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乐 成长

来源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x2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享,是指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分享行为不仅包括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物品和劳动成果,也包括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是幼儿亲社会的一种行为表现。每周五的“玩具分享日”,小班幼儿都会带着自己的玩具奔向教室,或是与同伴交换玩具,或是邀请同伴一起玩自己的玩具,这种由分享发起方和共享方双主体的共同活动,能让幼儿在现实环境中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和愿望,从而形成和谐快乐的分享行为。

一、遵循年龄特点,接纳小班幼儿“特殊”的分享行为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玩具分享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分享行为。
  1.自我中心
  片段一:第一次玩具分享,幼儿抱起自己的玩具开始介绍:“看,这是我的小兔子,它叫灰灰。”“这是爸爸给我买的新汽车,会边走边唱歌。”就连性格内向的果果也在心爱玩具的陪伴下跨出了交往的一步。可是五分钟过去了,被介绍过的玩具,还紧紧地抱在幼儿怀里。
  抱,这个向别人宣誓所有权的动作,把同伴分享交往的初衷拒之门外。小班幼儿仍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对于“我的”物品比较敏感,不懂如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物品,诸如此类的语言或行为,表明幼儿还停留在唯我独享的心理状态,缺乏分享意识。
  2.告知≠商量
  片段二:豆豆忘了没有带玩具,无聊地看了一会,他开始主动出击:“乐乐,能把你的小汽车借我玩一会儿吗?”说完拿起乐乐手中的小车就走。乐乐大声叫道:“老师,豆豆抢我玩具。”豆豆听到乐乐告状立刻分辩说:“我是跟你借的,没抢!”乐乐说:“我还没同意你就拿走了,就是抢!”“我没抢,我跟你说过的。”
  商量,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小班幼儿的认知中,常会把商量当成单向的告知,对“分享”的意义没有真正理解,不知道分享需要征得主人的同意。在豆豆借玩具的过程中,他只重视“我”的想法和行为,而忽略了“我”的想法和行为之后的周围人(或环境)的反馈,这是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殊行为。
  3.分享过程中的“被交往”幼儿
  片段三:琳琳抱着芭比娃娃来到幼儿园。分享游戏刚开始,斌斌把自己手上的变形金刚往琳琳手中一塞:“琳琳,这是我最喜欢的变形金刚,我来教你怎么玩,先把这儿拉开,再……”琳琳愣了一下,架不住斌斌的热情,琳琳拿起了变形金刚,可是她的眼睛却一直流连在芭比娃娃身上。
  交往,是一種“有来有往”的活动。斌斌作为玩具分享的发起者,他乐意与喜欢的同伴分享玩具,其主动、积极的交往行为值得肯定。但他欠缺对同伴反应的关注。在小班幼儿的玩具分享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幼儿主动发起分享,也要关注“被分享”幼儿的反馈,促进幼儿在玩具分享时快乐的情感体验。

二、关注幼儿分享行为,调试教师教育行为的适切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作为幼儿游戏的观察者、陪伴者、引导者、材料提供者,在幼儿玩具分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创设游戏情境,通过行为体验促进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片段一后续:看着幼儿手中紧抱着的玩具,教师走过去说:“这么多动物玩具,我们来开个动物幼儿园吧!”提议得到幼儿的认可:“好呀,那我们就是它们的妈妈!”游戏开始了,“妈妈们”抱着自己的娃娃,跟其他“妈妈”交流育儿经:“你家熊猫宝宝胖乎乎的,真可爱,平时吃很多竹子吧?”“我能抱抱你家宝宝吗?”“可以,你抱紧点,不要把我家宝宝摔地上啊!”
  幼儿年龄越小,分享行为的差异性越大。教师要理解幼儿某些行为背后的心理特点,创设适宜的游戏情境,提供机会让他们主动与人分享,通过行为体验促进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2.引导幼儿“换位思考”,提升玩具分享的快乐体验
  片段二后续:教师目睹了豆豆和乐乐借玩具纠纷的全过程,当幼儿向教师寻求帮助时,教师走过去拿起豆豆折的小钱包说:“豆豆,能把这个钱包送给乐乐吗?”没等豆豆回答,教师对乐乐说:“乐乐,豆豆把钱包送给你了!”豆豆一听不乐意了:“这是要送给妈妈的礼物,我不同意送给乐乐。”“哦,你没有同意,我就不能拿给乐乐。刚才,乐乐也没有同意把小汽车借给你,你应该怎么做呢?”豆豆好像明白了什么,把手里的汽车还给了乐乐。
  小班幼儿在玩具分享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方法和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分享中观察幼儿的表现,理解、接纳幼儿的行为,用合适的方法加以引导,帮助幼儿解决分享中的问题。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是幼儿学习理解别人想法和感受的一种方法。引导幼儿换位思考,让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才能在共同游戏时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带给幼儿分享的快乐体验。
  3.提供分享的榜样,强化幼儿适宜的分享行为
  在玩具分享过程中,教师要信任每个幼儿,放手让他们充分体验。教师应及时肯定幼儿正确、主动的分享行为,通过就事论事让幼儿明确分享的含义,从而增加玩具分享成功的概率。
  在玩具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拍摄游戏过程中的照片或视频,游戏结束后跟幼儿一起观看视频,与幼儿共同回忆、判断分享行为的适宜性,鼓励良好的分享行为,树立榜样的作用,激励幼儿正确的分享行为。

三、玩具分享对小班幼儿发展的价值


  1.玩具分享促进小班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借助自己心爱的玩具,小班幼儿建立初步的交往自信心;在大量有趣的玩具共同营造出的愉悦、宽松环境中,有效激发幼儿交往的欲望,促进交往积极性;玩具的吸引力可以帮助玩具的主人赢得游戏同伴,加深幼儿对自我的认可,进一步提升幼儿在交往中的自信心;在玩的过程中,幼儿感受了与同伴交换,或是共同游戏的快乐体验,感受与人交往、以及集体生活的乐趣,产生了初步的归属感。   2.玩具分享促进小班幼儿交往意识的形成、交往策略的进步
  玩具分享,促进幼儿主动与他人交流、交往,使幼儿体验分享的乐趣,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在玩具分享过程中,幼儿学习、积累与同伴和睦相处的方法:与他人商量、换位思考、关注同伴的情绪情感等,为日后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玩具分享促进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玩具分享,使幼儿在交换玩具、商量、游戏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的机会,积累相关方法和技巧。
  “看,这是我的恐龙!它叫霸王龙,是我去常州恐龙园玩的时候买的。”“你的小汽车真好,我能和你一起玩小汽车吗?”玩具刺激小班幼儿在交流中使用语言的频率大幅度增加,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玩具,主动、自发地运用语言描述玩具的外形、功能,以及玩具背后的故事,促进小班幼儿语言能力不断发展。
  4.在玩具分享过程中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能力,是指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玩具分享過程中,通过幼儿带来分享玩具的变化,可以感知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轨迹。
  第一阶段:每位幼儿家里都有许多玩具,从软体玩具、毛绒玩具、电动玩具到益智玩具等。分享活动初期,小班幼儿会带来单个(毛绒)玩具:女孩通常会带来可爱的兔子、漂亮的洋娃娃,或是陪着自己睡觉的小熊等。男孩更多的会带小汽车、玩具手枪等。这类玩具可能是幼儿的“小宠物”,也可能是自己的依恋物。这样的玩具能促使幼儿的交换行为。
  第二阶段:随着玩具分享的深入,幼儿发现某些玩具会吸引同伴的注意,或是得到同伴的认可:我喜欢你的玩具,之后此类玩具会被幼儿关注,如一些造型新奇的玩具、会发出声音的玩具、与当下流行衔接的玩具等。
  第三阶段:随着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不断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什么玩具能与大家一起玩呢?于是,能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参与的玩具材料逐渐被幼儿认可。如女孩会带来一套芭比娃娃玩具:桌子、椅子、餐具,以及多套服饰、鞋子等;还有多辆汽车、医生的工具箱、飞行棋等。这样成套的(或是多个同类型的)玩具能同时吸引多名幼儿,在类似的游戏规则、使用规则下,为幼儿的共同游戏提供可能性。
  玩具分享不同的阶段中,幼儿在获得满足,或是关注别人获得成功的同时,判断、分析自己带来的玩具受欢迎的程度,为下一次的分享活动提供选择玩具种类的依据,以此来获得玩具分享的成功体验和受同伴关注的可能性。
  玩具分享,为小班幼儿创造了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分享、交往的乐趣;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策略;培养幼儿初步的分享意识;提升幼儿自信心,增强归属感;并且在分享过程中不断促进小班幼儿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其他文献
在新西兰的任何一个早期教育机构里,教师每天都要与家长进行着不同方式的接触。新西兰是一个移民国家,有众多的种族和灿烂的多元文化,面对来自世界不同地区,属于不同种族和宗教,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育儿方式和观念的家长,这对于早期教育工作者来说,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记得我担任保育中心经理不久,就收到了家长对我本人的一次投诉(至今还是唯一):我没有认真倾听一位孩子的父亲对我们当天工作的质疑,就急于为员工辩解
园长挂职学习是园长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园长们以脱产的方式走入高水平的幼儿园,充分参与挂职园的一日活动和管理。体验、学习、借鉴有益的经验,寻找、对比、反思自己园的优势和问题,达到共享资源、共促发展的目的。几年来,我园多次接待园长挂职学习,来挂职的园长们认为确实学有所获,因此争相选择到我园挂职学习。总结接待园长挂职学习的经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以人文的关怀接纳。关注服务细节  挂职园长来自不同
自从我与皮克勒方法相遇相识后,我一直想把这个改变了我专业实践和个人生活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与中国的家长、学前教育同行们分享。因为《早期教育》主编的邀约,我可以了却这一心愿了。然而,当我写下题目后,却陷入了难以落笔的困惑:原来我还没有功力来做这一工作。在这里我只能把自己对艾米·皮克勒博士与皮克勒方法的认识与大家作一简约的交流。  1902年,艾米·皮克勒博士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她的母亲是当地的一名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良好的幼儿园环境会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变化而改变,孩子们可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创设适宜的、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让孩子与环境实现真正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得到全面发展应成为我们课程改革的关注点。连云港市连云区是个海滨城区,这里的幼儿园有的坐落在海边,有的坐落在海中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不难明了,幼教课程的原点是在游戏里。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  我班的区域游戏“懒羊羊小吃店”深受孩子们喜欢。因此,这一游戏从开学初的九月一直延续到十二月,
课程审议是教师通过平等对话的方式,围绕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反复讨论、权衡、分析、表达,汇聚集体智慧,从而形成最适宜的课程行动方案,有效推动课程发展的过程。我们通过“班级审议→年级组审议→教科室审议”的三级形式进行审议,形成研究共同体,解决实际问题。教科室审议作为课程审议形式中的最高层级,它重点解决班级和年级组无法指导,使课程问题在更深层面得到有效解决。  一、教科室审议的实录  (一)审议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种植活动是幼儿园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它是幼儿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窗口,幼儿在种植活动中,增进对植物生长过程的了解,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增进情感和能力的发展。  十月,大班开展了主题活动“秋天的水果”,教师将幼儿收集来的
江苏盐城,拥有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的盐城黄海湿地。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赋予黄海湿地旺盛的生命活力。自由奔跑的麋鹿、身姿优雅的丹顶鹤、随风飘荡的芦苇、匍匐前行的泥螺、晶莹如雪的海盐、赶海撒网的渔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多元的文化底蘊,为盐城市大丰港实验幼儿园创设湿地文化环境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与素材。  盐城市大丰港实验幼儿园从儿童本位出发,遵循游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别具特色的社会实践和湿
【2021年中考作文备考金题】  对联、书法、国画、戏曲……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中国传统文化形式。请以“我与______的故事”为标题(请在横线上填写某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记录你在体验、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的经历。  要求:(1)将作文题目抄写在作文纸上。(2)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名师题解】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要求已经非常明确:在横线上填写某一种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价值论概述  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作为幼儿成长记忆的地方,幼儿园环境创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精神环境是幼儿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良好的精神环境能够使全园师生萌发积极的、具体的联想,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  现代幼儿教育更加注重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与教育。从显性层面来看,环境是支持儿童投入游戏和建构经验的场所;从隐