中,却发现这里的地下埋着一些石刀,而且越挖越多。当地干部震惊了,立即向山西考古研究所反应……经过专家发掘,一个庞大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现了:下川地区方圆30公里范围内,密集分布着大量距今2.4万至1.6万年的遗址,出土的石器中,加工精致的细石器世间罕见,不仅有刀、锯、短剑,还有弓箭、标枪等投射武器……
  即使在距今5000~4000年的龙山时代,大量当时的聚落和墓地也在中条山被发现。位于南麓的芮城清凉寺,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考古见证。
  关于清凉寺遗址,也有一段机缘巧合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取土建房时挖出了一些石器和玉器,不过并没有引起重视,十多年后,又有人在该处土石作业,再次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大家终于回过神来,这个庞大的遗址才重见天日——考古队共在此发掘出350余座墓葬,随葬品以精美的钺、多孔刀、璧等玉石器为主。同时,墓葬中还普遍发现殉人:有的殉人从姿势上看应该是被活埋;有的则被放置在墓主脚边,摆成跪姿,十分野蛮与残忍。当地围观村民纷纷感叹:我们原来睡在墓地旁边啊……
  鉴于中条山在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地位,国家博物馆等机构于2003~2006年,在其北麓地区展开了“晋西南聚落考古与早期国家与文明起源研究”,发现或重新确认了很多重要遗址,并选择绛县周家庄遗址进行了勘探和发掘——这处遗址壕内面积达300余万平方米,规模之大全国罕见。
  中国社科院教授,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感叹:周家庄遗址和被推测为“尧都平阳”的襄汾陶寺文化城址,相隔约40公里,规模都堪称“巨无霸级”,它们一据涑水,一傍汾河,两河都是黄河支流;一靠中条山,一望塔儿山,两山属同一个地质构造带和成矿带,几乎就是中原文明的合订本……
  文明起伏
  商人东迁与太行崛起
  尽管拥有如此庞大的文明体系,但也有学者通过研究遗址和出土文物,得出了一个令人感慨的答案:中条山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也经历过许多起伏,甚至断代过许多年。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从调查来看,商人东迁以及太行山文明的崛起是最主要的原因。
  中条山的地理位置,对于商人而言是翦灭夏朝的关键,也是富强繁荣的基本。商人伐桀灭夏的战争,就是在中条山两麓同时取得胜利而成功的:他们控制中条山南麓的洛阳盆地,意味着“枭夏首级”;控制北麓的运城盆地,意味着“绝夏根基”。
  在商朝建立之初,统治者对中条山的重视也足以证明以上推测:目前发现的商代城址中有将近50%集中在中条山两麓,位置多钳制着沟通晋豫的交通要道。1990年,当地人在中条山南麓的平陆前庄修路时,一锄头下去就挖出一批重要的商代早期铜器,其中1件铜方鼎通高达82厘米,是在都城遗址以外发现的商代早期最大的铜方鼎,专家推断属于王室重器,这也显示了中条山在商代早期的重要地位。
  成也商人,败也商人。中条山文明因商人崛起,也因商人进入第一个低谷。研究考证,商代晚期,中条山被统治者忽视,东下冯、垣曲等重要城址,都在这一时期遭到废弃。随后,商代都城由中条山地区东迁至河南安阳,那之后在商帝国眼中,晋东南的重要性超过了晋西南,太行山的重要性也超过了中条山。
  中条山很快证明了商人抛弃自己是绝对的错误。商人退出晋西南,为周人的崛起提供了千载良机,周人在灭商之前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如“西伯戡黎”,“明年伐邘”均发生在中条山南麓。夺占了运城盆地、临汾盆地乃至中条山的周人,在与商人的对战中占尽后勤优势,最终夺得了天下。
  西周建立之后,在晋南册封了多个诸侯国,其中最强大的是晋国。晋国势力范围大概就在现今中条山北端的翼城与曲沃之间,现今,这里已成为我国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遗址——如曲沃县北赵村就曾发现了晋侯的专属墓地,共埋葬了19位晋侯及夫人,同时,这一区域还发掘出规模巨大的城市、宫殿、府库、作坊……2004年,在中条山绛县横水墓地,不仅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随葬品,还保存下了用来装饰棺木的丝织品——荒帷,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及面积最大的饰棺之物。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定程度上,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等技术发展融合性增强。因而,融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发展趋势相关知识,仅供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郑旭霞,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5)班。  引言  现阶段,无论是报刊、广播电视亦或是互联网,人们通过新闻传播获得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当茶文化在宋朝达到顶峰时,各种茶文化的衍生品也应运而生,这些衍生品传到国外后,不少竟然成为国宝,而曜变天目茶碗正是其中之一。  宋朝时,饮茶、斗茶之风盛行,斗茶成为文人雅士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出于斗茶的需要,人们对于斗茶器物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有一种能清楚地衬托茶色的茶具来方便人们观察、鉴赏,曜变天目茶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烧制出来的。  宋朝的曜变天目茶碗,属
1995年,中日联合考古队在新疆民丰县境内的尼雅遗址中发现了一块精美绝伦的汉代织锦护膊。它保存完好,铺垫于墓主人的臂肘部位,尽管历经千年,却依然光彩耀眼。  织锦面积不大——长18.5厘米,宽2.5厘米,以青、红、黄、白、绿五色彩线织成,青色打底,鲜艳的白、红、黄、绿等色织出星云纹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瑞兽花纹,其中星云纹饰形态缥缈灵动,而鸟兽则忽隐忽现地错落飞腾在星云之中,其织造工艺繁复精湛,
当时,俄国人不识汉字,只认“川”字招牌,他们用3只手指在茶砖表面的“川”字上一划,如果手感正好,那这砖茶就是正宗的了。  羊楼洞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因茶叶而很快发展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小汉口”。在武汉都还没有电影的时候,俄国人就把电影带到了羊楼洞。  雷家大屋是羊楼洞最大的古建筑,如今人去楼空。大屋原有四进,现存三进,每一进竟然并排有3个天井,共有四五十个房间,俨然有“独屋成村”的气魄。  
【摘要】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初中生通过英文阅读,可以帮助其夯实语言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英文思维,提升自身的英语学科素养和人文底蕴。当前初中生英文阅读能力较薄弱,阅读行为较被动,表现为阅读兴趣不足、阅读策略缺乏、英文逻辑思维不活跃等。本文借助外研版《英语》教材多篇阅读篇目,探讨教师如何从阅读课的四维度即文本、思维、语言和策略等方面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阅读行为的改进。  【关键词】阅读行为;阅
“世界第一高建筑”、“世界第一家七星级酒店”、“世界最大人工岛”等各种建筑在迪拜横空出世;现今,这里已俨然成为世界优秀设计师纵横驰骋的舞台,一个又一个奇迹般的建筑,不断地挑战着人类的想象力……  外界曾对迪拜酋长的执政颇有误解——迪拜并非是酋长的一言堂,国家政策制度都是通过古老的议会制度,与各界人士协商而成。向沙漠要土地,向海洋要岛屿,这是迪拜人的未来发展目标。迪拜的石油储量并不巨大,居安思危的老
【摘要】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更容易出现不良的价值取向。在高校英语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职责。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重点探讨了“课堂派”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线上 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并总结了这种混合式教学方法的优点和取得的成效,希望为今后其他专业进行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提供经
南京是一座历史厚重的城市,南京人的性格被中国传统铭刻了许多美好特质:随和礼让、兼容并包、友好宽容……南京人爱文化,爱时尚,“没事相个亲玩”,于是有了《非诚勿扰》;喝一口汤汁,吸一口粉丝,咬一块鸭血,永远是不变的满足感;但是眼看着周边“小弟”们的风光,南京人也迫切需要找回“老大哥”当年的风采……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非常厚重的城市。明朝人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说:“南都风
在亚丁这片人间净土上,耸立着三座美丽而神圣的雪山:仙乃日像傲然端坐于莲花座上的观音,山下的冲古寺至今还流传着高僧“赶走”麻风病的传说;央迈勇宛如娴静的少女,山下的牛奶海神奇无比,据说湖水能医治聋哑疾病,而五色海更是有着“反演历史,预知未来”的神秘力量;夏诺多吉像展开巨翅的蝙蝠,雪峰之下盛开着美丽的雪莲花,而它最壮丽的时刻,就在令人震撼的“日照金山”展开之时……  1928年,美国著名植物学家、探险
【摘要】《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工具性是指它是個人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人群之间交流沟通与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人类保存传递创新文化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对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其人文性是指大学英语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与文化精神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促进了大学英语课程的科学化、系统化与大学英语训练的可操作化以及大学英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