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未来社会知识会不断更新,新问题将会不断出现,需要人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关键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独立获取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1.激发参与欲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揭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激发其认知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经历“认知冲突—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和“感知—表象—思维—记忆”的心理活动过程。
2.创造参与条件。教育对象是有差异的学生。教育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发展。主动发展是要通过主动参与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重视角色转换,深入了解学生探究新知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起点,预设学生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思考方法及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提供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展开思维的信息,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堂课的学习活动,获得相应的成功经验。
3.增强参与信心。“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还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除了用“小步子,多成功”的原则进行教学外,还要善于发现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并进行表扬,寻找失败中的成功因素,鼓励和保护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对思维过程的展开,能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不能。数学的认识活动是理性活动,数学思维来自学生本人的心理运算和对运算的抽象理解,无法靠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来代替。而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发现知识,就必然会经历一定的组织或转换嵌进认知结构的某种模式,才能完善和发展其认知结构,同时发展认知能力。因此,独立思考是发展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需要,同时也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和品德的养成,关系到今后能否成才。
1.明确思考的对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考对象,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促进自主思考。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去思考、探究、发现。教师不替代学生的思维,也不设置思维圈套把学生的思维套入圈内。
3.教师给予启发性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常常需要教师给予指导。怎样指导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呢?教师不能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应设计有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维的问题,如“题目要求什么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如果知道哪些条件、你就有办法了、你能从已知条件中找到你需要的条件吗”,等等。对于那些独立思考并获成功的学生,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还有其他方法吗?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有什么规律吗?”督促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作者单位:江西省彭泽县龙城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独立获取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1.激发参与欲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揭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激发其认知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经历“认知冲突—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和“感知—表象—思维—记忆”的心理活动过程。
2.创造参与条件。教育对象是有差异的学生。教育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发展。主动发展是要通过主动参与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重视角色转换,深入了解学生探究新知的知识基础和能力起点,预设学生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思考方法及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提供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展开思维的信息,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堂课的学习活动,获得相应的成功经验。
3.增强参与信心。“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还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除了用“小步子,多成功”的原则进行教学外,还要善于发现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点滴进步并进行表扬,寻找失败中的成功因素,鼓励和保护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对思维过程的展开,能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不能。数学的认识活动是理性活动,数学思维来自学生本人的心理运算和对运算的抽象理解,无法靠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来代替。而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发现知识,就必然会经历一定的组织或转换嵌进认知结构的某种模式,才能完善和发展其认知结构,同时发展认知能力。因此,独立思考是发展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需要,同时也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和品德的养成,关系到今后能否成才。
1.明确思考的对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思考对象,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促进自主思考。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去思考、探究、发现。教师不替代学生的思维,也不设置思维圈套把学生的思维套入圈内。
3.教师给予启发性指导。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常常需要教师给予指导。怎样指导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呢?教师不能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应设计有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维的问题,如“题目要求什么问题、你是怎么想的、如果知道哪些条件、你就有办法了、你能从已知条件中找到你需要的条件吗”,等等。对于那些独立思考并获成功的学生,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还有其他方法吗?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有什么规律吗?”督促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作者单位:江西省彭泽县龙城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