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2008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对中学生来说,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但对课程总有抵触感,因此在基础理论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扎实掌握,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践活动课教学中应紧紧抓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点,合理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自主探索求知.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每天都有大量新产品产生,让学生不断接触现代新产品,是开阔学生视野,促进思维发展的手段之一.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观察,发现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通过互联网、电视、书报等多种途径,广泛接触现代科技信息.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学会解决问题.这样的兴趣引导,不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知识涌现.但基础物理知识却是不变的,结合生活实际需要的物理知识也是不变的,所以要以基础物理知识为理论,结合生活实际来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西方一些国家,小学四年级就开始教授物理和化学,他们的发明创造比率比我们高,不是他们智商天生就比我们高,也不是他们的理论知识学得多扎实,而是他们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结合生活开始实践,开始创新.下面谈一点平时教学中充分利用物理课程,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创新的做法,仅供参考.
  1电与磁的实践和创新
  电与磁的基础理论为: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电功、电功率、电能的获得与输送、磁能、无线电波与无线电通信.
  与生活相结合学生做了如下实践:用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做出家庭电路图,标注功率、计算电阻、计算电流.利用电功、电功率、家庭电路图测算家庭用电电费.利用电能的获得与输送来认识怎样用电才安全、电能与社会的发展.利用磁能来认识发电设备、电磁炉设备.利用无线电波与无线电通信认识手机通信、WIFI无线上网.
  结合理论和实践,学生做了如下的创新:(1)利用万用表测试了自己洗澡前、中、后的电阻,根据国家规定的安全电压36 V计算了电器的安全电流,并制作出了适合自身安全电压和安全电流指示笔;(2)利用电能获得、磁能制作出了微型风能发电机,并安装在大型风筝上供其指示灯使用;(3)利用电阻发热的原理,用细铜丝直接导通电池的正负极,用手捏住铜丝如有发热,则电池还可使用于电子打火器上,测试废旧电池是否还可使用.
  在这章课程中笔者要求学生进行了全面的预习,仅对每个物理公式的第一个步骤进行讲解,然后会统计后面步骤能理解和不能理解的学生,让每个小组能理解的学生给不理解的学生讲解,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并产生兴趣,产生主动性;只有产生了兴趣,产生了主动性才能让学生认真实践,只有在具有主动性,认真实践后才能激发学生的原始创造欲望,产生创新意识.
  2运动和力的实践和创新
  运动和力的基础理论为: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
  与生活相结合学生做了如下实践:用运动的描述去体验坐在汽车里看旁边的汽车倒车,用惯性解释铅球选手为什么体重都比较大,助跑和不助跑成绩的差异;用摩擦力解释在水泥路面和沥青路面车的制动距离的差别,为什么高速公路上隔一段路要求确认车距;用力与反作用力解释手锤击不同硬度的物体自己的感受有何变化;用二力平衡解释挑山工为什么要用木棍翘扁担,双肩的位置如何布置才省力;为什么走钢丝的表演者总是在手中拿一根长杆.结合理论和实践,学生做了如下的创新:(1)利用重力和速度的关系制作了铅球选手最佳投射红光角度指示器;(2)利用二力平衡原理制作双肩活动扁担;(3)利用二力平衡用竹棍、木块制作的杆秤.
  3压强和浮力的实践和创新
  压强和浮力的基础理论为: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压强、液体和固体的压强、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与生活相结合学生做了如下实践:用浮力解释穿救生衣在水中不会下沉,在盐水湖中游泳比在游泳池中游泳更省力,在同一游泳池中胖人比瘦人更容易上浮;用压强和压力解释蚊子的力那么小,却能刺穿我们的皮肤,履带式起重机,那么重却能在软土上行走;在雪地里行走常陷进去,穿上滑雪板却能在雪地滑行;用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解释水箱里水位越高,接满一桶水的时间越短;用液体和气体压强解释在圆筒玻璃管底端固定一气球,往圆管里加水,水位越高,气球会变小.
  结合理论和实践,学生做了如下的创新:(1)利用浮力原理制作的踩水学习助力绑腿,其实现原理为两个聚氨酯绑腿,体积大约为2.5 dm3/个,绑在小腿上,在水中站立时其浮力刚好让头露出水面;(2)利用压强原理表演在鸡蛋上行走的魔术;(3)利用流速和压强的关系制作了水流压力指示器;(4)利用浮力原理制作出的密度测量器,其实现原理为测物理浸入水前后的称重指示变化来获得物体的密度(限密度大于水的物体),如:物体浸入水前称重为m1=6 kg,浸入水后物体的称重为m2=4.8 kg,则物体的密度为
  m1x1 m1-m2=5 kg/dm3.
  除了以上的内容,初中物理还有贴近生活的电动机、光现象、透镜、机械、声现象,在此就不再赘述.
  4总结
  知识是创新意识的基础,要有创新意识,最关键在于创新氛围和过程的亲身、亲历的总结、体验,直至升华和内化,而学科课程不具备这一无形的条件.实践课程恰好能够弥补学科课
  程的不足.实践性是实践活动课程的一大特点,能够为学生开拓思维提供广阔的空间,也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获得丰富的直接体验和亲身尝试,学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在物理教学中注意采用启发性的提问、追问等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不断产生对事物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广泛和深层次地参与到研究中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上给学生创造条件,任他们选用,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面对操作任务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规律,选择方法和工具,启发他们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自己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人,感受到实践的艰辛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感受到自身价值与劳动的价值.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教师应该把讲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练、去说、去思考、去操作.因此,我们从现在起就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给了学生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同时,也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新的火花,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其他文献
题目 如图1所示,A是半径为R的圆形光滑轨道,固定在木板B上,竖直放置;B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光[TP12GW111。TIF,Y#]滑挡板固定在地面上,使其不能左右运动,小球C静止放在轨道最低点,A,B,C质量相等。现给小球一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使小球在圆型轨道的内侧做圆周运动,为保证小球能通过轨道的最高点,且不会使B离开地面,初速度v0必须满足(重力加速度为g)  A。最小值为[KF(]4gR[K
物理学习在很多人的眼中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很容易产生很多的潜能生.潜能生主要是指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能以较好的态度对待学习,并且能参与学习之中去,但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或者学习出现退步的现象的学生.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符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降低学习难度等多种教学策略,改变学生头脑中的物理难学的观念.从而减少潜能生的存在,使之成为物理学习的优秀生.  潜能生的有如下特点:
《光的折射》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中较为抽象的一节内容,不过好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光的反射》,这两节内容有相似之处.巧妙的开展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可以深化对《光的反射》这节内容的理解,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笔者没有完全按照教材设计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实施教学,而是做了一些调整和创新,下面笔者就这节课中选取五个片段来谈谈自己的创新实践与感悟.  1把生活中的实例搬到课堂中来引入课题  分组小实
生本课堂是灯,照亮孩子求知的路;生本课堂是桥,摆渡着孩子的梦想;生本课堂是雨,滋润着孩子成长, 笔者用五环节教学法执教《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小有收获.  第一环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创设求知情境,展示目标与重难点  首先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什么内容难学,什么内容要重点学习.  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教学中,笔者先设计了情境实验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改革方兴未艾,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给物理课堂教学带来可喜的变化。但在课堂教学“繁华”背后,却隐藏着对学科教学规范的丢失,尤其是缺乏对概念教学的重视。 大家都知道,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其实是在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如果
随着我国新课标教学改革的逐步进行,在高中教学中已越来越重视对物理生态课堂的构建。所谓高中物理生态课堂就是教师综合考虑物理教学多方面因素,通过重视与学生关系的培养,创建情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实现教育双赢。构建高中物理生态课堂极其重要,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对生态课堂的概念仍然理解不是十分透彻,从而影响了生态课堂的效率。下面将主要分析高中物理生态课堂的构建途径。  1 建立和谐的师
“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这首节奏明快、寓意深刻的儿歌是《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关于“
一些物理现象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易直接观察,需要我们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间接显示就是对实验现象进行一些处理后再观察.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插图,隐含了很多科学方法,掌握这些科学方法对提升实验效果有很大帮助.最常见的科学方法有转换法、放大法、对比法以及平衡法等.本文结合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插图,总结了提升实验效果的的几种有效方法.  1转换法  转换法,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一
实验是人们研究物理知识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增加物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技巧。通过实验,学生们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并动手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当代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时候忽略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而只是偏重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延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不断推进实验教学
半圆球壳(点)与棒(面)相接触(图1),画出图中静止的杆M受到的弹力示意图。  [TP12GW158。TIF,Y#]  相信高中老师对这道作图题不会陌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弹力的教学,弹力的方向是难点也是重点,这样的一道题老师大多要不作为例题讲解,要不作为练习要学生完成。  可是,我发现,每次给出正确答案以后,总还是有学生会问,“N1为什么不指向圆心呢?”  回顾教学过程,为了让学生能快速准确作出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