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事件回放<<<< 2019年7月,在南京林业大学教师职称评定新政策下,从教33年、被南林学子誉为“数学演说家”的蒋华松脱颖而出,成為南京林业大学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据了解,蒋华松无一篇论文,也无科研成果,评教授靠的是他平时课堂教学的表现和成绩。 时事鲜评 面对“教学专长型”教授的兴起,有人称讲课高手的春天来了,但这还是乐观了一些。原因很简单,虽然很多高校开了口子,但是口子并不大,且设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回放<<<<
2019年7月,在南京林业大学教师职称评定新政策下,从教33年、被南林学子誉为“数学演说家”的蒋华松脱颖而出,成為南京林业大学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据了解,蒋华松无一篇论文,也无科研成果,评教授靠的是他平时课堂教学的表现和成绩。
时事鲜评
面对“教学专长型”教授的兴起,有人称讲课高手的春天来了,但这还是乐观了一些。原因很简单,虽然很多高校开了口子,但是口子并不大,且设有诸多前提。正如南京林业大学对“教学专长型”教授的资格,从学历、资历、专业理论到教学业绩等均有规定,其中一个硬性条件,就是“在南京林业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0年及以上”。这注定了“教学专长型”教授难以成为主流。
南京林业大学此举的最大意义,在于传递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教得好也能当教授”。虽然说教授以“教”为先,关键在“教”,但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却出现了“教授不教书”的现象;而矢志教书、课上得好的老师,因为没有什么学术成果,根本就没有成为教授的机会。“教学专长型”教授的出现,给教得好的老师提供了机会,许给他们一个未来,这有利于鼓励更多老师把精力放在教学上。
但是,“教学型教授”概念的抛出,难免给人一种与“科研型教授”针锋相对的感觉。有人表示担心,评定标准改革后,会不会让高校教师队伍变得良莠不齐?“教学型教授”这一头衔能否真正得到同事与学生的认可?这些并非杞人忧天。
教学与科研并不对立,如果把教学和科研完全分开,就会给“教学型教授”贴上没有科研能力,或者是因为没有科研能力而实施照顾的标签,这可能会带来一个后果,那就是削弱“教学型教授”的荣誉感。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所说,一名教师的科研内容可以是自己的专业,也可以是教育本身。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表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简而言之,好教授要教学,不教学就不是好教授。职称改革的方向、推出“教学型教授”的目的都应该落在这里,也就是推动更多教授回到课堂,回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本质。
大学里,有些人适合教学,有些人适合科研,但教学和科研是分不开的,“教学型教授”与“科研型教授”并非对立关系。而职称改革,既要让教得好的人当教授,也要形成“好教授要教学”的导向。重视“教学型教授”,实际上是在推动高校教师回归教学本职工作,这个推动,不是单指年轻教师,而是所有教师,乃至名师、大师。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其他文献
又是一年清明到。 去年此时,雨下得正欢。今年,骄阳似火,似欲烤干大地。 我在去公墓的路上睡熟了。梦中,我见到了已长眠地下的爷爷,他朝我微微一笑,然后转身,只剩下渐行渐远的背影。“尧尧,醒醒。到了,下车吧。”妈妈轻轻唤醒我。 公墓里来来往往的都是人,有的一脸悲戚,走走停停;有的面无表情,一言不发;还有的竟满脸愤恨,双眼喷火。 来到爷爷的墓碑前,我从袋子里抽出香,用打火机点燃。爸妈已将供品摆在
“传承”二字实在多解,从精神、文化角度来看,它是一代又一代人之间延续、损耗、再生的过程。 传承有两个主体,一日“传”,二日“承”。传者授,承者受,当其中任一主体缺失了,传承也就停止了,文明也将被渐渐掩埋。总的来说,“传”往往是上一代人自然的、下意识的行为;而“承”则是这一代人主動的、有选择的行为。就此而言,我认为只有把握“承”,才能保证文化的稳定发展。 “传”有时是不加选择且良莠不齐的,现实生
中国的发展有目共睹,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坚实的、共享的、文明的大国。 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中国打下根基。高铁,中国的国际新名片,为设计界公认。十几年前,我国深知自身交通的落后,于是虚心学习,积极引进外来技术。但我们更深知自主产权的重要性,因此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員奋力攻关。无数个不眠夜后,中国自主研发的高铁技术走出了国门,进入世界市场,迅速接到了俄罗斯、土耳其等国的订单。这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也是撸
诗意,可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旷达心境,可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飘逸洒脱,可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平凡的你,平凡的我,在平凡的日子里,一样可以用诗意点缀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把自己变成诗,感受生活的美好,内心一定会变得丰盈。 名言金句 喝一杯咖啡是享受,看一本书是享受,无事可做也是享受,生活本身就是享受,生命中的琐碎时光都是享受。 —
事件回放 2017年12月16日凌晨,安徽省六安市一外科医生方培虎,在值班室内猝死,年仅31岁。此事当时没有引起很大关注。没想到一个多月后,却掀起了波澜——当地的区卫计委做出了《关于在全区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方培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很多医生表示:不学,要好好活着! 时事鲜评 就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我们听到了多起医生猝死的案例。因为强调医生的责任,忽视了他们应有的权利;因为赋予医护人员“
最近,一段令人心碎的视频在全球范围内疯传,画面中,一只肌肉萎缩、瘦骨嶙峋的北极熊正在垃圾桶中觅食。这只北极熊跌跌撞撞地行走,之后躺在地上等死,看哭了国内外众多网友。 摄影师Paul Nicklen接受采访时表示,视频拍摄于加拿大巴芬岛,当时这只瘦得皮包骨头的北极熊走路已有气无力,当它用尽全身力气从废弃油漆桶里猎取食物时,却发现只是垃圾…… Paul Nicklen說:“我们站在那里哭泣,一边拍
题目 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著有短篇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写过《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他们从一个看似尽人皆知的简单概念入手,谈论出自己对爱情、爱好、事业、人生的领悟。 有没有这样一个概念或是这样一桩事情,它或许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或许经常被众人挂在口头,你却对它有深入的思考或者独特的体悟? 请以“当我谈论____时我在谈论什么”为题,写一篇作文
满分技巧7 融情于事 传达情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描写“情状”。所谓“融情于事”,就是把自己的感情融在事件的描述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感动。 深入灵魂的热爱 ◆文/北京一考生 人们都说,时间是医治伤痛最有效的良药。可是,11年过去了,每当望着那双不曾穿过而且永远也不会穿的手工鞋,我内心对她的恨,却依然还在。 11年前,我们一家人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父母做着贩卖青菜的小生意,母亲进货,
陶行知 20世纪3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写了一首赞扬某小学的诗:“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有个才八九岁的女学生却提出:“既然大孩子能自动教小孩子,小孩子就不能教大孩子吗?我看应该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陶行知听后惊喜不已,当即把诗中的“大”字改为“小”字。事后,陶行知逢人便夸:“这个小孩子可真是我的‘一字之师’!”郭沫若 20世纪40年代初,话剧《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然而,我以为,三人行,未必有我师。 首先,每个人固然有自己的优点,可当“三人行”,甚至当多人在一起成為一个群体时,未必能表现出个人优点来。勒庞曾在《乌合之众》中讲过,当人聚集为群体时,便常常不再具有个人所拥有的思考的能力。群体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便导致了一些观点在群体中迅速传播,尽管这些观点未必是正确的,群体却无法做出判断。 因此,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