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性教育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进行教育改革、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是迫在眉睫。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开发潜能、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这其中又以个性发展最为关键,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个性发展的个性教育。因此,探讨个性教育,对理解和认识素质教育具有相当的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个性教育
  
  对于个性,我们已进行了如上所述的理解,那么,什么是个性教育呢?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个性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个性素质的教育”。其实,个性教育是相对于划一性教育提出的。划一性教育即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教育,它表现为无视或忽视教育者的个性特点,不顾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体地区、学校的特殊性,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育内容、统一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塑造同一规格的人才。与之相反,个性教育则是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发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从而使人的个性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个性教育在现行实践中的欠缺
  
  从某种意义上讲,个性教育就是素质教育,至少,培养个性、发展创造能力应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个性教育之于素质教育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然而,个性教育在现行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种种欠缺之处。
  首先,对个性重视不够。当前国家的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个性都叫得很响,然而在行动中却成了矮子,表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当前教育的考试制度。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全国都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学形式,统一的评考手段,甚至采用同样的试题,培养统一规格的人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个性教育的重视不够,不理解什么是个性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措施。
  其次,个性教育的教育方式存在着弊端。个性教育必须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去获得实现。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仍是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班级中的所有学生被同一个教师,采取一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进程、考评方法,根本体现不了个性的差异,也不能使个性得到发展,个性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
  最后,个性教育中重视个性差异而忽视了个性差异的趋同因素。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承认个性的差异是教育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的认识前提。在因材施教中充分尊重个体的个性特点。根据个体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策略,从而使个性潜能得到发掘,创造能力得到培养,达到个性教育的教学效果。如把因材施教或突出某一方面特长的教育视为个性教育的全部,这未免太狭隘了。个性除了差异之外,还有趋同的内容。肯定个性的趋同特征则是保证教育教学从总体上齐头并进的理论基础。然而。在教育中却忽视了这种趋同因素,认为个性即是个性差异。然而只有当从差异和趋同两个方面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充分体现自己的品格,朝着独立创造的方向发展来设计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时,才是真正的个性教育。个性教育应是个性差异与个性趋同相结合的教育。
  
  三、建立完整的个性教育观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完整的个性教育观,并在教育实践中切实得到贯彻。为此,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必须承认个性的存在。人在生理或心理上肯定有其共同的特质,这些因素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然而,由于每个人在生理、心理、所处环境等方面是不同的,因而也就必然地会产生因人而异的个性,这也是肯定的。因此,要想搞好个性教育,必须了解每个个体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根據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个体的个性向着有意义的方向发展,使个性潜能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能力充分体现。
  其次,教育形式必须多样化,个性需要个性化的教育来培养。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活动规律,表现为教育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教育必需遵循这种活动规律,才能体现其特殊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教育形式应多样化。由于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地区风俗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因而教育也就不应采取同样的教学模式。
  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应有不同。同一层次、同一种类、同一地区、同一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应根据学校、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形成教育的特色化。
  不同的教师对同样的学生所用的教学模式也不相同。每个教师有其不同的个性特点,这样的个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应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特长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找到最佳的教学模式,这样即能使教师自我充分实现,又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再次,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相结合。所谓的他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外部影响,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外因,人的良好个性素质的形成需要他教育。自我教育是个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按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发挥主体的自主性,主动求教,使自己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因此,自我教育在个性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是人的良好个性素质形成的内因。
其他文献
《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正是要让学生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涵义,从而提高艺术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美术教师,应结合教育现状和学生特点去探询美术欣赏的发展之路。   一、调动学生
Go for it!教材编排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每一个单元中都有一个Grammar focus栏目,栏目里列出了本单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利于学生掌握本单元的句子。  从Grammar focus入手进行学法指导,即在单元学习中,以Grammar focus里的语言点为中心,指导学生单元预习(整体感知)、学生练习(课文分析)和归纳总结(巩固练习),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单元知识,在学生的互动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
摘 要:世界多元化的发展对学校思想政治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思想政治教师要赢得学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待人、平易近人、不断探索、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以人为本;平等待人;平易近人;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社会科学知识、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它属于德育的范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和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
摘 要:做一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思想品德;专业素养;专业成长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新旧教学观念、新旧教学模式、新旧教学方式,不断冲突与碰撞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改变,而且给教师的职业生涯带来越来越多的冲突与震荡。新课程越来越强烈地呼唤教师的专业塑造和专业成长,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做好自我规划  儒家学者认为,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九年多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标志为发达地区的“班班通”、次发达地区的“校校通”和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然而,从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来看,问题还相当多。用比较系统的理论来指导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是广大农村中学教育管理者和师生的热切期盼,也必将对农村中学教育信息化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笔者认为,农村中学教育信化应当确立如下理念。    一、正确理解教育信息化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