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备课,是打造精彩语文课堂的基础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stgaoya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语文课,打造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的前提和基础。备课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教师认真备好课,再上课是必需的程序,是打造精彩语文课堂的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 备课 借鉴 调整 储备 语文课堂
  如何上好一堂语文课?如何打造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完成一节课需要一个过程,上一节课至少包括备课、讲课、反思等环节。上好一节课,这些环节缺一不可,且环环相扣。在这些环节中,备课是第一个环节,如果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下边的各个环节,我认为,备好课是上好一节语文课,打造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备好课呢?我就这一环节谈谈看法,和各位同行共勉。
  一、第一次备课,完全靠自己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备好课呢?我认为备课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经常看到一些教师,经验比较丰富,不重视备考这一环节,甚至个别教师连教案都不写了。上课时,拿着课文就去了。我对这样的做法十分不赞赏,也没有胆量这样做。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认真备好课,再上课才是必需的程序,因此,在执教生涯中,我一直重视这一环节。
  要上一堂新课之前,我要进行第一次备课,一般情况下,我先抛弃其他资料和参考书,完全靠着自己的理解备课,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一个自学的过程,首先把自己当做一个学生,看看对一篇文章会做怎样的理解,看看自己能够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自己的心得做大致的记录,以便第二次备课时进行比照。这个过程是深刻挖掘自己的过程,必须全身心投入到一篇文章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咀嚼其中蕴含的味道。当然,经过第一次备课后,我们还是不能直接上课,还需要进行后续第二次备课过程。
  二、第二次备课,吸取别人经验
  在第一次备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次备课的过程是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对自己的第一次备课的成果进行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使自己的准备工作更加充足和完美。这里的借鉴别人,一是指借鉴其他参考书和一些资料。看看这些参考书和资料上对上好这节课给出了怎样的建议,这些建议中哪些与自己的不谋而合,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过的,自己有哪些独特的想法,他们没有想到,等等。二是指借鉴其他老师的经验和做法。这是指我们要善于学习他人的经验,尤其在讲授同一节课时,要听听其他老师的教学建议和教学经验,很多学校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就是一种很好的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对一节课进行充分的准备。如果教学进度有些差异,其他老师已经授课完毕了,我们还没有新授课,可以去现场听课,学习别人,吸取别人的经验。这个过程十分重要。通过这样的第二次备课,课不但会充满智慧,还借鉴他人的智慧,自然离精彩课堂就不远了。
  三、第三次备课,不断调整思路
  第三次备课是在什么时候呢?一般情况下,经过第一、二次备课,充分吸取了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智慧后就可以走上课堂。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会及时发现另外一些漏洞或者细节,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因此,这就需要进行第三次备课过程。因为语文教师一般要教授两个平行班的课程,在二次备课给一个班上完课后,利用课间的时间,自己可以反思,根据第一节课上的情况,我们迅速调整,以便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及时地修补漏洞,更好地完成授课。这个过程,我称之为第三次备课。毕竟,两个班级之间授课的时间相隔一般只有十几分钟的课间时间,这个过程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说第一次、第二次备课是在进行预演课程进程的过程中进行的话,那么,第三次备课则是在有了一次课堂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我们不断地对自己的课进行打磨,就会使课上得好,上得更加精彩。
  四、第四次备课,储备教学经验
  一般在完全教授完两个班的语文课后,我还要进行第四课备课。这次备课是侧重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和改进,以便为今后的教学储备一些教学经验。很多教师认为,一堂课上完了,任务就完成了,实际上,我始终认为,一堂课结束,才是刚刚进行到了一半,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需要后续的反馈才知道,比如,通过作业完成情况,通过阶段性测试情况,我们可以追溯当时的课堂教学效果到底如何。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课堂教授完之后的反思和总结,这个过程是我们之所以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这些年来,我都是坚持这样做的。备课的教案本子写了一本又一本,从来不敢懈怠,并且每一堂课都是经过反复打磨的,经过至少四次的反复磨炼打造而成的。经过这样的过程,我的语文课成了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我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教师之一。这个过程更加让我坚信,有付出,就会有收获的道理。
其他文献
摘 要: 马洛,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与莎士比亚齐名的剧作家。他在戏剧及诗歌创作上俨然是一个天才,著有《浮士德的悲剧》、《帖木儿大帝》等。同时,马洛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引起争议最多的作家,他的狂放不羁,他的旷世奇才,以及他的宗教信仰都是人们研究的话题。只因他英年早逝,使得记载他的资料寥寥无几。但马洛对早期英国文艺复兴的贡献不可估量。本文从他的身世及多方面探究,探求他生长的环境、性格特点与其文学创作的关
摘 要: 中国与日本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儒家思想在日本的传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日本自圣德太子时代、大化革新到幕府时代、明治维新直至近现代,儒家文化广泛传播、绵延不绝,并且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书籍的广泛阅读,考究了明治维新后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日资企业的员工(中国人及少许日本人)为对
摘 要: 朱熹作为继孔子、孟子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其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奋斗。朱熹的弟子汇集朱熹关于读书的训导编订的“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借鉴。  关键词: 朱熹 朱子读书法 读书之道  “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作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朱熹总结的
摘 要: 俄国文学对于中国有特殊的意义,对中国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巨大。本文从“变色”的角度分析了俄国经典篇目契诃夫的《变色龙》,提出了一个审视文本的全新视角,以期提高初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  关键词: 《变色龙》 文本人物 时代背景 现实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在现行的各版本语文教材中中国文学作品占绝大多数。然而在21世纪全球高速发展
摘 要: 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实践案例中,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效果的强化及教师在两次授课中教学特点的比较,说明了教学评议在教师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指出了此次教学评议的特点与生长点,以期对于教学评议的理论建构和具体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教学评议 案例评析 实施方法  当前的教师发展,要求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强化教学效果。教师要成为反思型教师,首先必须对教学有客观、科学、正确的评价,这不仅需要教师
摘 要: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的魂。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领略到本国文化的历史,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品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点多样渗透传统文化,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渗透方法  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以儒道互补为内核,有道家、佛教等文化形态,还包括古典诗文、民族戏剧、忠孝观念、习俗、对联等。学习和传
摘 要: 语文作为人们生活交流的语言工具,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学习语文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使学生对文字和文句精确地掌握,以便在其他基础学科学习时能够清楚地掌握学科文字表达的意思,为其他基础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阅读能力是衡量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研究教学途径,以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发挥学习自主性。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学生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