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应注重培养情感体验,诱导良好行为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er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水平高的人,能够体察别人的细微感受,富有同情心,懂得尊重,懂得体谅,懂得怜悯;而情感水平低的人,则无法体察别人的感受,自私冷漠。对比之下,情感水平高的人更容易产生积极的行为冲动。
  情感是产生行为冲动的主要原因,思想品德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情感的一个特点是情境性。就是说,人的过去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针对这一特点,有机运用实物、图片、录音、录像、幻灯、表演、音乐等陶冶手段,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唱一唱,演一演或做一做等直观手段,再现场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让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产生相识的道德情感。学生产生了道德情感,就会形成一定的道德观点,从而产生行为冲动,这时候,教师再通过有效的方式诱导学生良好的行为显而见效了。
  一、模拟情境表演,增强情感体验,诱导良好行为
  模拟情境表演,主要是再现生活,即在课堂上创造一定的情境,进行即兴式的可以反复多次的模拟演示活动。《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克服成人化和概念化的倾向,初中生的模仿性、可塑性,情感体验可以使思品教学由说教向情境转变,拉近教学目标,促进认识与行为的统一,思想与行为的统一。举例:如教学七年级《学会尊重别人》一课时,我让学生登台表演几个小品:A新来的同学;让学生思考:小黄看不起新来的同学小杨,因为小杨家里条件较差,身上穿的衣服都是农村亲戚给的旧衣服;小黄就说:“你真土!”小杨听了很伤心……同学们表演很逼真,我接着问:“家境贫穷就低人一等吗?”学生通过讨论,教师总结,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要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绝对不能以家境的贫寒,作为我们另眼看人,不尊重他人的理由。
  二、通过判断,讨论深化情感体验,培养良好行为
  在思品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具体行为的判断,并加以讨论,更有利于激发情感,坚定信念。《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激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提高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避免单纯背诵教学内容。”如教九年级《艰苦奋斗从我做起》这一节时,教育学生要以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把学生在校园内的一些行为拍成录像,上课时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判断哪些是节俭的行为,哪些是浪费的行为,并展开讨论;节俭行为有什么好处?浪费的行为有什么坏处?自己平时哪些地方做得好,以后应该怎样做?节约水电,节约用纸学生很快达成共识,但对丢了东西不愿认领和吃剩的东西打包。很多同学都知道是浪费,但还是没有采取行动。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认为丢了东西去认领很丢脸,吃剩的东西打包显得小气,所以明知道浪费也没有去做,也有的同学认为其实是自己认识不够,总想着别人的看法,没坚定自己的观点。认为节俭的行为是光荣的,不再怕别人谈论,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感染别人,证明浪费的行为才是可耻的。在判断、讨论中不但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去做,更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带来的效果是怎样的。学生深入思考,表达真情实感,加深认识,深化情感,更有利于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自省和反思,在自省反思中,情感水平不断升高,更加坚定已经形成的道德观点,从而不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社会实践中升华情感体验,实现良好行为
  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光靠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课上形成的道德观点,产生的行为冲动,除了在课上进行必要的课内操作,表演等当堂见“行”外,还必须依靠课后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来巩固。《课程标准》也这样要求:“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在教学《孝敬父母長辈》时,要求学生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体会父母的辛劳,学会关心,照顾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务。带领学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和老人谈心,帮助老人搞卫生,体会到老人也像小孩一样喜欢热闹,喜欢交流,了解到老人体弱力小,需要别人的帮助和照顾,从心灵深处感到尊重和关心老人是社会的进步,爱心的普及。
  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道德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只有引导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考察、调查、访问或亲自参与社会活动,把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事物的兴趣和正确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养成文明礼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珍惜劳动成果等良好行为。
  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和情感水平,更有利于形成牢固的道德观点,产生行为冲动,养成良好的行为。情感的体验,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自觉地产生良好的行为。
  四、关注时政热点和热门话题,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情感意识
  纵观近几年来的政治趋势,时政热点,在政治课堂中越趋重视,并且逐步贴近生活,贴近民主。教师在授课时适当增加时政热点即可让学生了解外界近期发生的事,增添课堂内涵,真实的生活案例,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及时点拨,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是开放的,多维的,甚至有时候是天马行空的,教师在肯定,鼓励孩子积极思维的同时,还必须把握好师生互动的方向,及时点拨,使得整个课堂的师生互动有序、有节,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点和难点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的时候,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的关卡,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好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情感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和情感水平,更有利于形成牢固的道德观点,产生行为冲动,养成良好的行为。情感的体验,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自觉地产生良好的行为。
其他文献
【摘 要】优秀的班干部队伍能极大的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所以在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上,一定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对他们严格管理。  【关键词】班干部 选拔 培养 管理 精心  一个好的集体,必须要有一支能干的班干部队伍,因为班干部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全体学生的领头雁,是任课老师的得力助手。班干部队伍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的班风,带动整个班级良性发展。如何选拔和培养班干部呢?作为初一新生班主任,
【摘 要】英语教学需要创新。那么英语教学怎么样去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在教学中有所突破成为我们新时期的英语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去适应新课标改革的重大内容.本文将主要针对英语的课堂教学如何去创新,从以下五个方面发表一点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创新教育 培养 应用    知识的全球化,国际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影响整个国民素质和民族状况的基本因素。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他的学生,那他也就不可能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那他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故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的人生准则来维系,随着社会的讯猛發展,传统
英语,同其他语言一样,也有许多文化障碍。在此,我们主要探讨包含在语言障碍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众所周知,语言教学不仅是教语言,还要教文化。没有目的语的文化知识很难交际成功。但在教学,文化意识在课内外都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在教语言的同时解释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文化背景知识是对语言点,重点单词和表达方式的一个必要的补充。文化背景渗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
中国的汉字难学、难记,为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这儿强调识字的生活源泉。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特别要求:“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据以上识字要求,我在识字教学中注重识字的生活性和自主性,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在
【摘要】本文作者依据当前新课程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特别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普遍性难点,阐述了提高小学语文文学作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体会。具有简单明了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创设情境 丰富手段 注重朗读 角色扮演。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内容生动活泼,形象具体鲜明,语言浅显精练,情节有趣,想象丰富,为学生所喜闻乐见。通过多年的新
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是教师开展互动的最为直接与有效的工具,提问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和学生回答问题的程序性过程,更是师生之间开展交流沟通,以及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接近文章主题的过程,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教学方式,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提问有效性,成为了当前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欲望更加强烈,教师如果
时下,正是全国各地推行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改时期。课堂教学发生重大变革,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传统教学模式日渐走出课堂。但是,学生数学课外作业超负荷、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还不乏存在,尤其是农村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设计,给孩子的教育成长带来许多不利。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就农村不合理的课外作业设计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形成原因及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外作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课外作业常见的问题表现如
【摘 要】高中物理课自打开设以来,其教学活动主要采用的群体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不足,极大地影响了物理教学目的的实现。本文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个体化教学。  【关键词】高中物理 个体化教学 实践 学生  1、前言  当前,高中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发展的全面性,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高中物理课程的目标就是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今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课堂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