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wr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决。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1、以情境激趣。小学语文大多文质兼美,有的课文文笔清晰;有的课文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课文富有幻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奇特、秀丽的山水景色。上课时,教师可以先用美读示范,让学生受到感染,然后让学生小声读——放声读——欣赏读,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除了上述的做法以外,还有以游戏激趣、以导语激趣、以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以悬念激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爬山虎是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它的脚又是怎么爬的呢?这样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悬念,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二、从扶到放,引导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并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则学生“众鸟乱飞”,那么就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教师注意的是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摸索,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则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我们可以在新课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像,敢于质疑、释疑,提高自己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等。当然,在刚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拔。如,教学《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像对故事进行续编。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这样,学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正在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養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创造离不开想像,创新必须以想像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像,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像,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像,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四、积极评估,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点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发展,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能够展开对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优化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实现数学的生活化发展,从而培育出一批具有实际应用
《復初齋時文》《帖經舉隅》是翁方綱關於時文的代表性著作,既收録時文評點、時文各題的題解,又有關於時文文體的專論,反映出翁方綱對時文創作、時文理論極爲深刻的認識.翁方
目的:本研究选择食管鳞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口服甲地孕酮干预,随访观察消化道反应、体重变化、体力状况、骨髓抑制、深静脉血栓及患者食欲情况,探讨评价甲地孕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小学生处在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凡事以身作则,作学生的好榜样  教师以身作则的教育价值在于:教育者用自己的行为举止,向学生具体而形象地展示出道德规范,来证明言教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从而形成了学生坚定的道德信念、道德意志
《南山集》案使桐城文學世家戴氏與方氏遭受重大打擊,其中因此案被牽累流放的方貞觀也深受影響,其心態、詩風輾轉流變,詩學主張與詩學理想相抵牾.方貞觀作爲桐城名士,由其轉
一、情境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的。情境教学可以适用直观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情境。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故事喻理法  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喻理法”。运
著名的教育学家巴特尔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老师承载着爱的目光,哪怕仅仅是投向学生的一瞥,孩子们的心灵都会感光显彰,映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想说的是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掌握教育艺术的基本功,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必须具备这样的基本功。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学生,就有可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尤其是新班,如果班主任摸清了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学习、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徳,是德育的最基础内容。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所以孝敬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我校作为重庆市一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从初中义务教育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