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错题的讨论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zheng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如图1所示,A是半径为R的圆形光滑轨道,固定在木板B上,竖直放置;B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光[TP12GW111。TIF,Y#]滑挡板固定在地面上,使其不能左右运动,小球C静止放在轨道最低点,A,B,C质量相等。现给小球一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使小球在圆型轨道的内侧做圆周运动,为保证小球能通过轨道的最高点,且不会使B离开地面,初速度v0必须满足(重力加速度为g)
  A。最小值为[KF(]4gR[KF)] B。最小值为[KF(]5gR[KF)]
  C。最大值为[KF(]6gR[KF)] D。最大值为[KF(]7gR[KF)]
  1 错解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题目,在很多高中物理资料和试题中均有出现。一般的解法如下:
  要使小球能通过最高点,在最高点速度最小时应有:
  mg=m[SX(]v21[]R[SX)](1)
  小球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的过程中,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2mgR [SX(]1[]2[SX)]mv21=[SX(]1[]2[SX)]mv1[KG-*2]′2(2)
  由(1)、(2)解得[JZ]v′[KG-*2]1=[KF(]5gR[KF)]。
  要使B不会离开地面,小球在最高点速度最大时应有环对球的压力
  F=2mg(3)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mg F=m[SX(]v22[]R[SX)](4)
  从最低点到高点的过程中,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2mgR [SX(]1[]2[SX)]mv22=[SX(]1[]2[SX)]mv2[KG-*2]′2(5)
  由(3)、(4)、(5)解得[JZ]v2[KG-*2]′=[KF(]7gR[KF)]。
  所以保证小球能通过环的最高点,且不会使环在竖直方向上跳起,在最低点的速度范围为[KF(]5gR[KF)]≤v≤[KF(]7gR[KF)]。故B、D正确。
  [TP12GW112。TIF,Y#]
  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解法,因为它不能保证小球在到最高点之前,B是否已经离开地面。
  2 正解
  如图2,设小球所在位置与圆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此时速度为v,环对球的压力为F,球在最低点速度为v0,则有
  F mgcosθ=m[SX(]v2[]R[SX)](6)
  [SX(]1[]2[SX)]mv2 mgR(1 cosθ)=[SX(]1[]2[SX)]mv20(7)
  要使在该处圆环刚好离开地面应有
  Fcosθ=2mg(8)
  由(6)、(7)、(8)解得v20=gR(3cosθ [SX(]2[]cosθ[SX)] 2),
  很显然在3cosθ=[SX(]2[]cosθ[SX)]时,即cosθ=[SX(][KF(]6[KF)][]3[SX)]时,v0有最小值
  [JZ]v0min=[KF(]2gR(1 [KF(]6[KF)])[KF)],
  所以不会使环在竖直方向上跳起,小球在最低点的速度v≤[KF(]2gR(1 [KF(]6[KF)])[KF)],所以答案D错误。
  3 进一步讨论
  那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就可以让最大速度的临界点在最高点?
  设A和B总质量为m′,则(8)式变为
  Fcosθ=2m′g(9)
  由(6)、(7)、(9)解得
  v20=gR(3cosθ [SX(]m′[]mcosθ[SX)] 2)。
  在3cosθ=[SX(]m′[]mcosθ[SX)],即cosθ=[KF(][SX(]m′[]3m[SX)][KF)]时,v0有最小值,要使v0有最小值的位置出现在最高点,即θ=0°,必须有m′≥3m。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在A和B总质量比较小的时候,小球一旦越过θ=90°的位置,B就会离开地面,就是v0≥[KF(]5gR[KF)],小球也不能到达最高点,所以其实这是一道错题。
  在解决物理问题的时候,有时不从一般性角度出发,不通盘考虑整个过程,凭经验和想象确定临界位置或临界时刻,往往就会出差错。
其他文献
问题 如图1所示,飞行员进行素质训练时,抓住秋千杆由水平状态开始下摆,在到达竖直状态的过程中,若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飞行员受到的重力的瞬时功率变化情况是  A。一直增大 [KG*2][WB]B。一直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W]D。先减小后增大  一般解法分析:这是一个研究力与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力的瞬时功率的问题,一般来讲不要求进行计算,只需进行定性分析即可。由力与速度方向不共线时力的
高中物理注重能力考查,能力考查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思维水平决定了能力的高度。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从唯物主义的思想讲,思维当然有规律,因为思维也是一种客观现象,而一切客观的东西及其运动都有自己的规律,思维当然也不例外”由此可见,后天的努力和训练,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训练并提高思维能力,可以有多种方式方法。笔者在此主要针对试题谈一谈如何培养思维能力。  1
当前,学校教育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研究探索课堂教学的方法、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投入学习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也就是把学生带动起来,其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目标,重难点以及课型特征,选择动点,设计动法,把知识点合理地处理成通过主体活动能够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
1测试题的总体要求及精神体现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每两年举行一次,以县区为单位进行质量统计,随机抽测,所反映情况比较客观、真实.学科内容领域的测试题题型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主要以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为背景,从“回忆”、“理解与简单应用”和“问题解决”三个方面考查学生;非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应用相关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或作出预测,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言表述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测
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推理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志,是物理高考注重考查的五种能力之一。推理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三大类。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统称为合情推理,即“合乎情理”的推理,合情推理常常能为我们提供探究的思路和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演绎推理的严密性很强,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
现代科学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情境有利于提升大脑的思维能力.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师生互动情境,能够创造优良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增强的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采用设问式、实验等不同的情境模式的设计,以期让课本上的知识更加通俗易懂,特别是一些重点和难题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  1设问式情境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结合初中学
题目 在平直公路上做匀加速行驶的汽车,因漏油,每经过T时间从离路面高h处漏下一滴油,油滴在路面上形成一段油点痕迹,如图1所示。已知油点痕迹P是汽车运动到Q处时滴下在路面形成的,现测出油点痕迹P至其前后相邻两点的距离分别为s1和s2,若汽车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运动到Q点时速度大小为v,则下列正确的是  [TP12GW114。TIF,Y#]  A。a=[SX(]s2-s1[]T2[SX)],v=[SX
题例如图1所示,人和砝码在天平两侧恰好使其平衡.已知天平的各部分均固结在一起且不发生形变.轴O处摩擦不计.当人通过轻绳拉横梁P点时(人的姿势、位置保持不变),天平将A.左端
1问题提出  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将其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三类.每一类中都渗透“过程性目标”的思想,用“合作、自主、探究”三个词语刻画物理活动水平.“合作、自主、探究”就是要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特定的物理活动,对知识的产生、发展、结果、应用与拓展进行个体体验及群体合作交流,形成全新的物理探究学
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识是一个必然的错误。三十二年前,周朴园爱上了他认为年轻、贤惠、规矩当然也美丽的鲁侍萍,鲁侍萍也爱上了英俊又有才学的周家少爷周朴园。他们的爱是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