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历史课堂丰满化的探索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千万在岗一线教师的一员,如何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将日常的历史课堂丰满化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既必须保持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本性,又应当充分立足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将历史课堂化为学生情感的沃土。为此特以九年级历史人教版《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一课为例,进行初步探索。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课题解构:历史课堂之起点
  在今年吴江举办的“学生:教学的‘原点’主题论坛”活动中,两位资深历史教师以“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为内容为我们展示了精彩纷呈的示范课。分别是初三年级的《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高一年级的《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大家都发现两堂课的教材内容粗看之下竟无太大区别,那么该如何在不同学段去上好这看似相同的两节课呢?在随后各位专家学者的众多点评中,我认为赵亚夫教授提出的其中一个观点令人回味,即从研究课题开始。
  赵老师认为,以这两个迥然相异的课题为基点,教师从一开始就可以并且应当规划好相应课程的不同轨迹。结合初三以及高一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性,教材编写者本身的意图已然十分明显——初三学生侧重内容,高一学生偏向思维。因此初三这一课对学生的要求更多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在二战以后高速发展的历程本身。而高一学生则需要更进一步思考这些高速发展背后对于整个世界格局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即由此带来的多极化趋势。至此,看似相同的内容由于不同的课题设计,使得学生经历了从国家发展到世界演变的一种阶梯式的渐进深入,强化了学生对这一历史内容的学习与再思考。
  因此,面对历来都不太容易上好的《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一课。当我从“头”出发,重新审视解读这一课题时,一个全新的思路便跃然于纸上。在设计本课内容时,我一改从前纯粹堆砌人物、生硬解读理论的方法,将课堂的着力点由“科学和思想”转移到了“力量”之上。类似于“启蒙思想家有哪些?”、“代表思想是什么?”、“学生应该掌握哪些著名科学家及其理论?”等传统问题逐渐被淡化。转而化为“科学与思想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产生了多么深刻的影响?”等能够凸显“力量”二字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托重组了整个教学思路。
  在讲述六位启蒙思想家以及科学家的相关内容时,我准备了经过设计的表格,以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要求学生以最高效的方式自行寻找书本上已经固有的答案。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之余,提升其对课堂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进而,我设计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例如“先贤祠的‘地主’”、“孟德斯鸠的偶像”等趣味问题,使得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同时,自觉体会到思想的魅力、科学的威力。
  学生在了解“卢梭与伏尔泰在寸土寸金的法国先贤祠中‘占地为王’”、“伏尔泰毕生致力于对牛顿的追崇”等有趣史实的基础之上,能够更进一步理解科学与思想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科学和思想那无穷无尽的磅礴力量。思想与科学交相辉映,共同推动整个社会的剧烈变化。
  二、多样化史料:历史课堂之色彩
  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曾断言历史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是要让受教育的对象产生兴趣、赋予历史令人怦然心动的特点,使历史‘永远兴趣盎然’。”[1]诚然,一堂中学历史课的最终呈现——厚重感与鲜活度并存,应是每一位历史教师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而鲜活生动的历史架构,必然离不开多样化史料的运用。
  因此,在设计《科学和思想的力量》课堂内容时,我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资料搜集,充分运用文字、图像、表格、视频、动画等各种史料。力图为这一趟历史教学之旅描绘出五彩缤纷的绚烂景象。
  例如在新课导入的过程中,我选取了两幅诞生于十五世纪前后的世界地图,分别是《萨尔瓦提世界地图》(图一)以及《弗拉毛罗世界地图》(图二),并提问学生:请大家仔细观看两幅地图,告诉老师你认为哪一幅更早出现?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的课堂热情瞬间被激发起来,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讨论并踊跃发言。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萨》图早于《弗》图,理由是从地图上反映出来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由空白到丰满,符合常人的思维发展特征。正当学生们的既定思维成型之时,我立马给出相反的事实结论,即《萨》图绘于1525年,《弗》图绘于1459年,晚了将近一个世纪。学生对此纷纷困惑不已:何以百年后的人們对世界的认知反而更少呢?
  在激烈的思维冲突碰撞中,我趁热打铁,提前引出了本课的核心主旨:承认无知,是思想的解放;填补空白,是科学的进步。人类的无知正是科学和思想不断前进的原动力,而科学和思想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也终将推动人类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两幅世界地图所处的时代适逢波澜壮阔的地理大发现进程,人类在地图上的留白恰恰是大踏步前行的开始,承认无知才是迈向智慧的第一步。学生在恍然大悟间也抓住了 “力量”二字的真意。
  再比如本课有两个独立子目,即“思想启蒙的火种”以及“科学的革命”,如何恰当有效地进行衔接是教学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难点。为此我多方搜集史料,最终节选了《大国崛起》中的一段视频资料,并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说以伏尔泰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是当时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人心中的偶像,那么请问大家,你觉得谁会成为伏尔泰的偶像呢?
  学生对这个问题再次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五花八门的答案层出不穷。面对他们的疑惑,我直截了当播放视频。当学生看到视频中“伏尔泰认为牛顿是最伟大的人物”、“伏尔泰说到‘我们应该尊敬推崇的是以真理的力量来统帅我们头脑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等内容时,相信已经不再需要教师的任何言语了。一个视频资料的运用,既流畅衔接了教材内容,又勾勒出英、法之间的时空联系。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了科学与思想之间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三、情感溯源:历史课堂之灵魂
  “历史教育要置于国家民族的命运、国际潮流的意识形态之中”[2]、“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之一,本身就肩负着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理应进行立德树人教育。”[3]正如上述所言,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职责是紧紧围绕学生,以学生为原点,在课堂中时刻不忘对“人”的寻找。法国学者帕斯卡尔曾论及:“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4]因此,身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应当毫不讳言历史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而“家国情怀”也正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五大维度之一,对道德情感的价值溯源,成为一堂历史课最动人的点睛之笔。
其他文献
尼古拉一世·巴甫诺维奇(1796-1855),俄罗斯帝国沙皇,保罗一世皇帝第三子,亚历山大一世逝世后继任为俄国沙皇(1825-1855年在位)。尼古拉一世崇尚武力,在俄罗斯进行全面的集权化和军事化专制,被称作“尼古拉一世的反动统治”;同时,他还积极镇压欧洲各国革命,以“欧洲宪兵”著称。  尼古拉一世继位时正值十二月党人起义,为镇压革命运动,尼古拉一世实施了高压恐怖政策。全国设立了八个“宪兵区”,重
航化飞机飞过稻田画。图/刘啸飞  登上高耸入云的观景长廊,在北大荒集团八五六农场万亩稻田间矗立,只见10余台大型收割机早已列队出征,似如金戈铁马往来穿梭,钢铁洪流所到处颗粒归仓……  仓廪实,天下安。又是一年“北大荒”丰收季,又见一年“中国粮食”压满仓。  得天独厚的黑土地,孕育出了久负盛名的“北大荒”。82个农(牧)场有限公司、26个农(牧)场分公司;耕地4360多萬亩;粮食生产实现“17连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包启昌老师的“一课一中心”到李惠军老师的“一课一灵魂”再到聂幼犁教授提出“教学立意”;从历史教学立意的概念界定到缘由、特征再到立意的操作方法……关于历史教学立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至今不绝。何谓教学立意?教学立意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在厘清教学立意和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关系中,我们能窥得一斑。“教学立意如同顶梁柱、三维目标如一般的柱子、而核心素养如同屋顶横梁。顶梁柱不仅支撑屋顶横梁,还
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1]它作为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考,已经成为代表英美文化特质的一个概念,在西方社会的流行程度已经接近于民主、自由、理性和科学。渗透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已有赵亚夫、楼卫琴等一批致力于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先行者。  5月份,我听了一节初二的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老师由旧中国跪着外交图片导入,接着,学
多年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习惯让我在阅读史书和教学备课时,总会对所阅之历史反复斟酌反复考量,这种怀疑一切的思维习惯促成我爱思考爱探究的实践。也正是这种习惯让我在历史学习与历史教学中受益匪浅。静思之余忽有一念,如果能让我所教的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有这种习惯和实践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尝试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领会质疑的方法,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并不断对自己的质疑培养
随着全国卷高考的进行,各学科的考核要求和培养目标在发生着变化,对文科生的学科综合能力要求更加突出。  一、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培养能力上的相似之处  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考试大纲》里规定,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四点:1、
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有赖于教师掘井及泉的提炼学科营养,以润泽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学中只有叙事见人、释史求通、学史重法,方能在润物无声中获得历史启示和先哲智慧。我们需要在核心素养立意下进行具有大尺度、大视野和大情怀的教学企划与设计,但是,大格局离不开精细化的雕凿和细节性的诠释,那么,历史细节该如何选择,历史细节的叙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历史教师深入研究,否则,核心素养的滋育将成为束之高阁的空
“历史解释”是每一个人建构历史的核心途径,也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核心能力”。[1]历史解释的形成是搜集和阅读历史资料的自然成果,历史解释的进步与发展,实际上是历史资料不断的积累和更加仔细通透的研读与判定。  一、历史阅读与历史解释的关系  历史阅读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可信的史料努力探求历史真相,即进行事实判断,而事实判断本质上就是一种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应以历史阅读为基础,遵循一定的史观、原理和
“童年的发展,决定着将来的命运。”而儿童期的文学阅读状况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新时代下加强乡村儿童文学教育及阅读推广工作,给当下中国儿童中的弱势群体“乡村儿童”一个平等的、先进的教育指导,让乡村的孩子,平等地感受到现代教育的光照,这不仅是我们当下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共同发展进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城乡儿童阅读资源严重不平衡  当下
通过东西部产业协作,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做强家庭农场等,从而建立起大龙头带动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白银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素以“铜城”闻名遐迩。甘肃省白银市副市长 黄宝荣  2019年3月,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国资委巡视组副巡视员的黄宝荣被派到白银掛职,任副市长。  从首都北京到西北腹地,黄宝荣已挂职两年。对于东西部地区各自的发展优势和彼此之间的互补性,他有着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