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营造质疑追风的良好风气,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教学观念,多让学生质疑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质疑.
1.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质疑
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本,课中阅读课本,课后温习课本,并加强抽查读书笔记.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习惯.
2.留出“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把所有的内容讲得清清楚楚、详详细细,应留有余地,让学生自我质疑、互相质疑,自己探求答案.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通过观察、质疑、比较,自己得出结论.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等内容时,由学生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最后推导出结论.此外,对答案、结论的正误分析要采取延迟评判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再比较、再质疑的时间.
3.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有两种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十分有效.一是讨论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师生一起积极参与等)→发现问题→分组讨论→相互质疑、回答→归纳应用结论.二是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质疑→猜想假设→验证或证明→总结应用结论.这两种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由于有充分的时间质疑,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励学生质疑
教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的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在这里,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设疑、诱思.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起追根究底的“思”.设疑问题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处于心求通不能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这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质疑动机,从而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设疑的内容和时机上,教师要注意从教材的难点处设疑,从困惑中设疑,从要害处设疑,从易错处设疑,有时也要从无疑处设疑.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要处于“跳一跳,摘到桃”的状况.在设疑方法上,我通常采用如下几种方法:(1)发散设疑.运用发散式提问方法,诱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思路来考虑问题.如运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设疑等.(2)激趣设疑.通过与数学有关的趣闻轶事,数学史或数学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设疑,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有趣,又难以一下子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3)变序设疑.打破事物发展的顺序,先果后因,把事物某个重要部分提到前面,从而形成悬念,以此启发学生思维.对于设疑问题的设计,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精心设计和编排,使学生思维始终活跃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之中.
三、加强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质疑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质疑.(1)模仿法.对于质疑能力差的学生,先指导他们模仿老师的提问方法,如模仿老师给出的预习提纲和课堂上的提问方式等.学会模仿后,再指导他们自主提出问题.(2)比较法.对于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以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反问法.对于教材和老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去提出疑问,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4)因果法.对于所做的习题和所学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规律、性质、用途、结论等,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5)联想法.对于密切联系的章节内容和知识点,将它们环环相连在一起思考,以便发现问题,揭示规律.
四、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敢于质疑
教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平等、民主、尊重个性的教育观,把课堂教学从“一言堂”转变成“群言堂”,把教师的权威教学转变成师生平等、共同探讨的民主教学,并给学生的思维、行为以较大的自由度,让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能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有时学生提出了一些肤浅的甚至幼稚的问题,教师应仔细倾听,切忌心不在焉,或讥笑挖苦,要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于很少质疑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每天要求他们提出几个问题,可以书面提问也可以口头提问,使他们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对于肯钻研、常提问、会质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的良好素质.
一、转变教学观念,多让学生质疑
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质疑.
1.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质疑
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本,课中阅读课本,课后温习课本,并加强抽查读书笔记.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习惯.
2.留出“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把所有的内容讲得清清楚楚、详详细细,应留有余地,让学生自我质疑、互相质疑,自己探求答案.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通过观察、质疑、比较,自己得出结论.又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等内容时,由学生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最后推导出结论.此外,对答案、结论的正误分析要采取延迟评判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再比较、再质疑的时间.
3.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有两种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十分有效.一是讨论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师生一起积极参与等)→发现问题→分组讨论→相互质疑、回答→归纳应用结论.二是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质疑→猜想假设→验证或证明→总结应用结论.这两种过程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由于有充分的时间质疑,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质疑情境,激励学生质疑
教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难的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在这里,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设疑、诱思.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起追根究底的“思”.设疑问题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处于心求通不能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这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质疑动机,从而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在设疑的内容和时机上,教师要注意从教材的难点处设疑,从困惑中设疑,从要害处设疑,从易错处设疑,有时也要从无疑处设疑.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要处于“跳一跳,摘到桃”的状况.在设疑方法上,我通常采用如下几种方法:(1)发散设疑.运用发散式提问方法,诱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思路来考虑问题.如运用一题多变、一题多问设疑等.(2)激趣设疑.通过与数学有关的趣闻轶事,数学史或数学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设疑,使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到新奇有趣,又难以一下子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思维.(3)变序设疑.打破事物发展的顺序,先果后因,把事物某个重要部分提到前面,从而形成悬念,以此启发学生思维.对于设疑问题的设计,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情,精心设计和编排,使学生思维始终活跃于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之中.
三、加强方法指导,教会学生质疑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质疑.(1)模仿法.对于质疑能力差的学生,先指导他们模仿老师的提问方法,如模仿老师给出的预习提纲和课堂上的提问方式等.学会模仿后,再指导他们自主提出问题.(2)比较法.对于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以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反问法.对于教材和老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去提出疑问,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4)因果法.对于所做的习题和所学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规律、性质、用途、结论等,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5)联想法.对于密切联系的章节内容和知识点,将它们环环相连在一起思考,以便发现问题,揭示规律.
四、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敢于质疑
教师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平等、民主、尊重个性的教育观,把课堂教学从“一言堂”转变成“群言堂”,把教师的权威教学转变成师生平等、共同探讨的民主教学,并给学生的思维、行为以较大的自由度,让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能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有时学生提出了一些肤浅的甚至幼稚的问题,教师应仔细倾听,切忌心不在焉,或讥笑挖苦,要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于很少质疑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每天要求他们提出几个问题,可以书面提问也可以口头提问,使他们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对于肯钻研、常提问、会质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表扬,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质疑的良好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